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0-05-01 14:17:01
来自:装修设计/装饰装修材料
[复制转发]
一、问题的提出
任何一个高层住宅项目都会遇到电梯的设置标准问题。在工作中经常要问:这栋楼应设置几台电梯?电梯的载重量多少?速度多少?怎样的配置才是与本楼最匹配的?
二、电梯选型的参考因素
电梯是高层住宅中极为重要的机电设备之一,它是高层住宅的主要垂直交通工具。电梯设备不但费用昂贵(约占建筑基建总投资的9%左右);而且电梯交通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还将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安全和经营服务质量以及经济效益,因此,对电梯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电梯设计中应该从建筑物和交通设施的关系、建筑物内人员分布、楼内相互间的客流情况和客流高峰期间的电梯使用状况等角度来考虑,并反复进行电梯运输系统的交通计算,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及等级来加以评价,从而得出最佳的结果,确定所需电梯的台数、配置方式、服务方式以及电梯的额定荷载、额定速度和控制方式等等。
三、电梯配置的相关规范规定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规定:十二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宜配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认为一台电梯服务60-90户是适宜的。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规定:消防电梯的载重量不应小于800kg,消防电梯的行驶速度,应按从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时间不超过60s计算确定。
《深圳市民用建筑设计技术要求与规定》规定:在方案阶段,住宅可按下表初步确定电梯数量、额定容量及速度。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高层住宅,其电梯数不应少于2台。每层住40人、层数为24层以上时,应设3台电梯;每层住40人、层数为35层以上时,应设4台电梯。
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电梯数量应经计算确定。电梯的服务质量应满足以下要求:乘客平均等候时间不宜超过120秒,发梯间隔时间不宜超过60秒。
电梯数量、容量和速度表
标准
建筑
数量(台)
额定容量
P(人)
速度V
(m/s)
经济级
常用级
舒适级
豪华级
住宅
80-100户/台
60-80户/台
40-60户/台
<40户/台
8,10,15
1-2.5
四、公司目前的常规做法
在方案设计阶段,基本是按照国家和深
圳相关规范、规定来大概配置;
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只能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很难实现定量分析(基本上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由于没有进行定量计算,技术人员也就无法对电梯的服务质量做出准确评价。
在土地资源缺乏、高层住宅不断增加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将该项工作补上!
五、205项目的实践及体会
在205项目中,有6栋住宅楼高达31层,4户/层,约600平方米/层,每栋住宅应设2台载重量为900公斤的电梯服务全部楼层,但在速度(1.75m/s或2.0m/s)的选择上出现了反复。从定性分析来看,同样情况下,18层的住宅电梯速度为1.75m/s,31层的住宅电梯速度也为1.75m/s,后者能满足服务质量吗?没底。因此,在方案阶段初步定为:在31层住宅楼中配置2.0m/s电梯。大家主观上认为如此配置肯定可以大大改善等候时间,提高电梯服务质量。
为了检验我们的判断是否正确,我们请多家著名的电梯制造商对此进行了流量分析。
方法一、为便于计算,考虑大楼性质为住宅楼,不会出现写字楼那样的高峰时段,因此采取平均流量及双向运行模式。
方法二、按住宅大楼最繁忙时段评定,早晨住户上班时段和傍晚下班回家时段,假设每层站都有乘客召唤电梯,直到电梯满载直驶。
流量分析结果(方法一)
电梯数量(台)
2
2
交通模式
双向交通
双向交通
高峰运行模式
100%
100%
载重量(kg)
900
900
速度(m/s)
1.75
2.0
等候时间(s)
73.95
72.0
处理能力(%/5min)
13.95
14.33
流量分析结果(方法二)
电梯数量(台)
2
2
交通模式
双向交通
双向交通
高峰运行模式
N
N
载重量(kg)
900
900
速度(m/s)
1.75
2.0
等候时间(s)
42.7
40.4
处理能力(%/5min)
8.5
12.3
电梯服务水平的判定标准
大楼用途
等候时间
处理能力
出租用写字楼
≤(30-40)秒
≥(11%-15%)/5分钟
住宅楼
≤(60-90)秒
≥(8%-10%)/5分钟
宾馆/酒店
≤(30-40)秒
≥(8%-10%)/5分钟
