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混凝土分项技术交底

混凝土分项技术交底

发布于:2010-04-26 23:00:26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一、施工准备
1. 1 技术准备
1. 图纸会审已完成,做好《图纸会审记录》,若有设计变更,及时做好《设计变更通知单》及《工程洽商记录》。图纸审核后,组织技术人员熟悉图纸,掌握图纸关于混凝土浇筑所涉及到的各项内容。
2.根据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性能要求、施工条件、施工部位、施工气温、浇筑方法、使用水泥、骨料、掺合料及外加剂,确定各种类型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所需坍落度和初、终凝时间,委托有资质的专业试验室完成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现场搅拌混凝土应由具有试验资质的试验室提供的棍凝土配合比,并根据现场材料的含水率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预拌混凝土应有出厂合格证。
4.在施工前已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混凝土施工方案,明确流水作业划分、浇筑顺序、混凝土的运输与布料、作业进度计划、工程量等并分级进行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5.确定浇筑混凝土所需的各种材料、机具、劳动力需用量,以满足施工需要。
6.确定混凝土的搅拌能力是否满足连续浇筑的需求。
7.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必须进行混凝土绝热温升和外约束条件下的综合温差与应力的计算;
对混凝土入模温度、原材料温度调整、保温隔热与养护、温度测量、温度控制、降温速率提出明确要求。
8.大体积混凝土的保温养护方案应详示结构底板上表面和侧模的保温方式、材料、构造和厚度。
9.烈日下施工应采取防晒措施;深墓坑空气流通不良环境宜采取送风措施。
10. 已完成钢筋预埋件、预留洞口及各专业的隐检、模板的顶检工作,地下防水已做好甩槎并经过验收合格。并进行标高、轴线、模板的技术复核。
11. 施工前作好试块的留置计划和制作准备工作。 •
12. 进行测量放线,测出浇筑部位结构标高控制点,并标示在相应位置,用以控制浇筑高度。
1.2 材料要求
1.水泥:应根据工程特点、所处环境以及设计、施工的要求,选用适当品种和强度等级的水泥。普通混凝土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2.细骨料:当选用砂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Ⅱ区砂。对于泵送混凝土,宜选用中砂。
3.粗骨料:宜用中碎(卵)石:粒径5mm~40mm;或细碎(卵)石:粒径5mm~20mm。
4.掺合料:
(1)用于混凝土中的掺合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用于水泥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和《用手水泥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的规定。
当采用其他品种的掺合料时,其烧失量及有害物质含量等质量指标应通过试验,确认符合混凝土质量要求时,方可使用。
(2)选用的掺合料,应使混凝土达到预定改善性能的要求或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取代水泥。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其取代水泥的最大取代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3)掺合料在运输与存储中,应有明显标志。严禁与水泥等其他粉状材料混合堆放。
5.混凝土外加剂:在混凝土施工中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其掺量及品种经试验确定后,方可使用。
6.水:混凝土拌制用水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应进行取样检测.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
1.3 主要机具
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输送泵和布料机、插入式振动器、胶皮管、手推车、串筒、溜槽、混凝土吊斗、大小平锹、铁钎、抹子、铁插尺、对讲机、混凝土坍落度筒、混凝土标准试模、振动台、靠尺、塞尺、水准仪、经纬仪等。
1.4 作业条件
1.进场所有的原材料经见证取样试验检查,全部应符合设计配合比通知单所提出的要求。
2.根据原材料及设计配合比进行混凝土配合比检验,应满足坍落度、强度及耐久性等方面要求。
3.新下达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并符合要求。
4.搅拌机及其配套的设备已经试运行,安全可靠。同时配有专职技工,随时检修。电源及配电系统符合要求,安全可靠。
5.所有计量器具必须具有经检定的有效期标识。地磅下面及周围的砂、石清理干净,计量器具灵敏可靠,并按施工配合比设专人定磅。
6.试验室已下达混凝土配合通知单,并根据现场实际使用材料和含水量及设计要求,经试验测定,将其转换为每盘实际使用的施工配合比,公布于搅拌配料地点的标牌上。
7.混凝土分项工程施工前应对需进行隐蔽验收的项目组织验收,隐蔽验收各项记录和图示必须有监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签字、盖章,并有结论性意见。浇筑混凝土层段的模板、钢筋、预埋件及管线等全部安装完毕,并经检查核实其位置、数量及固定情况等符合设计要求,并办完隐(预)检手续。
8.钢筋和预埋件的位置如有偏差应予纠正完毕,钢筋上的油污等杂物已清除干净。
9.浇筑层剪力墙及柱根部松散混凝土已在支设模板前剔掉清净。检查模板下口、洞口及角模处拼接是否严密,边角柱加固是否可靠,各种连接件是否牢固。检查并清理模板内残留杂物,用水冲净。外砖内模的砖墙及模板,常温时应浇水湿润。柱子模板的清扫口应在清除杂物及积水后封闭完成。木模在混凝土浇筑前洒水湿润。
10.管理人员向作业班组进行配合比、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交底。
11.现场已准备足够的砂、石子、水泥、掺合料以及外加剂等材料,能满足混凝土连续浇筑的要求。
12.依据泵送浇筑作业方案,确定泵车型号、使用数量;搅拌运输车数量、行走路线、布置方式、浇筑程序、布料方法以及明确布设。
13. 浇筑混凝土必需的脚手架和马道已经搭设,经检查符合施工需要和安全要求。混凝土搅拌站至浇筑地点的临时道路已经修筑,能确保运输道路畅通。
14.检查电源、线路,并做好夜间施工照明的准备。
二、施工工艺
2.1 现浇梁、板混凝土结构
1.工艺流程

2.操作工艺
(1)混凝土搅拌
1)混凝土的搅拌要求
①搅拌混凝土前,宜将搅拌筒充分润滑。搅拌第一盘时,宜按配合比减少粗骨料用量。在全部混凝土卸出之前不得再投入拌合料,更不得采取边出料边进料的方法进行搅拌。
