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09-19 11:40:19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在经商致富后,不以物质无匮而自满,反而喜欢邀请博学多闻之士到家里作客,听听他们在各地旅游所遇到的奇闻轶事,或是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后的智慧经验;因此,这位商人相当礼遇这些客人,饮食起居皆无微不至,好客之名远播四方。无论对待谁,他总是谦卑有礼、照顾有加,唯独对待他的母亲,却是粗俗无礼,动不动就恶言相向;每次商人在众多宾客面前数落母亲时,大家都觉得母亲很可怜,也有人劝过商人,但他总是改不掉这个习惯。虽然遭受到儿子如此无礼待遇,母亲却无任何怨言,依旧勤快地四处招呼客人,面对儿子生气斥责时,便默默无语地蹲在墙角。
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学者,听这位学者说,在不远山上的僧院里有着一位精通佛法的师父,前往请益的人潮络绎不绝;商人听了之后,马上启程,准备去见这位师父。
在还没有抵达僧院之前,僧院里的和尚们就听说有这位商人要来请教师父,也把他的事迹转述给师父听,师父只是微笑以对。当这位商人来到师父面前,如预期般地请求师父开示,师父则语带禅机地回答:「开悟之道便在自家中,无须往外求」,商人请求再多做解释,师父又说:「你现在马上回家,见到一个衣服穿反、鞋子穿错的神情慌张妇人,就会明白了」。商人趁尚有天色时急忙地赶回家,用力地敲门,母亲在睡梦中听到儿子的呼喊声,害怕儿子生气,急忙地跑出来开门,匆忙中将衣服穿反、鞋子穿错,商人一见到开门的母亲就像是师父描述的模样,当下悔悟自己以前对待母亲的无礼粗俗,从此侍母至孝,传为地方佳话。
初次看到这个故事时,马上想起自己曾经如何任性地对母亲发脾气,不耐烦地拒绝回答母亲的问候;在国中时期总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于是把关怀重心都放在朋友圈,极少关心到父母的情绪和生活。等到自己离家二百五十里,独自在外求学,父母身体状况也时好时坏,这时才恍然省悟父母一直扮演着幕后推动的角色,而对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所蕴含的悔悟更是感同身受。在辅导室工作这些年来,看到许许多多家庭沟通不良的实例,大部份的同学都抱怨父母观念太老旧,不懂得新新人类的想法。当我仔细询问到孩子是用何种口气来和父母沟通时,倒是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例如:
有些孩子是用『懒得跟你们说清楚』的含糊表达方式;
有些孩子是用『我既然说了就算数』的强迫父母答应的方式;
有些孩子是用『反正你也不会答应』的直接拒绝沟通的方式;
有些孩子是用『乱发脾气加上耍赖』的死缠烂打方式;
这些孩子宁可花很多时间来逢迎朋友的需要,照顾朋友的情绪,却不愿用点心来听听父母的心声;这些孩子相当不愿意父母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但自己总是埋怨父母亲比不上同学的父母;这些孩子会很主动积极地记录同学的个人数据,可惜他永远不知道父母亲的生日………我不禁想起以前教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和我们关系最亲密的人,往往被我们伤害得最深;对我们最用心的人,往往是最先被我们忽略」。
有一天,年轻的你们也会在岁月流逝里雪白了双鬓,LKK不久就会变成你们的标签,如果你仍不愿意多点耐心、用心和关心去对待父母,相信你的孩子也不会从你身上学到如何善待父母。孩子们,把父母当成你最在乎的朋友,去听听他们的心声,不时给予关心的话语,适时伸出协助的双手,以谦和有礼的态度对待父母,别老是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父母、漠视父母。要有良好的亲子沟通,也可以从自己先做起。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