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09-06 12:06:06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民族精神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催情剂,但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新来的同事过去曾经在一个日本企业打工。当时受不了日本上司的苛刻与挑衅,在离职的前一天,借着酒兴,用啤酒瓶子狠狠地砸破了日本人的头,第二天愤然离职。
奇怪的是,小个子的日本上司既没有报警,也没有索赔,在离职报告上签了字,上报本土总部去了。原来,被砸破头的时间没有发生在工作时间内,这不属于职务范围内的事情,你打痛了他反而得到了他的尊重。这就是日本人的游戏规则。
从两个小事情可以看出日本人造汽车的特点。
四年前,我在京都的一家非常气派的酒店住宿,每次抽水马桶所使用的水都恰到好处。我看这马桶是欧洲产品,体积庞大,怎么会水流量这么小。我揭开马桶盖子,发现里面放了一块半砖头。我问服务生什么回事情,服务生请来了主管,主管回答,当时订了这批产品,发现用水量有浪费,于是酒店自己试验了几十次,发现用一块半砖头,既能够冲干净马桶,又能够节约相当于砖头体积的水。这就是小日本!
在另一家酒店,我故意刁难服务生。我说:我有脑血管痉挛的毛病,一个枕头太矮,两个枕头太高,怎么办?毕恭毕敬的服务生就找来了三条浴巾,反复对比后用两条浴巾垫在一个枕头下面,客气地说:这样的高度,就相当于一个半枕头的高度,您可以放心地休息了。
日本人将这些理念应用到了造车,于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受天时地利之便,造就了一个辉煌的产业,甚至撼动了传统的帝国,成为了一个新崛起的产业。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日本车?
日本汽车公司正式独立地开发也不过40多年,至1988年,已成为全世界第一大生产国,在其顶峰的1990年产量达到1350万。日本汽车工业在萌芽时期依赖国内保护,扩张阶段靠的是攻占别人的市场。现在,日本国内成本上升和日元升值,日本汽车工业遇上了前所未有和困难,93年产量下降到1200万,排名再次下滑。
6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到60年代中期,日本人的生活开始进入"三C消费时代(即彩色电视机、空调器、大众型轿车)",十年间新车登记量从40多万辆增加到400多万辆,增长了近十倍,而这个期间基本上没有进口汽车的冲击,全部为日本汽车工业"独吞"。这个机遇,使日本汽车工业完成了第一代产品开发,并形成了大批量生产体制,十年间建设了20多座现代化轿车生产厂,每个厂的年产规模都在20万辆以上。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西方媒体形容"阿拉伯人扼住了西方人的喉咙",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于石油全部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打击更大,汽车生产大幅度下降。由于油价上涨,美国对小型轿车的需求立刻暴增,而一贯以生产大型车见长的美国汽车工业却拿不出来,日本汽车乘虚而入,1974年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1979年汽车成为日本最大出口商品,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在美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3%。
日本车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其市场行为和天时地利使得其成为汽车产业大国,通过电子技术的不断改良和新技术的使用,成就了一个庞然大物。在我们为我们的民族产业揪心的时候,小日本已经在欧美肆无忌惮了。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日本车究竟怎么样?
尽管我非常憎恨日本人,但是我承认其精微细腻的心理特征,在为顾客着想方面做得无微不至。在技术方面,日本汽车往往开风气之先,尤其是电子系统和引擎研制方面的科技十分先进。日本车型更新换代的平均周期为四年,其效率全球第一,花样层出不穷,显得十分新颖时尚。
但是,如果谈朴实无华,谈到耐用性,日本车根本不能和欧洲车相比,甚至比美国车都有差距。在这里,我觉得高尔夫5代是一辆非常内敛的车,但是,德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和市场的理解非常糟糕,好的产品并不能代表别人认可,也不能代表别人能够接受。况且,日本人从内心非常自卑,自卑的表现就是挖空心思地追求,追求技术,追求完美和追求另类。
中国已经成为了制造业的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的强国。很多人对中国汽车产业有着“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殊不知,汽车工业是核心制造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制造技术全面升级。汽车工业全面考核着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涉及很多行业,这些代表了综合国力和基础工业能力,在很多方面,我们依然有差距。
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问题很多。我想起了在抗战中期,日本人强迫中国人在华北平原上种鸦片。日本人认为,如果中国有几成百姓抽鸦片,就可以达到奴虐中国人的目的。在中国,日本汽车对中国的汽车进入方式是产品而不是技术,是侵占市场而不是扶持产业。一句话,是掠夺而不是帮助。这在丰田的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怎么能省油么?--车轻!德国人在想让汽车轻的时候想的是把钢板换成铝合金,这一下成本高得吓人!日本人在想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