②混凝土搅拌中必须严格控制水灰比和坍落度,未经试验人员同意严禁随意加减用水量。
③混凝土的原材料计量:
水泥计量:搅拌时采用袋装水泥时,应抽查10袋水泥的平均重量,并以每袋水泥的实际重量,按设计配合比确定每盘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搅拌时采用散装水泥的,应每盘精确计量。
外加剂及混合料计量:对于粉状的外加剂和混合料,宜按施工配合比每盘的用料,预先在外加剂和混合料存放的仓库中进行计量,并以小包装运到搅拌地点备用;液态外加剂应随用随搅拌,并用比重计检查其浓度,宜用量筒计量。
混凝土搅拌的装料顺序宜按下列要求进行:
当无外加剂、混合料时,依次进入上料斗的顺序宜为粗骨料→水泥→细骨料;当有掺混合料时,其顺序宜为粗骨料→水泥→混合料→细骨料;当掺干粉状外加剂时,其顺序宜为粗骨料→外加剂→水泥→细骨料或粗骨料→水泥→细骨料→外加剂。
2)混凝土拌制中应进行下列检查:
①检查拌制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和用量,每一个工作班至少两次。
②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及和易性,每一个工作班至少两次。
③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随时检查。
(2)混凝土运输、泵送与布料
1)混凝土运输
①混凝土运输车装料前应将拌筒内、车斗内的积水排净。
②运输途中拌筒应保持3-5r/min的慢速转动。
③混凝土应以最少的转载次数和最短时间,从搅拌地点运到浇筑地点。混凝土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规范规定。
2)混凝土泵送
①混凝土泵的选型、配管设计应根据工程和施工场地特点、混凝土浇筑方案、要求的最大输送距离,最大输出量及混凝土浇筑计划参照《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确定。
②混凝土泵车的布置应考虑下列条件:
a.混凝土泵设置处应场地平整、坚实,道路畅通,供料方便,距离浇筑地点近,便于配管,具有重车行走条件。
b.混凝土泵应尽可能靠近浇筑地点。在使用布料杆工作时,能使得浇筑部位尽可能地在布料杆的工作范围内,尽量少移动泵车即能完成浇筑。
c.多台混凝土泵或泵车同时浇筑时,选定的位置要使其各自承担的浇筑量接近,最好能同时、浇筑完毕,避免留置施工缝。
d.尽可能接近排水设施,供水、供电应方便。
e.当高层建筑或高耸构筑物采用接力泵泵送混凝土时,接力泵的设置位置应使上、下泵的输送能力相匹配。
f.设置接力泵的楼面或其他结构部位应验算其结构所能承受的荷载,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s.在混凝土泵的作业范围内,不得有阻碍物、高压电线,同时要有防范高空坠物的设施。
h.混凝土泵的转移运输时要注意安全要求,应符合产品说明及有关标准的规定。
③混凝土输送管的固定,不得直接支承在钢筋、模板及预埋件上,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水平管宜每隔一定距离用支架、台垫、吊具等固定,以便排除堵管、装拆和清洗管道。
b.垂直管宜用预埋件固定在墙和柱或楼板预留孔处,在墙及柱上每节管不得少于1个固定点,在每层楼板预留孔处均应固定。
c.垂直管下端的弯管,不应作为上部管道的支撑点,宜设钢支撑承受垂直管重量。
d.道接头卡箍处不得漏浆。
e.夏季施工时,要在混凝土输送管上遮盖湿罩布或湿草袋,以避免阳光照射,同时每隔一定的时间洒水湿润。
f. 冬期施工时,混凝土输送管道应用保温材料包裹。以防止管内混凝土受冻,并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④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给混凝土泵喂料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向泵喂料前,应中、高速旋转拌简20~30s使混凝土拌合物均匀,当拌筒停稳后,方可反转卸料。
b. 卸料应配合泵送均匀进行,且应使混凝土保持在集料斗内高度标志线以上。
c. 当遇特殊情况中断喂料作业时,应使拌筒保持慢速拌合混凝土。
d.混凝土泵的进料斗上,应安置网筛并设专人监视喂料,以防粒径过大,骨料或杂物进入混凝土泵造成堵塞。
e.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喂料完毕后,应及时清洗拌筒及溜槽等,并排尽积水。
f.喂料作业应由本车驾驶员完成,严禁非驾驶人员操作。
⑤混凝土的泵送宜按下列要求进行:
混凝土泵的操作应严格执行使用说明书有关规定。同时应根据使用说明书制订专门操作要点。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后,方可上岗独立操作。
混凝土泵送施工现场,应有统一指挥和调度,以保证顺利施工。
泵送施工时,应规定联络信号和配备通讯设备,可采用有线或无线通讯设备等进行混凝土泵、搅拌运输车和搅拌站与浇筑地点之间的通讯联络。
在配制泵送混凝土布料设备时,应根据工程特点、施工工艺、布料要求等来选择布料设备。在布置布料设备时,应根据结构平面尺寸、配管情况等考虑,要求布料设备应能覆盖整个结构平面,并能均匀、迅速地进行布料。设备应牢固、稳定、且不影响其他工序的正常操作。
泵送混凝上时,泵机必须放置在坚固平整的地面上。在安置混凝土泵时,应根据要求将其支腿完全伸出,并插好安全销。在场地软弱时采取措施在支腿下垫枕木等,以防混凝土泵的移动或倾翻。
混凝土泵与输送管连通后,应按所用混凝土泵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全面检查,符合要求后方能开机进行空运转。若气温较低,空运转时间应长些,要求液压油的温度升至15℃以上时才能投料泵送。
混凝土泵启动后,应先泵送适量水(约1OL)以湿润混凝土泵的料斗、活塞及输送管的内壁等直接与混凝土接触部位。泵送时,混凝土泵应处于慢速、匀速并随时可能反泵的状态。泵送的速度应先慢,后加速。同时,应观察混凝土泵的压力和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待各系统运转顺利,方可以正常速度进行泵送。
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泵的活塞应尽可能保持在最大行程运转。混凝土泵的水箱或活塞清洗室中应经常保持充满水。
经泵送水检查,确认混凝土泵和输送管中无杂物后,宜采用混凝土减石子水泥砂浆润滑混凝土泵和输送管内壁。
润滑用水泥砂浆应分散分料,不得集中浇筑在同一处。
在混凝土泵送过程中,若需接长3m以上(含3m)的输送管时,仍应预先用水或水泥砂浆,进行湿润和润滑内壁。不得把拆下的输送管内的混凝土撒落在未浇筑的地方。
当混凝土泵出现压力升高且不稳定、油温升高、输送管明显振动等现象而泵送困难时,不得强行泵送,并应立即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排除。可先用木槌敲击输送管弯管、锥形管等部位,并进行慢速泵送或反泵,防止堵塞。混凝土泵送应连续进行。如必须中断时,其中断时不得超过搅拌至浇筑完毕所允许的延续时间。如是有计划中断,应在预先确定的中断浇筑部位,停止泵送;且中断时间不宜超过1h。
向下泵送混凝土时,应先把输送管上气阀打开,待输送管下段混凝土有一定压力时,方可关闭气阀。
混凝土泵送即将结束前,应准确计算尚需用的混凝土数量,并及时告知混凝土搅拌站。
废弃的混凝土和泵送终止时多余的混凝土,应按预先确定的处理方法和场所,及时进行妥善处理。
