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0-04-26 14:02:26
来自:建筑设计 / 建筑资料库
[复制转发]
这些天来充斥我们脑海的是“玉树”和“世博会”。一悲一喜,一个“多难”,一个“兴邦”。在这大家哀悼玉树地震死难者的日子,想说说“世博会”。这也符合我们化悲愤为力量的一贯说法,多难兴邦!我们祈祷!
世博会,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对它的了解不如奥运会来得清晰。一直被灌输这个名字,但一直一知半解。所以有必要补补课,世博会,全称世界博览会(World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简称World Expo)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负责协调管理世界博览会的国际组织是国际展览局,英文简称为BIE。国际展览局成立于1939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其章程为《国际展览公约》。
世博会的理念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国际展览公》第一章第一条是这么说的:“世博会是一种展示活动,无论名称如何,其宗旨在于教育大众。它可以展示人类所掌握的满足文明需要的手段,展示人类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域经过奋斗所取得的进步,或展望未来的前景。”从此看来,它就是个展览会,展示,是其最核心内容。网上了解到美国曾经是世博会最热心的国家,是目前举办世博会最多的国家。一共举办了13届。但二战后,美国对举办世博会意兴阑珊了。1941年到1961年期间,美国没有举办一届世博会。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了美国。美国发奋直追,要在空间领域抢占主导地位。于是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举办世博会的热情又膨胀了二十余年,到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后,失去了积极性,淡出了世博会的舞台。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对世博会似乎也不大积极,1958年布鲁塞尔举办了战后的首次世博会后,直到12年后,亚洲新兴强国日本大阪才接过举办综合类世博会的棒,接下来又是22年的沉寂,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接棒,世博会重回欧洲,由于许多展馆的高额预算投入,西班牙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从1992年奥运和世博会之后一直没有喘过气来。
学习了一下,我大概清楚了,世博会类似于一个节日,一个大型的嘉年华。世博会在历史上曾经繁荣过,但这些年来却已日渐式微。老美、小日本对参加世博会都已不热心。究其原因,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大进步,让世界成为一个平面。人们开始怀疑,世博会,这个产生于工业革命初期的“古老物种”,是否还有必要存在。一个展示新技术、新知识的展览会需不需要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还要打着可持续和低碳的幌子。1996年,美国人还在网络上创建了一个独特的网上世博会。人们一度认为世博会是包罗万象的,法国人也曾以为他们当初设计的是“全世界的博览会”,但互联网目前所做的看来已经远远超过法国人在战神广场(19世纪法国巴黎多次举办世博会的场地)所取得的成就。另一个原因是,我们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这些场馆的意义只是为了展示,而它们的生命也太短暂了,六个月的时间。这些可持续、低碳的馆子似乎只是过眼云烟。怀疑归怀疑,还好有我们中国在。
中国,一个神奇的国家,她的强大对世界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在为世界重新竖立标杆,奥运会已很难跨越,两年后我们又让那日渐式微的世博会“凤凰涅盘”。空中鸟瞰上海世博会,感慨,几年的时间,一个个1:1 的模型,闪烁的英国馆、古朴的泰国馆,还有我们那鹤立鸡群的中国馆。这肯定又是一届“无以伦比”的世博会。必须的!世界各国的人们来了,感慨中国人民的好客、中国的神奇,然后散去,这块土地又将归于平静,中国人民在由衷的自豪之后,真心希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我并不反对世博会,谁会反对一个嘉年华呢?只是觉得世博会这事是不是闹得有点大。世博会给上海带来了什么,新技术、新知识?这些东西其实不用花那么大的力气我们就能了解。如果只为了这个目的,代价太大了。经济效益?亏损是必然的。城市建设更上一个台阶?路多了,车也多了,城市建设上去了,城市管理没有了。中国不缺乏城市建设,缺乏的是城市的管理。想来想去,世博会有个最大的贡献,把人们的胃口都吊高了,原来生活是可以这么美好的,科技原来就在家门口。在科技面前,文化算什么?科技实实在在,文化风花雪月。最惨的是我们这些设计行业的,标杆一次次的提高,审美情绪的登峰造极,我们已经越来越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只有在“更新”、“更奇”、“更炫”、“更酷”的路上狂奔。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