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 中国为何盛产“公公知识分子”?

中国为何盛产“公公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0-06-12 09:42:12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公公知识分子”成为网络热词,还进了《南都周刊》的热词榜。公公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大相径庭。公公学名太监,因没了男根,对于权贵主子自然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这里的男根在我看来,就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是对真理、正义、良知的信仰。中国历代都有对“公公知识分子”的批判,孔子就给这种人取了个名字,叫“乡愿”。所谓乡愿,就是一乡之中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唯唯诺诺,左右逢源。孔子认为这种人是道义德行的祸害。孟子更反感这类人,直接说“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这里“阉然媚世”就是指像公公一样被阉割的媚世者。孟子这样说他们:这种人你要指责他,找不出什么大毛病;他们同于流俗,合于污世,为人好像忠信,行为似乎廉洁,他们也自以为是,但与真正的道义是完全背离的,他们是人类品德中的败类。孔孟当年所说的为士之道,与我们今天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大意相同,强调的也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以及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他们期望知识分子奉行的是独立的道统,而不是与君王同心同德的“妾妇之道”。妾妇之道,意味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论君王做什么,都得昧着良心奉陪到底。 “妾妇之道”与“听话哲学”,是这类“公公知识分子”奉行的准则,也成为今天中国学术的基石。在他们眼中,真理不过是服务于既得利益者的意识形态,知识也平庸成可以沿街叫卖的产品。他们被关在体制的温室中,成为这个社会最安全、最少异议的人群。他们或者把自己禁锢在学术小世界中自我陶醉,只关心自己学术地位的升迁,不敢惊动任何人任何事;或者像狗一样被权力和媒体随唤随到,为了趋附某种利益、权力或权威,可以做任何观点的改变和妥协,更别说葬送什么公共利益了。随机应变的活命主义和功利主义,是这类“公公知识分子”的真正信仰。虽然他们有时也自叹是体制的牺牲者,对体制意识的空洞无物也心知肚明,但正是有这种认知使他们的行径更为卑贱,知识界也因这种卑贱在一天天地堕落。在“公公知识分子”看来,生活和活命好像也能体现一种尊严,虽然这时他只剩下一个活动的躯壳。那些公然站出来反抗者,反而成了他们眼中的小丑,他们甚至把反抗看作自杀,把批判精神看作是对平静生活的废黜。这种心理,使得“公公知识分子”能坦然参与到任何共同**的机制中,成为罪犯天然的帮凶。我们曾把知识分子看作是用知识和真理为社会寻求正义的群体,所以他们会用知识来挑战一切权势压迫下的沉默。那虚假、乐观的公共话语想误导的,从来是知识分子力图揭示的。他们会用自己对真理的热情,来表达我们面临的真实境遇,这种对抗存在一天,至少表明我们还拥有一天的内心自由。但“公公知识分子”不同,他们指东道西、言不由衷,反而率先成为今天精神世界中最先腐烂的伤口。他们对危险无知,对杀戮麻木,他们以沉浸学术为借口,理所当然地逃避着世间苦难。他们躲在学术那貌似傲慢的屋檐下,其实不过是顺从权力的牺牲品。他们就像儿童一样,始终在等待家长们恩赐一点权利,在完全远离现实的学术世界中焦虑、堕落、穷尽一生。孔子对这类知识分子还有一个称呼,叫“小人儒”,荀子更是直呼“贱儒”。他为“贱儒”画过三幅像,我看也很适合用来描绘“公公知识分子”:一类帽子戴在头上也显得颓废而没有精神,谈吐平淡无味,却故意模仿圣人的样子;一类外表衣冠整齐,脸色庄重,一副自得的样子,整日不发一言;还有一类,懒惰懦弱胆小怕事,没有廉耻却贪图吃喝和利益。看了荀子的画像,我们会发现这个时代确实盛产这类“公公知识分子”。孔子说,君子不器,这里“器”的意思就是指囿于某一专业,不关心世道人心。而“公公知识分子”却往往以成“器”为傲,根本不会在意学问背后,是否还有什么活的生命法则和真理法则。今天的中国学术殿堂,早已成了这类“公公知识分子”买卖学问的菜市场,只不过这个市场的规则,要复杂一点抽象一点。真正能保持公共知识分子风骨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了。