泵送完毕,应将混凝土泵和输送管清洗干净。清洗混凝土泵时,布料设备的出口应朝安全方向,以防废浆高速飞出伤人。
3)混凝土布料
混凝土布料机的选型、布设应根据混凝土浇筑场地特点、混凝土浇筑方案、布料机的性能确定。
使用布料机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①布料设备不得碰撞或直接搁置在模板上。
②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保护钢筋,一旦钢筋骨架发生变形或位移,应及时纠正。
③混凝土板的水平钢筋,应设置足够的钢筋撑脚或钢支架;钢筋骨架重要节点宜采取加固措施。
④手动布料杆应设钢支架架空,不得直接支承在钢筋骨架上。
使用布料杆泵车时,应遵守下列操作要点:
①布料杆作业范围应与高压输电线路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②布料杆泵车的一切指示仪表及安全装置均不得擅自改动。
③进行检修和保养作业或排除故障时,必须关闭发动机,使机器完全停止运转。
④布料杆泵车在斜坡上停车时,轮胎下必须用木楔垫牢,并要支好支腿;风力超过8级时,禁止使用布料杆布料。
⑤布料杆不应当作起重机吊臂使用;布料杆作业范围,应与脚手架及其他工地临时设施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⑥布料杆必须折叠妥善后,泵车才能行驶和转移;布料杆首端悬挂的橡胶软管长度不得超过规定要求。
⑦布料杆用吹出法清洗臂架上附装的输送管时,杆端附近不许站人。
⑧应经常检查布料杆各部位结构完好情况,每年应对布料杆进行一次全面安全大检查。
⑨作业时,司机必须集中精力,细心操作;严禁违章操作和擅离岗位。
(3)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浇筑时的坍落度
①对于预拌(商品)混凝土应由试验员随机检查坍落度,并分别做好记录。
②对于现场搅拌混凝土应按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或技术方案要求检查混凝土坍落度,并做好记录。
2)施工缝的设置
混凝土施工缝不应随意留置,其位置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事先确定,确定施工缝的原则为:
尽可能留置在受剪力较小的部位,留置部位应便于施工。施工缝的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和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mm~30mm处。
②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③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的范围内。
④楼梯的施工缝应留置在楼梯段1/3的部位。
3)施工缝的处理
①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必须达到1.2MPa以上,在施工缝施工时,应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的石子以及软弱的混凝土层,同时还应加以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一般不宜少于24h,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积水应予清除。并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混凝土减石子砂浆。
②注意施工缝位置附近需弯钢筋时,要做到钢筋周围的混凝土不受松动和损坏。钢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浆及浮锈等杂物也应清除。
③在浇筑前,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lOmm~15mm厚的水泥砂浆一层,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④从施工缝处开始继续浇筑时,要注意避免直接靠近缝边下料。机械振捣前,宜向施工缝处逐渐推进。
4)后浇带的设置
①后浇带的留置位置、留置时间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当后浇带的保留时间设计无要求时,宜保留42d以上。后浇带的宽度宜为700mm~1000mm。
②后浇带内的钢筋应予保护。
③后浇带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整个混凝土表面按照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
④后浇带混凝土宜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得低于两侧混凝土。并保持至少28d的湿润养护。
⑤当后浇带用膨胀加强带代替时,膨胀加强带应提高膨胀率0. 02%。
5)混凝土的浇筑
①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
②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根据梁高分层阶梯形浇筑,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随着阶梯形不断延伸,梁板混凝土浇筑连续向前进行。
③和板连成整体高度大于1m的梁,允许单独浇筑。浇捣时,浇筑与振捣必须紧密配合,第一层下料慢些,梁底充分振实后再下二层料,用"赶浆法"保持水泥浆沿粱底包裹石子向前推进,每层均应振实后再下料,梁底及梁帮部位应振实,振捣时不得触动钢筋及预埋件。
④梁、柱节点钢筋较密时,浇筑此处馄凝土时宜用小粒径石子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浇筑,并用小直径振捣棒振捣。
⑤浇筑板混凝土的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捣器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厚板可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并用铁插尺检查混凝土厚度,振捣完毕后用木抹子抹平。施工缝处或有预埋件及插筋处用木抹子找平。浇筑板混凝土时严禁用振捣棒铺摊。
⑥当柱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差二级以内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可随楼板混凝土同时浇筑,但在施工前应核算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承载力,包括抗剪、抗压应满足设计要求;当柱与梁、板混凝土级差大于二级时,应先浇筑节点混凝土,强度与柱相同必须在节点?昆凝土初凝前,浇筑梁板混凝土。
⑦楼梯段混凝土自下而上浇筑,先振实底板混凝土,达到踏步位置时再与踏步混凝土一起浇捣,不断连续向上推进,并随时用木抹子(或塑料抹子)将踏步上表面抹平。
6)泵送混凝土的浇筑顺序
①当采用输送管输送混凝土时,应由远而近浇筑。
②同一区域的混凝土,应先竖向结构后水平结构的顺序,分层连续浇筑。
