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周作人故居“危房翻新”起争议

周作人故居“危房翻新”起争议

发布于:2005-08-27 22:00:27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图中处为周氏兄弟故居所在地。《新京报》制图刘月


1125151225013.jpg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hehu_yuanfen
    hehu_yuanfen 沙发
    北京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本身就存在着主城区选址问题,当初如果把城址迁往别处,不在老城区,那就不会有现今的事了,不过那是以前了,现在就不提了。
    对于古建筑翻新,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古建筑没有重大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可保留就保留不能保留的就拆,做翻新是无意义的,试问翻新后的古建筑还有多大的历史意义,这可想而之。
    而且不能因为一些古建筑而抑制城市发展,对于一些相当古老的建筑,有着历史,文化,社会形式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我们当然应重点保护。按原样,原址,或原材料进行翻新,是必然的,翻新后它仍然有历史意义。
    楼主提到的这两处文人住宅,我认为(个人观点),不要翻新,如不能在保留,就按危房处理,翻新重建筑,而且还改动那么大,留之也不会有太大的意义了,而且,此建筑主要几大文学作品的诞生地而以,我们要保留的重点应是作品,而不是地址。就算保留,今后也只能告诉后人,这个地方曾经住着谁,他们在这写了什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是人文地理?还是社会风气?没有嘛!
    所以我认为,类似此建筑,我们只要尽量的去延长它的寿命就可,如不能,或需40%以上的重建或翻新才能保留,那么还不如把它按危房处理,该拆就拆,该重新规划的重新规划。

    注:本人并不是不重文物保护。
    2005-08-28 10:31:28

    回复 举报
    赞同0
  • wanzigege
    wanzigege 板凳
     本报讯(记者周文翰)名人故居应“拆旧翻新”还是保留原貌?近日,位于北京八道湾胡同11号院的鲁迅、周作人兄弟故居正在拆除翻新,再次引发争议。记者前日到现场勘察发现,鲁迅曾当作书房的前院已被拆除,工人正在建造新建筑,而后院已被翻盖一新,只有中院鲁母和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房间尚保存原貌。

      《阿Q正传》诞生地如今是危房

      八道湾胡同11号院是鲁迅《阿Q正传》诞生的地方,也是周作人终其一生的住房。现在11号院中的居民透露,周氏兄弟故居是被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委托给西城区房地产管理中心工程部进行全面拆旧翻新的。

      与一般“整修”不同的是将原来的老建筑完全拆除。

      据悉,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决定拆旧翻新是因为这片房屋年久失修,已成为有安全隐患的危房。院中居民也说原来后院房子的墙皮大片脱落,墙体倾斜,也经常漏雨,“确实比较危险”。

      住在院子东侧一个小屋中的张淑珍老人曾是周作人家的佣人,已经85岁的她至今仍住在这里。她告诉记者,1950年她搬进来服侍周作人与羽太信子夫妇时,整个宅院还相当宽敞整齐。到文革时期,迁进三十多户人家,他们竞相私搭乱建小棚屋,让这里变成一个拥挤的大杂院,加速了对原建筑的破坏。

      1984年,张淑珍曾写信给邓颖超,建议把八道湾这处宅子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文物局也曾表示要将此“鲁迅著书处”列为西城区文物暂保单位。但是20年过去了,依旧无法疏散居民。

      居民支持“翻新”专家反对“拆旧”

      张淑珍告诉记者,西城区文化委员会的人曾对她说这次新修“前面不动,动后面”,意思是新建筑外观要和老建筑一样,而里面改动要大一些。但是张淑珍指出,“像后院外面的高度、屋檐基本上没变,但是房子的细部都已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施工队也不是专业的古建施工队”。

      施工队的工人告诉记者,他们是今年6月中旬开始动工,拆掉的砖都已经当作垃圾拉走,现在后院建筑完全是用新砖新瓦重建的,“一两周就能完工”,之后原来住的住户将搬回来居住。

      不少研究专家和周氏兄弟的忠实读者对翻新持批评态度。有文物专家指出,故居已于1997被北京市文物普查办公室登记在册,属文物保护单位。这次翻新让建筑原有的文物性质大打折扣,值得商榷。但院内居民则对重建多持支持态度,张淑珍也表示“这样折腾我是很生气的,但是现在这么多人住在危房里面也不是办法。只希望将来还能恢复老样子”。

      钩沉

      北京惟一的周氏三兄弟共居处

      八道湾胡同11号院是北京惟一一座周氏三兄弟一大家人共同居住过的宅子,也是《阿Q正传》等著名文学作品的诞生地。

      鲁迅(原名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一大家人于1919年11月21日搬进了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1923年8月时,鲁迅与周作人发生家庭纠纷后搬出,成为周作人私宅,直至周作人逝世。在周氏兄弟活着的时候,蔡元培、胡适、郑振铎、郁达夫、许地山、毛泽东和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等人都曾造访这里。

      这是一个“三进”的大院落,一进的左手三间是外客房,是鲁迅写作《阿Q正传》的地方。二进的三间正房,右侧是朱安卧室,左侧是鲁母的卧室,中间是吃饭的堂屋,冬季时鲁迅亦在堂屋后侧木炕上睡。左手的西厢房三间,鲁迅曾暂居过。鲁迅搬走后,周作人改作了书房,取名“苦茶庵”。三进一排九间房,最为高大。西侧三间是周作人一家,中间三间是周建人一家。东侧三间是内客房,最东一间曾住过爱罗先珂。如今的房主是1950年搬入的张淑珍老人。
    2005-08-27 22:01:27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7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呼唤人性场所【转贴】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呼唤人性场所 走进北京,走进上海,广州和成都,走进我们的每一个城市,你都看到了什么,又体验到什么?有人在说千篇一律,有人在说千城一面。于是呼,追求特色与个性的领导和设计师人员便挖空心思,竭尽屋顶立面广场和马路之能事:"夺回古都风貌",创造"世界第一",构筑"新世纪"景观,但结果又是如何呢?那令人望而却步的景观大道,那暴晒在太阳光下的世纪广场,还有那"亮起来"的街道。于是,我要问,城市由谁来设计?城市为谁设计?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