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09-11 10:53:11
来自:注册考试/注册给排水工程师
[复制转发]
公元前~公元元年
公元前650~前550年,古希腊人发现摩擦琥珀可使之吸引轻物体;发现磁石吸铁。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墨经》中记有通过对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实验研究,发现物像位置和大小与镜面曲率之间的经验关系(中国 墨子和墨子学派)。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墨经》中记载了杠杆平衡的现象(中国 墨子学派)。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研究筑城防御之术,发明云梯(中国 墨子学派)。
公元前四世纪,柏拉图学派已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和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公元前350年左右,认识到声音由空气运动产生,并发现管长一倍,振动周期长一倍的规律(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三世纪,实验发现斜面、杠杆、滑轮的规律以及浮力原理,奠定了静力学的基础(古希腊 阿基米德)。
公元前三世纪,发明举水的螺旋,至今仍见用于埃及(古希腊 阿基米德)。
公元前250年左右,战国末年的《韩非子·有度篇》中,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记载,“司南”大约是古人用来识别南北的器械(或为指南车,或为磁石指南勺)。《论衡》叙述司南形同水勺,磁勺柄自动指南,它是后来指南针发明的先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度、量、衡,其进位体制沿用到二十世纪。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西汉记载用漏壶(刻漏)计时,水钟使用更早。
公元前二世纪,发明水钟、水风琴、压缩空气抛弹机(用于战争)(埃及 悌西比阿斯)。
公元前一世纪,最先记载过磁铁石的排斥作用和铁屑实验(罗马 卢克莱修)。
公元前31年,中国西汉时创用平向水轮,通过滑轮和皮带推动风箱,用于炼铁炉的鼓风。
公元元年~公元1000年
一世纪左右,发明蒸汽转动器和热空气推动的转动机,这是蒸汽涡轮机和热气涡轮机的萌芽(古希腊 希隆)。
一世纪,发现盛水的球状玻璃器具有放大作用(罗马 塞涅卡)。
300年至400年,中国史载晋代已有指南船,可能是航海罗盘的最早发明。
在公元七、八世纪,中国唐朝已采用刻板印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十世纪,中国发明了使用火药的火箭。
十世纪左右著《光学》,明确光的反射定律并研究了球面镜和抛物面镜(阿拉伯 阿尔哈赛姆)
公元1000年~公元1500年
据《梦溪笔谈》,约公元1041~1048年间,中国宋朝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早于西方四百年。
约1200年至1300年,欧洲人开始使用眼镜。
1231年,中国宋朝人发明“震天雷”,是一种充有火药,备有导火线的铁器,可用投射器射出,是火炮的雏型。
1241年,蒙古人使用火箭作武器,西方认为这是战争中首次使用火箭。
1259年,中国宋朝抗击金兵时,使用一种用竹筒射出子弹的火器,是火枪的雏型。
十三世纪中叶,根据实验观察,描述凹镜和透镜的焦点位置及其散度(英国 罗杰·培根)。
十三世纪,用空气运动解释星光的闪烁(意大利 维塔罗)。
十三世纪,指出虹霓是由日光的反射和折射作用所造成的(意大利 维塔罗)。
公元1501~公元1600年
1583年,用自身的脉搏作时间单位,发现单摆周期和振幅无关,创用单摆周期作为时间量度的单位(意大利 伽利略)。
1590年,做自由落体的科学实验,发现落体加速度与重量无关,否定了亚里土多德关于降落加速度决定于重量的臆断,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意大利 伽利略)。
1590年,发现投射物的运行路线是抛物线(意大利 伽利略)。
1590年,认识到物体自由降落所达到的速度能够使它回到原高度(意大利 伽利略)。
1590年,用凸物镜和凹目镜创造第一个复显微镜(荷兰 詹森)。
1593年,发明空气温度计,由于受大气压影响尚不够准确(意大利 伽利略)。
1600年,《磁铁》出版,用铁磁体来说明地球的磁现象,认识到磁极不能孤立存在,必须成对出现(英国 吉尔伯特)。
公元1601年~公元1700年
1605年,发现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原理(比利时 斯台文)。
1610~1650年,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旋涡假说,认为宇宙充满“以太”。把热看作一种运动形式,与莱布尼茨争论运动的功效问题近五十年。(法国 笛卡儿)。