③当不允许留施工缝时,区域之间、上下层之间的混凝土浇筑间歇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4)混凝土振捣
混凝土应用混凝土振动器进行振实捣固,只有在工程量很小或不能使用振动器时才允许采用人工捣固。
1)插入式振动器使用要点
①使用前,应检查各部件是否完好,各连接处是否紧固,电动机绝缘是否可靠,电压和频率是否符合规定,检查合格后。方可接通电源进行试运转。
②作业时,要使振动棒自然沉入混凝土,不得用力猛插,宜垂直插入,并插到尚未初凝的下层混凝土中50mm~lOOmm,以使上下层相互结合。
③振动棒各插点间距应均匀,插点间距不应超过振动棒有效作用半径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mm。振捣时,应"快插慢拔"。
④振动棒在混凝土内振捣时间,每插点约20~30s,见到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水泥浆和外观均匀为止。振捣时应将振动棒上下抽动50mm~lOOmm,使混凝土振实均匀。
⑤作业中要避免将振动棒触及钢筋、芯管及预埋件等,更不得采取通过振动棒振动钢筋的方法来促使混凝土振实;作业时振动棒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应超过棒长的2/3~3/4,更不宜将软管插入混凝土中,以防水泥浆侵蚀软管而损坏机件。
⑥振动器在使用中如温度过高,应立即停机冷却检查,冬季低温下,振动器使用前,要缓慢加温,使振动棒内的润滑油解冻后,方能使用;振动器软管的弯曲半径不得小于500mm,并不得多于两个弯。软管不得有断裂、死弯现象,若软竹使用过久,长度变长时,应及时更换。
⑦振动器不得在初凝的混凝土上及干硬的地面上试振。
⑧严禁用振动棒撬动钢筋和模板,或将振动棒当锤使用;不得将振动棒头夹到钢筋中;移动振动器时,必须切断电源,不得用软管或电缆线拖拉振动器。
⑨作业完毕,应将电动机、软管、振动什拣刷干净,按规定要求进行保养作业。振动器应放在干燥处,不要堆压软管。
2)平板振动器使用要点
①平板振动器振捣混凝土,应使平板底面与混凝土全面接触,每一处振到混凝土表面泛浆,不再下沉后,即可缓缓向前移动,移动速度以能保证每一处混凝土振实泛浆为准。移动时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在振动的振动器不得放在已初凝的混凝土上。
②振动器的引出电缆不能拉得过紧;禁上用电缆拖拉振动器;禁止用钢筋等金属物当绳来拖拉振动器。
③振动器外壳应保持清洁,以保证电动机散热良好。
(5)混凝土的养护
1)混凝土养护的一般规定
浇筑完毕后,为保证已浇筑好的混凝土在规定龄期内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并防止产生收缩,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
②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馄凝土,不得少于14d;当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所采用水泥的技术性能确定。
③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
④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2)正温下施工常用的养护方法
①覆盖浇水养护:利用平均气温高于+5℃的自然条件,用适当的材料对混凝土表面加以覆盖并浇水,使混凝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水泥水化作用所需要的适当温度和湿度条件。
②薄膜布养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不透水、汽的薄膜布(如塑料薄膜布)养护。用薄膜布把混凝土表面敞露的部分全部严密地覆盖起来,保证混凝土在不失水的情况下得到充足的养护。但应该保持薄膜布内有凝结水。
③薄膜养生液养护:混凝土的表面不便浇水或使用塑料薄膜布养护时,可采用涂刷薄膜养生液,以防止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的方法进行养护。
2.1 现浇混凝土结构竖向构件
1.工艺流程

2.操作工艺
(1)混凝土搅拌
参见第5.4.2.1条的相关内容。
(2)混凝土运输
参见第5.4.2.1条的相关内容。
(3)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参见第5.4.2.1条的相关内容。
(4)柱的混凝土浇筑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柱混凝土应分层振捣,使用插入式振捣器的每层厚度不大于500mm,并边投料边振捣(町先将振动棒插入柱底部,使振动棒产生振动,再投入混凝土),振捣棒不得触动钢筋和预埋件。除上面振捣外,下面要有人随时敲打模板。在浇筑柱混凝土的全过程中应注意保护钢筋的位置,要随时检查模板是否变形、位移、螺栓和拉杆是否有松动、脱落,以及漏浆等现象,并应有专人进行管理。
2)柱高在3m之内,可在柱顶直接下料进行浇筑,超过3m时,应采取措施(按上述规定执行)或在模板侧面开门子洞安装斜溜槽分段浇筑,每段高度不得超过2m,每段混凝土浇筑后将门子洞模板封闭严实,并用柱箍箍牢。
3)柱子混凝土应一次浇筑完毕,如需留施工缝时应留在基础的顶面、主梁下面。无梁楼板应留在柱帽下面。施工缝的留置应在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或施工技术措施中明确。在与梁板整体浇筑时,应在柱浇筑完毕后停歇1~1.5h,使其获得初步沉实后,再继续浇筑。
4)浇筑完后,应随时将伸出的搭接钢筋整理到位。
(5)剪力墙混凝土浇筑
1)墙体浇筑混凝土时应用铁锹或混凝土输送泵管均匀人模,不应用吊斗直接灌人模内。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控制在500mn左右进行分层浇筑、振捣。混凝土下料点应分散布置。墙体连续进行浇筑,间隔时间不超过2h。墙体混凝土的施工缝宜设在门洞过梁跨中1/3区段。当采用大模板时宜留在纵横墙的交界处,墙应留垂直缝。接槎处应振捣密实。浇筑时随时清理落地灰。
柱、墙连为一体的混凝土浇筑时,如柱、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时,可以同时浇筑;当柱、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宜采取先浇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柱后浇低强度等级剪力墙混凝土,保持柱高0.5m混凝土高差上升至剪力墙浇最上部时与柱浇齐的浇筑方法,始终保持高强度等级混凝土侵入低强度等级剪力墙混凝土0.5m的要求。
2)墙体上的门窗洞口浇筑混凝土时,宜从两侧同时投料浇筑和振捣,使洞口两侧浇筑高度对称均匀,一次浇筑高度不宜太大,以防止洞口处模板产生位移。因此必须预先安排好混凝土下料点位置和振捣器操作人员数量及振捣器的数量,使其满足使用要求,以防止洞口变形。混凝土的浇筑次序是先浇筑窗台以下部位的混凝土,后浇筑窗间墙混凝土,长度较大的洞口下部模板应开口,并补充混凝土及振捣,以防止窗台下面混凝土出现蜂窝、空洞现象。
3)外砖内模、外板内模大角及山墙构造柱应分层浇筑,每层不超过500mm,内外墙交界处加强振捣,保证密实。外砖内模应采取措施,防止外墙鼓胀。
