发布于:2010-07-08 15:32:08
来自:环保工程/节能技术
[复制转发]
“如果超过10亿的中国居民,现在过着和澳大利亚人和美国人一样的生活模式,那么我们都将会陷入十分悲惨的状况。这个地球无法承受。所以中国的领导人理解,他们不得不下决心,创建一种新模式,可以更好地持续发展,使得他们在追求他们想要的经济增长的同时,处理所出现的环境污染的后果。”
奥巴马前段时间的这一言论刺痛了一部分中国人的神经,有网民直言,这是“美国不想让中国富起来,还向中国施加减排压力!”
另一个国际场合,马尔代夫总统对中国代表说:“你们是需要发展,但不能因为你们发展就把我们都发展到海里去吧?”
近期的两个新闻事件,从侧面佐证了处在转型期的中国一定要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有所作为。努力使这二者得兼的道路不可能没有风险与挑战,而这需要我们多方应对。
在近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绿色财富论坛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调研室副主任翟勇提出的问题引人深思。他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我们要以更广泛的视角来观照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能源供给、低碳技术的支撑,而中国是高碳能源结构(60%—70%的能源属于高碳能源),这就决定了我们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其应对之道则是实现高碳能源的低碳化,而这必须依靠低碳技术。一个现实问题是,到今天为止,大量的低碳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而对于这些核心技术,中国要不要“拿来”?
他举例说,英国一家大型石油公司曾与中方联系,想把他们的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应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CDM项目。中方人士问这家企业,欧洲国家有没有用这种技术在地下封存二氧化碳?对方说没有。中方人士又问,为什么没有?对方说,因为欧洲老百姓反对,他们觉得二氧化碳在地下很不安全。试想二氧化碳封存在欧洲国家是“不安全”的,那么放在发展中国家就会“变身”为安全?这就是发展低碳技术在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
无可回避的还有,目前中国处在城市化和工业进程中重化工业的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高化工工业比重较高。甚至有数字显示,中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国家的2—3倍。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低碳消费的观念还不够强,日常生活中大量浪费的行为比比皆是。
按照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光宪教授的建议,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在重点行业和领域中实现相关节能减排的研发和推广。比如电力行业,现在1度电要排放0.8-0.9公斤二氧化碳,因此要实施绿色煤电计划,依靠清洁煤转化和高效利用计划,提高燃煤的高效利用效率。又比如低碳建筑,包括了建筑的规划设计、使用、运行全过程的低碳化。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黄建忠处长也认为,传统产业实现向绿色(低碳)经济产业转型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和主要标志。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传统产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李光宪还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清洁能源的研发,加强加快利用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在制度和资金保障方面他建议,第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企业开发利用低碳新技术,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第二是以需求拉动政策提高低碳收益。第三要进一步宣传普及气侯变化和低碳经济的有关知识,转变观念,逐渐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资金方面,他建议,欧盟未来十年要投入六七百亿欧元专项资金对应低碳技术的研发,中国也应该顺应这样的规律,建立低碳技术的创新投入体系,创立开放式低碳技术的投入机制,除了政府引导和示范外应该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创新组织形式形成合力推进低碳技术发展,形成一个跨学科、跨领域低碳技术研发的科学平台。
终端消费层面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环保部部科技司刘志全副司长透露,中国正在建立科学的环境标志标准体系,并将引入低碳指标,引领绿色消费。目前已联动71类环境标志产品标准,涉及到汽车、建材、纺织品、电子产品、日用产品、家具等,都是日常消费品。他还提到,增加低碳指标的目的是引导,不是强制而是鼓励。目前已经有1600多家企业、3万个品种通过了环境标志认证,产值达到1000多亿元,“这种绿色的形式会逐步过渡到每个产业,带动百姓消费。”他说。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