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09-24 15:38:24
来自:装修设计/家装设计
[复制转发]
从2004到2005年,我在德国的一家76人的事务所里实习了一年多,其间参与了建筑项目从竞赛方案到施工图的整个过程,虽然从实习生的角度可能还不能够非常全面了解所有的细节,但也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由于实习的事务所在斯图加特,因此以这家事务所,斯图加特和附近地区的情况作为主要例证。
项目的来源
甲方直接委托:通过以往项目建立自己的信誉,有机会赢得新的甲方,也能形成与某些甲方长期的固定合作关系,如德国每个城市都有专门投资经营住宅的经济实体可能比较向国内的房产商,其中一部分是政府公有的(如SWSG-斯图加特住宅与城市建设公司),还有一部分完全是私有集团(如BGZ Zuffenhausen建筑合作社或者Wuettenroth建造信用社)。他们拥有一批住宅用地,有计划地开发住宅,进行住宅出售以及出租。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区内住宅仍然供不及求得情况下,拥有这样的甲方就拥有了相对比较稳定的项目来源。
也有与其他较小的事务所合作,承接施工图阶段的委托
还有就是通过竞赛赢得项目
德国现在除了很多大项目会举行国际竞赛外,很多政府项目都是以竞赛结果来决定承接项目的设计单位的。而且德国的竞赛目前主要以邀请竞赛为主,这种竞赛可能与国内的邀标比较相似,由甲方选定具备承接该项目能力的事务所参加竞赛,每个被邀请的参赛单位都会得到类似国内标底费的基本经费,由竞赛评审团评出1,2,3等奖若干,获得一等奖的除了奖金外将被委托负责该项目的设计并得到相应的设计费。这样做的先决条件是,设计事务所通过树立自己的设计形象赢得竞标权,而甲方也能够接受用最公正的竞争方式决定将项目交给获胜的事务所。而要请示竞赛比起自由竞赛来能避免盲目的参赛方案,节约社会资源,同时也节省方案评审时间,提高评审质量和效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情况是,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联合参加竞赛,所完成的方案不仅是建筑设计概念,还包括了施工建造会采用的主要方式以及造价。在建造需求不足的德国,建筑竞赛也成为了施工单位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捆绑一同参赛,使得事务所提出更有深度的设计概念,实际施工问题在建筑方案阶段不仅只是纸上谈兵,甲方在选择自己中意的设计方案的同时也可比较其实施的经济有效性,减小投资的风险。而设计和施工单位之间必须先对自己的工作质量提供保证,互相督促,互补不足。实习的过程中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政府希望出售某地块,使其得到开发,于是举行竞赛,参赛单位必须是投资开发商,建筑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联合,提出整个开发计划使用功能,自己提出任务书并落实到建筑设计及项目施工。这种竞赛题目让人联想到规划竞赛,但却比规划要深入的多,因此实现机率也较高。
而这些政府项目公共建筑竞赛的评审团由知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教授组成,而最终的评审结果将交由地区议会裁决。
这些模式可能与国内现状还有一定的差距,却是值得探讨借鉴的。
项目设计进程
设计的主要进程我想不论在哪里都是大同小异,一般都有这样三部曲
方案
扩初
施工图
方案阶段对图纸的要求一般是
总平面 1:500
平立剖面 1:200
模型 1:500
有时也会有表现图
设计说明(不仅是设计思想的文字表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设计思想下残生的建筑的使用面积,住宅的户型种类,设计的停车位以及残障人停车位的数目,造价预算等数据)
在德国,从设计的最初,模型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用于推敲方案的工作模型,经常都会在跟甲方或是有关的政府建设部门沟通的时候被带去,虽然工作模型看上去往往都不是很精致光鲜,但是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能看到模型里反映的空间质量,可以说这里的甲方看模型并不是像外行那样看房子,树,人这些实物,他们看的是这些实物所构成的空间。在评定一个方案质量的时候,首先必须满足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也就是从城市的角度去看建筑,这个市大原则,其他的概念都必须建立再此之上。1:500的总平模型是每次讨论方案必不可少的,周边的环境建筑的形体虽然不用做细,但体量一定要做准。树和人可以简单表示,但要反映出空间的尺度和气氛。有时也免不了甲方经济利益与设计理念发生冲突,但是由于德国对每个地块都进行详细的规划定义,对退界限高建筑间距的规定非常的严格,而且都是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任何有违上一级规划的方案都不会被建造局授予建造许可,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建筑师的意见会受到重视,甲方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做出一定的让步。
全部回复(1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