4)作业时振动棒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应超过棒长的2/3~3/4,振动棒各插点间距应均匀,插点间距不应超过振动棒有效作用半径的1.25倍,且小于500mm。振捣时,要做到"快插慢拔"。快插是为了防止将表层混凝土先振实,与下层混凝土发生分层、离析现象。慢拔是为了使混凝土能来得及填满振动棒抽出时所形成的孔洞。每插点的延续时间约20~30s,见到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水泥浆和外观均匀为止。由于振动棒下部振幅要比上部大,故在振捣时应将振动棒-亡下抽动50mm~lOOmm,使混凝土振实均匀。为使上下层混凝土结合成整体,振捣器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lOOmm。振捣时注意钢筋密集及洞口部位,为防止出现漏振,以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明显沉落为达到要求,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预埋管、外墙板空腔防水构造等。发现有变形、移位,各有关工种相互配合进行处理。
5)墙上口找平: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毕,将上口甩出的钢筋加以整理,用木抹子按预定标高线,将表面找平。
(6)混凝土拆模
常温时柱、墙体混凝土强度大于1MPa:冬期时掺防冻剂,混凝土强度达到4MPa时方可拆模。拆除模板时先拆一个柱或一面墙体,观察混凝土不粘模、不掉角、不坍落即可大面积拆模,拆模后及时修整墙面及边角。
(7)混凝土的养护
参见第5.4.2.1条的相关内容。
(8)混凝土试块留置
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其取样不少于一次。
2)现浇结构每一现浇楼层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其取样不少于一次;同一单位工程每一验收项目中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3)每次取样至少留置一组标准试块。对涉及混凝土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一般指梁、板、墙等结构构件),应与监理(建设)、施工等方共同确定留置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一般每一个工程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留置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时,应根据混凝土量和结构重要性确定留置数量,一般不宜少于10组,且不应少于3组。
4)每工作班拌制的冬期混凝土试块除正常规定组数留置外,还应增做不少于两组与结构同条件养护试块,用于检验受冻前的强度。
5)同条件养护试块留置组数根据以下用途确定,每种功能的试块不少于1组:
①用于检测等效混凝土强度。
②用于检测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
③用于检测预应力张拉时的混凝土强度等。
2.3 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1.工艺流程

2.操作工艺
(1)混凝土搅拌
参见第5,4.2.1条的相关内容。
(2)混凝土运输
参见第5.4.2.1条的相关内容。
(3)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浇筑可根据面积大小和混凝土供应能力采取全面分层、分段分层或斜面分层连续浇筑见图5-15,分层厚度300mm~500mm且不大于震动棒长1.25倍。分段分层多采取踏步式分层推进,一般踏步宽为1.5m-2.5m。斜面分层浇灌每层厚300mm~350mm,坡度一般取1:6~1:7。

2)浇筑混凝土时间应按表5-8控制。掺外加剂时由试验确定,但最长不得大于初凝时间减90mm

3)混凝土浇筑宜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推进,逐层上升。亦可采取中间向两边推进,保持混凝土沿基础全高均匀上升。浇筑时,要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避免产生冷缝,并将表面泌水及时排走。
4)局部厚度较大时先浇深部混凝土,2~4b后再浇上部混凝土。
5)振捣混凝土应使用高频振动器,振动器的插点间距为1. 5倍振动器的作用半径,防止漏振。斜面推进时振动棒应在坡脚与坡顶处插振。
6)振动混凝土时,振动器应均匀地插拔,插入下层混凝土50cm左右,每点振动时间10~15s以混凝土泛浆不再溢出气泡为准,不可过振。
7)混凝土浇筑终了以后3~4h在混凝土接近初凝之前进行二次振捣然后按标高线用刮尺刮平并轻轻抹压。
8)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按施工方案控制,以低于25℃为宜,最高不得超过28'C。
9)间断施工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应待先浇混凝土具有1.2N/mm(2)以上的强度时才允许后续浇筑混凝土。
10)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混凝土接触面先行湿润,对补偿收缩混凝土下的垫层或相邻其他已浇筑的混凝土应在浇筑前24h即大量洒水浇湿。
(4)混凝土的表面处理
1)混凝土表面泌水应及时引导集中排除。
2)混凝土表面浮浆较厚时,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加粒径为20mm~40mm的石子浆,均匀撒布在混凝土表面用抹子轻轻拍平。
3)四级以亡风天或烈日下施工应有遮阳挡风措施。
4)当施工面积较大时可分段进行表面处理。
5)混凝土硬化后的表面塑性收缩裂缝可灌注水泥素浆刮平。
(5)混凝土的养护与温控
1)混凝土侧面钢木模板在任何季节施工均应设保温层。采用砖侧模时在混凝土浇筑前宜回填完毕。
2)蓄水养护混凝土:混凝土表面在初凝后覆盖塑料薄膜,终凝后注水,蓄水深度不少于80mm。
当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养护水的温差超过20℃时即应注入热水令温差降到10℃左右。非高温雨季施工事先采取防暴雨降低养护水温的挡雨措施。
3)蓄热法养护混凝土:盛夏采用降温搅拌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终凝后立即覆盖塑料膜和保温层。
常温施工时混凝土终凝后立即覆盖塑料膜和浇水养护,当混凝土实测内部温差或内外温差超过20℃再覆盖保温层。
当气温低于混凝土成型温度时,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覆盖塑料膜和保温层,在有可能降雨雪时为保持保温层的干燥状态,保温层上表面应覆有不透水的遮盖。
4)混凝土养护期间需进行其他作业时,应掀开保温层尽快完成随即恢复保温层。
5)当设计无特殊要求时,混凝土硬化期的实测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混凝土内部温差(中心与表面下100mm或50mm处)不大于20℃。