1620年,从实际观察中归纳出光线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荷兰 斯涅耳)。
1628年,用两块凸透镜制成复显微镜,是近代显微镜的原型(德国 衰纳)。
1629年,发现同电相斥现象(意大利 卡毕奥)。
1629~1639年,提出光线传播的最小时间原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公元1913年
改进 粒子散射实验,验证了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的散射理论(德国 盖革,英国 马斯登)。
实验发现电场使原子光谱线分解的现象(德国 斯塔克)。
提出原子结构的量子化理论,用量子跃迁假说解释原子光谱线的发射和吸收(丹麦 尼·波尔)。
提出角动量的量子化规律(荷兰 埃伦菲斯特)。
提出万有引力的度规场理论,在物理学中第一次使用了非欧几何(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公元1914年
用不同能量的电子轰击气体和蒸气,实验证实了量子级间的跃迁,支持了波尔的原子模型理论(德国 詹·弗克、古·赫兹)。
发现快速旋转铁棒使棒磁化的回转磁效应(英国 巴特)。
提出氢离子是带单位正电的粒子(英国籍新西兰人 厄·卢瑟福)。
公元1915年
推广了波尔原子模型理论中的量子条件,发展了量子论 (德国 索末菲,英国 威·威尔逊)。
用变分原理推出广义相对论的数学方程,成为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形式基础(德国 希尔伯脱,荷兰 罗伦兹)。
应用气体分子运动论,发明汞扩散型真空泵,为高真空技术的先驱(德国 盖达)。
发现磁化可使铁棒旋转的回转磁效应(瑞土、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荷兰 德哈斯)。
公元1916年
实验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量子公式,精确测定了普朗克常数(美国 米立根)。
在1907年提出等效原理与1913年提出万有引力是度规场的基础上,完成广义相对论(瑞土、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各自应用索末菲推广的波尔原子模型理论解释斯塔克效应,获得成功(德国 卡·施瓦茨西德、爱泼斯坦)。
用波尔—索末菲旧量子论解释了塞曼效应,提出空间量子化原理(德国 索末菲,荷兰 德拜)。
用量子跃迁概念,推出普朗克辐射公式,得到自发发射,受激发射和吸收三者几率之间的关系(瑞士、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求出了广义相对论中引力场方程的单个质点的精确解 (德国 卡·施瓦茨西德)。
证明能级的精细结构在波尔原子理论中是由狭义相对论的效应引起的(德国 索末菲)。
公元1917年
各自用波尔茨曼输运方程,求出气体的粘滞性、热传导、扩散等输运系数的严格表式(英国 查普曼,瑞典 恩斯考格)。
运用广义相对论,提出在空间上有限(闭合)静态宇宙球状模型(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另一个有限的度规不随时间变化的宇宙模型(荷兰 德希特)。
公元1918年
发现压电效应可使石英板振动,制成石英压电振荡器,用作超声源(法国 郎之万)。
提出规范不变几何,用以概括万有引力和电磁场,第一次试图建立统一场论(德国 韦耳)。
提出飞机翼尾流引起的应曳力理论(德国 普兰特耳)。
提出量子理论和经典理论之间的对应原理(丹麦 尼·波尔)。
公元1919年
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用 粒子从氮原子核打出质子(英籍新西兰人 厄·卢瑟福)。
发明电磁分离法鉴别和称量同位素的质谱仪,发现同位素质量近乎整数的规则(英国 阿斯顿)。
发现铁的磁化过程的不连续性,是韦斯铁磁理论有铁畴存在假定的直接证明(德国 巴克豪森)。
提出《达到极高高度的一方法》。利用固体推进剂制造火箭,试图射入太空(美国 戈达德)。
公元1921年
发明利用原子束在不均匀磁场中偏转的方法测量原子的磁矩,为量子论中空间方向量子化原理提供了证据(德国 斯特恩、盖拉赫)。
首次发现类似于铁磁现象的所谓铁电现象(美国 瓦拉塞克)。
公元1922年
实验第一次精确证实重力加速度和落体成分无关(德国 厄缶)。
提出液体中密度热起伏引起光散射的理论,后被用到液体声测量中(法国 布里渊)。
提出用石英压电效应调制电磁振荡的频率(美国 卡第)。
公元1923年
提出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概念,标志着新量子论的开始(法国 德布罗意)。
提出经典统计力学中的准各态历经假说,用以代替不能成立的各态历经假说(意大利 费米)。
用旧量子论研究原子谱线的反常塞曼效应,发现角动量决定谱线分裂的g因子公式(德国 朗德)。
在X射线散射实验中发现波长改变的效应,提出自由电子散射光子的量子理论(美国 康普顿)。
提出引起粒子动量改变的量子规则,用以解释光栅对一束辐射的衍射效应(美国 杜安)。
公元1924年
首次用德拜—体克耳电解质理论研究电离化气
回复 举报
公元1895年