  • qiumu
    qiumu 沙发
    呵呵 不会哦 有些偏激撒
    2010-06-12 11:14:12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

114.54 万条内容 · 18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高考背后的“AV式”情绪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混进M记装嫩过六一,隔壁桌趴着三个学生和一个老师模样的青年男子,桌面是一堆冲刺高考的测试题,这是一帮边六一边奋斗的未来栋梁。此时此刻,烧鸡翅或者汉堡对他们而言只是一杯饮料,其作用仅仅止渴。我佩服他们在如此煎熬的环境下,还能津津乐道的学习冲刺,很不简单,这个高考的话题。中国的教育制度,从某种程度来说高考是与步步高升相互牵挂的。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谁不指望高考能完成步步高升蜕变;谁不指望借高考功成名就,实现名利双收的共产主义生活。关于高考,要问你家产过亿丁字不识的“高考生”,能不能考上清华北大?答案众所周知。要再有人站出来喊,直接废了高考搞16年义务教育,你猜结果怎么着?可以预料到,后面肯定会跟着一大群野狼般的专家学者追过来评判理论,这是脑残逻辑、这人有精神病。于是乎说这个话的人就将不幸的被口水淹没在伟大的文学中。说要废除高考,招来围攻这是意料中的事。看看后面的经济链,从上到下涉及到各方的利益,废除了高考谁来摇旗呐喊,为这一伟大的“科考制度”买单;废除了高考谁花钱给那些屁颠屁颠的大爷们支付车马费,即便咱们貌似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实行这个政策,“他们”也不会同意。在中国高考硬是被标榜成了人生的转折点,变成了拉动内需、提高国民素质的主管道。有人曾经抱打不平的说,现在大学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认知面顶多只达到80年代的中学水平,杯具啊。其实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诉说杯具,只是在杯具的社会里里除了谈杯具的话题,没人喜欢和上帝或者菩萨谈心,于是乎理想或者信任在今天都属于扯淡。但你每逢什么大会的时候,我们城市的主人就会恶补市民教育,要大家装纯、装有涵养,当然这只是为了满足某一部分人的面子需要,事实上它依旧是个“穿衣戴帽”的社会工程,拨开皮里面全是泡沫,美其名曰叫“高科技材料”,如此伟大的国民教育能不杯具吗? 咱再翻翻高考消费单:择校费、补习费、教材费、营养费、开房费、走关系费、吃喝拉撒费,具有戏剧性的是最终几年折腾下来还不及突如其来的“加分政策”直接,一加就达标了。而百姓每年大手笔投入子女教育,实际上钱都是到了一些阴暗的地方流到了小部分人手里,当然后面还有个收税的。没人敢算这条产业链背后的经济规模,辽宁本溪一中学校长出手就能捞个几千万,当然学校不是银行,学校它的功能其实就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平台,然而在现代社会它却变成了一个灌输社会丑陋面的市场化工业园,这里组装生产面向市场的商品,不搞无买卖的和谐教育(你肯定没听过不花钱就能读书的好事)。难怪有人说,泱泱中华大社会名利熏心,原本指望到学校这个纯洁的炉里炼炼身手,结果赔炼皮肉不说,还把骨头给折腾散了,最后被赶出校园成了社会上的“房奴”、“钱奴”。换句话说,日本的AV女郎之所以能在不缺乏艺术文化的国内受到狂热追捧,不是中国没女人没美女,而是中国人都很寂寞,寄望于通过这种进口的“自慰文化”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压力,缓解那无法自拔的教育情结,缓解那无法自拔的"教育情结"。而高考创造了压力,也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链”,我们期望它有一天能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全球认可的教育模式,让咱们中国人能有机会再回到唐朝盛世大摇大摆的威风一把。往后子子孙孙不管去到那,都能翘起高傲的头嘿一声“中国创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