②混凝土表面温度(表面以下100mm或50mm)与混凝土表面外50mm处的温度差不大于25℃;对补偿收缩混凝土,允许介于30℃~35℃之间。
③混凝土降温速度不大于1.5℃/d。
④撤除保温层时混凝土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大于20℃。
当实测温度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则应及时调整保温层或采取其他措施使其满足温度及温差的规定。
6)混凝土的养护期限:除满足上条规定外,混凝土的养护时间自混凝土浇筑开始计算,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少于14d,使用其他水泥不少于21d,炎热天气适当延长。
7)养护期内(含撤除保温层后)混凝土表面应始终保持温热潮湿状态(塑料膜内应有凝结水),对掺有膨胀剂的混凝土尤应富水养护;但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养护。
(6)测温
1)测温延续时间自混凝土浇筑始至撤保温后为止,同时应不少于20d。
2)测温时间间隔,混凝土浇筑后1~3d为2h,4~7d为4h,其后为8h。
3)测温点应在平面图上编号,并在现场挂编号标志,测温作详细记录并整理绘制温度曲线图,温度变化情况应及时反馈,当各种温差达到18℃时应预警,22℃时应报警。
4)使用普通玻璃温度计测温:测温管端应用软木塞封堵,只允许在放置或取出温度计时打开。温度计应系线绳垂吊到管底,停留不少于3min后取出迅速查看温度。
5)使用建筑电子测温仪测温:附着于钢筋上的半导体传感器应与钢筋隔离,保护测温探头的插头不受污染,不受水浸,插入测温仪前应擦拭干净,保持干燥以防短路。也可事先埋管,管内插入可周转使用的传感器测温。
6)当采用其他测温仪时应按产品说明书操作。
(7)拆模与回填
底板侧模的拆除应符合上述"(5)中5)"的温度条件,侧模拆除后宜尽快回慎,否则应与底板面层在养护期内同样予以养护。
(8)施工缝、后浇带与加强带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除预留后浇带尽可能不再设施工缝,遇有特殊情况必须设施工缝时应按后浇缝处理。
2)施工缝、后浇带与加强带均应用钢板网或钢丝网支挡。如支模时,在后浇混凝土之前应凿毛清洗。
3)后浇缝使用的遇水膨胀止水条必须具有缓胀性能,7d膨胀率不应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
4)膨胀止水条应安放牢固,自粘型止水条也应使用间隔为500mm的水泥钉固定。
5)后浇带和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清除杂物、润湿,水平缝刷净浆再铺10mm~20mm厚的1:1水泥砂浆或涂刷界面剂并随即浇筑混凝土。
6)后浇缝与加强带混凝土的膨胀率应高于底板混凝土的膨胀率0.02%以上或按设计或产品说明书确定。
三、质量标准
3.1 普通混凝土施工
1.主控项目
(1)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进行复验,井按复验结果使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2)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杏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
(3)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应少于一次,留置组数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4)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
对已经出现的严重缺陷,应由施工单位提出技术处理方案,并经监理(建设)单位认可后进行处理。对经处理的部位,应重新检查验收。
(5)现浇结构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
对超过尺寸允许偏差且影响结构性能和安装、使用功能的部位,应由施工单位提出技术处理方案,并经监理(建设)单位认可后进行处理。对经处理的部位,应重新检查验收。
(6)预拌混凝土除应在预拌混凝土厂内按规定留置试件外,混凝土运到现场后,尚应按以上要求留置试件。
(7)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当底层混凝土初凝后挠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中对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
(8)设计不允许裂缝的结构,严禁出现裂缝,设计允许裂缝的结构,其裂缝宽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一般项目
(1)混凝土的强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l07)的规定分批检验评定。
当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合料时,确定混凝土强度时的龄期可按现行国家标准《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GBJl46)等的规定取值。
(2)检验评定混凝土强度用的混凝土试件的尺寸及强度的尺寸换算系数应按表5-9取用;其标准成型方法、标准养护条件及强度试验方法应符合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的规定。

(3)梁、板的拆模强度,应根据同条件养护的标准尺寸试件的混凝土强度确定。
(4)当混凝土试件强度评定不合格时,可采用非破损的检测方法,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结构构件中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推定,并作为处理的依据。
(5)混凝土的冬期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l04)和施工技术方案的规定。
(6)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缺陷,应由监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根据其对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影响的严重程度,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B 50204)第8章表8.1.1确定。
(7)结构拆模后,应由监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进行检查,作出记录,并应及时按施工技术方案对缺陷进行处理。
(8)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不宜有一般缺陷。
对已经出现的一般缺陷,应由施工单位按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