实验确定阴极射线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法国 贝林)。
发现X射线,舒斯特(英)认为它是波长非常短的“以太’横波(德国 伦琴)。
提出湍流判据的同比理论(英国 奥·雷诺)。
1894—1895年,首次进行一哩的无线电传播,1898年开始进入实用(意大利 马可尼)。
公元1896年
发现铀的放射性(法国 昂·贝克勒尔)。
发现磁场能使光谱线分裂的效应(荷兰 塞曼)。
发展物质的带电粒子理论,假定原子中有电子在静态“以太”中运动,用以解释塞曼效应(荷兰 罗伦兹)。
1894—1896年,用洛奇接受器,首次应用天线,实现了三百码的无线电传播(俄国 波波夫)。
发现过饱和汽体能在离子上凝成液滴,据此发明云雾室装置,可观察到电离辐射的径迹(英国 查·威尔逊)。
公元1897年
制成高压缩型自动点火内燃机,使用低级油代替汽油,成为工业上主要动力机(德国 狄塞耳)。
发现电子;利用阴极射线在静电场中的偏转,测定电子的质量和电荷的比值(英国 汤姆逊)。
创制用荧光屏观测电子及用电场控制电子束的阴极射线管,后人在这个基础上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出阴极射线示波器,在近代科学技术上有广泛应用(德国 卡·布朗)。
公元1898年
发明用磁性钢丝记录电讯号的装置(丹麦 鲍尔森)。
公元1899年
发现 射线和 射线(英籍新西兰人 厄·卢瑟福)。
实验证实电磁辐射的压强(俄国 彼·列别捷夫)。
用经典统计力学推出空腔辐射能量密度的频率分布正比于频率的平方,因而在短波极限发散,这一困难史称“紫外灾难”。进一步提出大气分子散射光的定律,以解释天空颜色 (英国 瑞利)。
公元1900年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发现电磁辐射的经验定律,为求“绝对熵”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揭示了辐射定律,是量子论的开始。
英国科学家拉摩,提出物质中电子的以太结构理论,即原子中运动电子在磁场中的进动理论。
德国科学家德鲁德,提出金属的电和热性质的自由电子理论。
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提出不可能观测到绝对运动的观点,相信“以太”不存在,物理现象的定律对于相对做匀速运动的各观察者来说必然是一样的。根据电磁波理论,暗示电磁场能量可能具有质量,其密度数值应为能量密度除以光速的平方,并指出电磁振子定向发射电磁波时应受到反击。
英籍新西兰科学家卢瑟福,发现第一种放射性气体——钍射气。
德国科学家林纳,用实验证明金属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射电子,揭示了霍尔瓦希斯效应。
法国科学家维拉德,发现γ射线。
公元1901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设立诺贝尔奖。
美国科学家吉布斯,提出经典统计力学基础的系统理论。
德国科学家考夫曼,发现β射线的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试图据此区分电子的固有质量和速度改变的电磁质量。
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美国科学家尼科尔斯、哈尔,各自证明1873年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所预见的辐射压强关系。
公元1902年
美国莱特兄弟,发展滑翔飞行技术。
德国科学家勒纳,发现光电效应的经验规律,这是光的波动说不能解释的。
英国科学家理查森,发现金属发射热电子的经验定律,为热离子学的基础,并在次年用自由电子理论做出解释。
公元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自制轻便内燃机,第一次成功实现用螺旋桨飞机飞行。
英籍新西兰科学家卢瑟福,证实α离子是带正电的氦原子,β射线是近于光速的电子。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打破原子不可改变的观念。
德国科学家阿勃拉罕,提出电子的刚球模型理论,推得电子质量随速度改变的公式,后来同相对论公式存在长期的争论。
爱尔兰科学家汤姆逊,提出气体中电子碰撞的电离理论和气体放电的击穿理论。
公元1904年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提出电子浸于均匀正电球中的原子模型。
日本科学家长冈半太郎,提出围绕核心转动的电子环的原子模型。
荷兰科学家洛伦兹,提出时空坐标的洛伦兹变换,试图解释电磁作用和观察者在“以太”中的运动无关。首次应用经典统计学发展金属自由电子理论。
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提出电动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并根据观测记录认为速度不能超越光速。
英国科学家约·弗莱明,发明热电子真空二极管,用于整流。
德国科学家普朗特,提出物质运动与粘滞流体中的边界层理论。
公元1905年
瑞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