注:等候时间:是指某一台电梯刚离开到下一次电梯来到的时间。
处理能力:是指每五分钟内,电梯在单向能运送人数占大楼总人数的百分比。
由方法一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速度为1.75米/秒,载重量900公斤情况下,大楼电梯已基本能满足处理要求,如果速度取2.0米/秒,将大幅度提高电梯的处理能力,但对平均候梯时间影响不大。
1.75米/秒,载重量900公斤情况下,大楼电梯已基本能满足处理要求,如果速度取2.0米/秒,将大幅度提高电梯的处理能力,但对平均候梯时间影响不大。
从方法二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电梯处理能力都比较理想,但平均候梯时间与标准(60s)相比仍有差距,主要原因是楼层较高,停靠站较多。方法二的计算结果是在繁忙时段,假设每层站都有乘客召唤电梯,直到电梯满载直驶的前提条件下得出的,但在实际的使用中,候梯时间都不会这么长。若提高电梯的速度(从1.75米/秒提高到2.0米/秒),在繁忙时段由于考虑到设站区间可能每层都有召唤,电梯每层都停靠站,电梯实际发挥速度的区间很短,故提高电梯的速度在电梯繁忙时段对用户候梯时间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
对写字楼来说,处理能力不足将导致在上下班高峰期候梯间出现人员滞留。而对于住宅项目,因为不存在上下行高峰时段,所以在比较电梯运力时,主要考虑候梯时间。同时,住宅项目在满足运力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设备成本,由于2.0米/秒电梯较1.75米/秒电梯的价格高出许多(约多20%-30%)。因此,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和综合分析,再结合大楼的基本情况,我们采用了载重量900公斤、速度为1.75米/秒的电梯,每个塔楼两台并联控制的方案,既可节省费用(包括大楼建筑成本、电梯设备成本、以后使用中的用电成本等),又可满足大楼的使用要求。
上述电梯流量分析是基于大楼正常工作时和繁忙时段的交通流量的模拟分析,而电梯流量分析程序可能与各厂家各自依据的标准不同,其结果会有出入;电梯的实际运行效果还和大楼的综合管理、使用功能密不可分,计算和实际运行可能也会有出入。但我认为,这种分析方法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依据。
全部回复(2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其主要特点有:
1)我司的住宅电梯轿厢带尾厢结构除了满足120急救中心的急救担架车进出要求以外,还在轿厢内配带了我司提供的折叠式急救担架车和软担架:该急救担架车展开长度可达1900mm,完全满足我国绝大多数居民急救时需平躺的要求;软担架便于将病人直接转移到120救护车上,避免二次伤害。
2)方便快速急救:当有病人需急救且只能平躺时,家属首先拨打“120”电话通知救护车,然后通知小区物业相关管理员用专用钥匙打开电梯尾厢门——利用尾厢(常规情况下尾厢门高度为1200mm,我们也可按照开发商或者用户的要求把尾厢门高度增加到最高与轿厢吊顶下表面平齐,这样既可以满足容纳社会120急救中心长度为1900mm的担架车直接推入轿厢内,还可以方便住户搬运大件的家具直进直出轿厢,方便800~1000kg方形常规轿厢也能解决住户较大件家具的搬运),方便急救中心的担架车的进出并转运病人,同时保证急救医护人员和少量病人家属的站立空间(至少4人)及急救中心随带的急救设备的放置空间。尾厢门处于打开状态时,电梯自动转换为“急救”状态,中途不响应外呼且外呼均显示“担架急用”告知其他候梯者以得到他们的谅解,可将电梯直接运行至急需的楼层,从而可在最短时间内将病人送去医院急救。病人离开轿厢后,关好尾厢门,电梯即可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3)适用于原常规住宅电梯的井道设计方案:不需改变原常规住宅电梯井道尺寸、不增大井道面积、不减少轿厢使用面积。该便民产品完全适用于额定载重量为 800~1000kg住宅电梯的常规井道尺寸。如:当客户提供的电梯最小井道尺寸为净宽 1900mm×净深 2150mm时就满足我司800kg载重量的带尾厢电梯的井道要求;当客户提供的电梯最小井道尺寸为净宽2150mm×净深 2150mm 就满足我司1000kg载重量的带尾厢电梯的井道要求;以上800kg~1000kg电梯均可放置120急救中心的长度为1900mm的担架车;若 2000mm≤井道净深<2150mm,该便民产品也适用,上述急救中心担架车长度相应适可缩短,具体收缩尺寸这里不一一列举。我司轿厢带尾厢(可容纳120急救担架车)的住宅电梯在不增加建筑成本和公摊面积的同时,完全满足国家最新的“可容纳担架”的要求。该便民产品和长方形轿厢的住宅电梯在土建设计方面的比较,见表1、表2。
在不增加建筑成本和公摊面积的同时,完全满足国家最新的“可容纳担架”的要求。
4)轿厢方正、美观实用,可做成有机房电梯、小机房电梯或无机房电梯。
5)也适用于在用住宅电梯的改造:采用该技术,对井道净深度不小于 2000mm、额定载重量为 800~1000kg的在用住宅电梯进行适当改造,井道不需任何改动,即可使这些住宅电梯容纳120急救担架车。
若需详细了解该便民产品,欢迎垂询!
谢谢!
祝工作、生活愉快!预祝合作愉快!
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