(9)现浇结构拆模后的尺寸偏差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第8章表8.3.2-1、表8.3.2-2的规定。
(10)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11)后浇带的留置位置应按没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应按施工技术方案进行。
(12)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其工作性应满足设计配合比的要求。开始生产时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作为验证配合比的依据。
(13)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
(14)混凝土应振捣密实;不得有蜂窝、孔洞、露筋、缝隙、夹渣等缺陷。
3.2 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1.主控项目
(1)大体积防水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及坍落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大体积防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渗压力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3)大体积防水混凝土的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加强带、埋设件等设置和构造,均须符合设计要求,严禁有渗漏。
(4)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渗压力与混凝土的膨胀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5)大体积混凝土的含碱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2.一般项目
(1)大体积防水混凝土结构表面应坚实、平整,不得有露筋、蜂窝等缺陷;埋设件位置应正确。
(2)防水混凝土结构表面的裂缝宽度不应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
(3)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其允许偏差为+15mm、-10mm;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其允许偏差为±lOmm。
(4)底板结构允许偏差(mm):
轴线 15
标高 ±10
电梯井长宽对定位中心 +25,0
表面乎整 8/2m
预埋件中心 10
预埋螺栓 5
四、成品保护
1.施工中,不得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准在吊帮的模板和支撑上搭脚手板,以保证模板牢固、不变形。
2.要保证钢筋和垫块的位置正确,不得踩楼板、楼梯的弯起钢筋,不碰动预埋件和插筋。
3.侧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和表面不受损伤时,方可拆模。
4.不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在梁或楼梯踏步模板吊帮上蹬踩,应搭设跳板,保护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5.混凝土浇筑完后,待其强度达到1.2MPa以上,方可在其上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6.已浇筑混凝土要加以保护,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不掉棱时方准进行拆模操作。
7. 预留的给水排水采暖、电气暗管,地脚螺栓及插筋,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不得碰撞,或使之产生位移。
8.不得任意拆改大模板的连接件及螺栓,以保证大模板的外形尺寸准确。
9.应按设计要求预留孔洞或埋设螺栓和预埋铁件,不得以后凿洞埋设。
10.混凝土浇筑、振捣至最后完工时,要保持甩出钢筋的位置正确。
11.要保证钢筋和垫块的位置正确,不得踩楼板、楼梯的弯起钢筋,不碰动预埋件和插筋。
12.应保护好预留洞口、预埋件及水电预埋管、盒等。
五、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蜂窝:原因是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模板有缝隙使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而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石子过大,柱、墙根部模板有缝隙,以致混凝土中的砂浆从下部涌出而造成。
2.露筋:原因是钢筋垫块位移、间距过大、漏放、钢筋紧贴模板,造成露筋,或梁、板底部振捣不实,也可能出现露筋。
3.麻面:拆模过早或模板表面漏刷隔离剂或模板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易粘附在模板上造成麻面脱皮。
4.孔洞:原因是钢筋较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未经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5.缝隙与夹渣层:施工缝处杂物清理不净或未浇底浆等原因,易造成缝隙、夹渣层。
6.梁、柱连接处断面尺寸偏差过大:主要原因是柱接头模板刚度差或支此部位模板时未认真控制断面尺寸。
7.墙体、柱根部烂根:墙体及柱混凝土浇筑前,先均匀浇筑5cm厚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要严格控制,防止混凝土离析,底部振捣应认真操作。
8.洞口移位变形:浇筑时防止混凝上冲击洞口模板,洞口两侧混凝土应对称、均匀进行浇筑、振捣。模板穿墙螺栓应紧固可靠。
9.外砖墙歪闪:外砖内模墙体施工时,砖墙预留洞,用方木、花蓝螺栓将砖墙从外面与大模板拉牢,振捣时振捣棒不碰砖墙。洞口模应有足够刚度。
10. 墙面、柱面气泡过多:采用高频振捣棒,每层混凝土均要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11.混凝土与模板粘连:注意清理模板,拆模不能过早、隔离剂涂刷均匀。
12.剪力墙浇筑除按一般原则进行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门窗洞口部位应以两侧同时下料,高差不能太大,以防止门窗洞口横向位移,施工时应先浇捣窗台下部,后振捣窗间墙,以防窗台下部出现蜂窝孔洞。
(2)混凝土浇捣过程中,不可随意挪动钢筋,要经常检查钢筋保护层及预埋件的牢固程度和位置的准确性。
13.混凝土强度不足或强度不均匀,强度离差大,是常发生的质量问题,是影响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防止这一质量问题需要综合治理,除了在混凝土运输、浇筑、养护等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外,在混凝土拌制阶段要特别注意。要控制好各种原材料的质量。要认真执行配合比,严格原材料的配料计量。
