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碧水工程”扮靓亮丽港城
——张家港市开展河道疏浚、实施长效管理工作纪实
漫步我市乡间小道,绿树掩映下的美丽村庄,碧水潺潺,微风习习,原来让老百姓头疼的臭水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2001年开始,张家港市组织实施“碧水工程”,大力开展河道疏浚,积极实施长效管理,不断改善城乡河道面貌,努力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
良好水环境。
河道疏浚,深受百姓欢迎
张家港市境内河网密布,8000多条市、镇、村、组河道遍布城乡,在防洪排涝、灌溉航运、方便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多年以前,由于各方面原因,村组河道疏浚工作相对滞后,部分河道淤积严重,水质恶化,出现了很多“死水”、臭水河,不仅降低了引排功能,也影响了农村大环境面貌和群众的日常生活。为了彻底改变农村河道面貌,为群众生活提供良好水生态环境,从2001年起,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开始组织实施“碧水工程”,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工作,并出台了“每疏浚一方土,市财政给予1元奖励”的以奖代补政策,各镇财政也以1:1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也极大调动了各地村组河道疏浚的积极性。张家港市水利局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村组河道疏浚三年规划,并积极指导各地开展河道疏浚工作。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张家港市共疏浚村组河道5363条、长度2207公里,完成土方1518万方,全市绝大部分村组河道恢复了设计断面标准,以往狭窄、淤塞的河道变得宽阔、清洁,蓄洪排涝能力和灌溉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农村水环境也得到有效改善。同时,针对群众房前屋后河道中存在大量坝头阻塞水体流动、恶化河道水质的实际情况,张家港市水利局又积极组织开展了拆坝建桥(涵)、沟通河道水系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河道水体流动性,改善了河道水质,受到群众的欢迎。
创新模式,长效管理有实效
为保证疏浚后的村组河道能长久发挥效益,张家港市水利部门又积极组织开展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并在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2年,张家港市政府制定了《张家港市村组河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河道管理的职责、组织网络、检查考核办法,建立了管理经费的财政保障机制,为依法开展村组河道长效管理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张家港市水利部门根据《张家港市村组河道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积极指导各镇组建河道管理队伍,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强化检查考核,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开始走上制度化轨道。
为进一步提高河道长效管理水平,从2004年开始,张家港市水利局又积极探索村组河道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并在大新、乐余两个镇首先进行试点,由镇水利管理服务站扎口河道管理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河道管理员,择优录用,强化考核,并实行末位淘汰,管理报酬直接发放到河管员手中,极大提高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河道管理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2005年初,张家港市水利局及时总结市场化运作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对市场化运作机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河道长效管理走“公开招聘、分组管理、逐级考核、报酬到人”的管理模式,即:由各镇水利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河道管理自然人或法人,组建村组河道长效管理队伍,实现管理队伍专业化;根据管理人员数量和管理范围大小,将管理队伍分为若干个管理小组进行分区域集中保洁,并招聘巡查员加强日常管理工作的巡查监督,水利站专门明确一名分管站长主抓河道管理工作,形成了水利站———巡查员———保洁员的三级管理考核网络;根据检查考核结果,水利站按照合同规定,定时将管理报酬直接发放到管理员个人手中,有效调动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全市8个镇招聘的1186名河道长效管理员,经过培训后已全部上岗,村组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良好局面。
在村组河道实施长效管理并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张家港市水利部门积极将长效管理工作向市级河道延伸。张家港市水利局对一干河、朝东圩港、三干河等五条市级河道进行长效管理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5年初,所有市级河道已全部纳入长效管理范围,通过公开招聘建立了一支由54人组成的长效保洁队伍和13人组成的巡查员队伍,建立了完备的管理网络。市水利局还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河道长效管理工作中,通过对河道保洁内容和标准、检查考核频次和办法等进行量化,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规范了检查考核。
“碧水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张家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每半年组织水利、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对村组河道长效管理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市水利局专门抽调人员组建了4个村组河道长效管理督查组,分片对各镇村组河道长效管理工作进行督查。在坚持日常随机检查的同时,每月进行一次集中检查,对检查考核结果进行排名,并及时向各镇通报,不断强化河道长效管理的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