14.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差,坍落度不符合要求。造成这类质量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水灰比影响最大;第二是石子的级配差,针、片状颗粒含量过多;第三是搅拌时间过短或太长等。
15.避免混凝土冬期施工发生冻害现象。
六、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
6.1 环境管理措施
1.施工中应作好环境保护工作,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识别评价所属工作范围内的环境因素,并建立《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将新出现的环境因素以《环境因素调查表》的形式反馈给工程项目负责人。
2.应在施工前,做好施工道路规划,充分利用永久性的施工道路。路面及其他场地地面宜硬化,闲置场地宜绿化。
3.工程施工期间应建立《环境因素台账》并将新出现的环境因素及时填写在《环境因素台账》中,施工中做好控制。
4.在施工中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的控制:向大气的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废弃物的管理;对土地的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性问题(如噪声、光污染等)。
5.混凝土泵、混凝土罐车噪声排放的控制:施工时应搭设简易棚将其围起来,并要求预拌混凝土分包商加强对混凝土泵的维修保养,加强对其操作工人的培训和教育,保证混凝土泵、混凝上罐车平稳运行。
6.施工垃圾使用封闭的专用垃圾道或采用容器吊运,严禁随意凌空抛散造成扬尘。混凝土施工时的废弃物应及时清运,保持工完场清。
7.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尽量安排库内存放。露天存放时宜严密苫盖,卸运时防止遗洒飞扬。
8. 混凝土运送罐车每次出场应清理下料斗,防止混凝土遗洒。
9.现场混凝土搅拌机停放的场所应平坦坚硬,并有良好的排水条件,现场搅拌机前台及运输车辆清洗处应设置沉淀池。废水应排入沉淀池内,经二次沉淀后,方可排人市政污水管线或回收用于洒水降尘。未经处理的泥浆水,严禁直接排人城市排水设施。
10.现场使用照明灯具宜用定向可拆除灯罩型,使用时应防止光污染。
6.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
1.混凝土浇筑应检查模板及其支撑的稳固等情况,施工中并严密监视,发现问题应及时加固;施工中不得踩踏模板支撑。
2. 混凝土搅拌开始前,应对搅拌机及配套机械进行无负荷试运转,检查运转正常,运输道路畅通,然后方可开机工作。
3.搅拌机运转时,严禁将锹、耙等工具伸人罐内,必须进罐扒混凝土时,要停机进行。工作完毕,应将拌筒清洗干净。搅拌机应有专用开关箱,并应装有漏电保护器,停机时应拉断电闸,下班时电闸箱应上锁。
4.搅拌机上料斗提升后,斗下禁止人员通行。如必须在斗下清渣时,须将升降料斗用保险链条挂牢或用木杠架住,并停机,以免落下伤人。
5.采用手推车运输混凝土时,不得争先抢道,装车不应过满;卸车时应有挡车措施,不得用力过猛或撒把,以防车把伤人。
6.使用井架提升混凝土时,应设制动安全装置,升降应有明确信号,操作人员未离开提升台时,不得发升降信号。提升台内停放手推车要平稳,车把不得伸出台外,车轮前后应挡牢。
7.使用溜槽及串筒下料时,溜槽与串筒必须牢固地固定,人员不得直接站在溜槽帮上操作。
8.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振动器进行试运转,振动器操作人员应穿绝缘靴、戴绝缘手套;振动器不能挂在钢筋上,湿手不能接触电源开关。
9.混凝土运输、浇筑部位应有安全防护栏杆,操作平台。
10.用电应按三级配电、二级保护进行设置;各类配电箱、开关箱的内部设置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开关电器应标明用途。所有配电箱应外观完整、牢固、防雨、箱内无杂物;箱体应涂有安全色标、统一编号;箱壳、机电设备接地应良好;停止使用时切断电源,箱门上锁。
11.施工用电的设备、电缆线、导线、漏电保护器等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漏电保护器要经常检查,动作灵敏,发现问题立即调换,闸刀熔丝要匹配。
12.电动工具应符合有关规定.电源线、插头、插座应完好,电源线不得任意接长和调换,工具的外绝缘完好无损,维护和保管由专人负责。
13.现场施工负责人应为机械作业提供道路、水电、机棚或停机场地等必备的条件,并消除对机械作业有妨碍或不安全的因素。夜间作业应设置充足的照明。
14.机械进入作业地点后,施工技术人员应向操作人员进行施工任务和安全技术措施交底。操作人员应熟悉作业环境和施工条件,听从指挥,遵守现场安全规则。
15.操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集中精力正确操作,注意机械工况,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或将机械交给其他无证人员操作。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作业区或操作室内。
16.实行多班作业的机械,应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接班人员经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工作。
17.机械不得带病运转。运转中发现不正常时,应先停机检查,排除故障后方可使用。
18.机械在寒冷季节使用,应符合《建筑机械寒冷季节的使用》规定。
19. 使用机械与安全生产发生矛盾时,必须首先服从安全要求。

全部回复(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lg898825
    lg898825 沙发
    谢谢楼主了,学习了!
    2013-09-18 12:17: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 修普诺斯
    修普诺斯 板凳
    看看学习一下
    2013-07-21 19:18:21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2 万条内容 · 215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欲哭无泪,苦笑,终于泪如泉涌,走了……

褥垫层,是地基处理领域一个伟大的创新,然而复合地基还必须克服下述的缺陷: 1、反力“被平均” 2、局部剪切破坏的风险(垫层流失) 3、采用经过复合的承载力值,基底反力过大,导致筏板基础的厚度过大,造成不经济。 上海13楼的教训与桩基础的缺陷: 1、土未必能总是能够约束桩 2、桩基础事实上增大了楼房的高度 切记切记——管桩无论如何不能做桩基础 3、复合桩基逻辑错误 变刚度调平桩解决了桩基础的上述缺陷: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