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 将心共鸣

将心共鸣

发布于:2010-04-20 18:07:20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第一章

  在挫折中成长◎第一章在挫折中成长将心共鸣◎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对待人生,都必须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更确切地说,不但要赢得起,更要输得起。失败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机会永远与风险同在。有“九条命”的企业家之所以被人称为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就是因为他有乐观的心态支撑。乐观主义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客观分析上。

  1?心中有信念眼中有光明

  客观地、理性地分析和处理梦想与挫折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长中的必修课。有一位伟人说过:“一切活动家都是梦想家。”从另一方面理解这句话,说明梦想者应该去“活动”,一段路一段路地前行,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有梦想就有挫折,梦想越大挫折越大。有挫折并不可怕。古人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这个角度讲,苦难就是另一所大学。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苦难中崛起,在挫折中前进。

  “五五开”看人生

  我们要正视两大类现象客观的存在,一大类是挫折灾难和失败;一大类是顺利收获和成功。一个人只要遵循成功的规律理性地来对待遇到的是是非非,他就是乐观的、开朗的。但有人很悲观,常常对自己现有的一切不满足,他的期望值太高,偏离了成功与失败的概率。生活当中顺境与逆境之比应该是5∶5,灾难失败占50%,成功收获占50%,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期望值来对待事情,我能承受50%的挫折和失败,那么只要我再稍微努力一些、乐观一些、客观一些,很可能逆顺境之比变成3∶7或2∶8,甚至是1∶9,100%的一帆风顺只是人们的一相情愿或美好遐想而已。那些常常认为自己是面临挫折、面临灾难的人,他之所以把逆顺境之比看成了8∶2甚至9∶1,要么是因为他把平常的事情当成了灾难,要么是因为他太贪,想要的东西太多,永远不满足自己拥有的东西,他眼里都是黑暗,心里没有光明,像这样的人怎么能顺利地克服困难呢?

  所以我对年轻人说,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黑和白、亮和暗,这是人生当中最根本的东西。现在是太平盛世,是千年不遇的大好时光。再早一点儿是没条件,国情不允许,多少人空怀一腔壮志豪情淹没在日出日落中!现在正是一个人人都可凭自己实力大展身手的好时候,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灾难哪怕是一无所有的“财富归零”,只要心中有信念眼中有光明,就会像歌中唱的那样:“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财富归零”后怎么活

  有一次,一位记者把“财富归零”这个问题抛给我,我当时认为这是一个很新鲜的词。我没有想到过“财富归零”。这个问题犹如知道人终有一死,但在健康活着的时候从来不去想如何给自己的人生画句号一样。记者的提问让我陷入一种沉思,这是一种假设中的沉思,这也是他们渴望得到的答案:做企业玩资本的人一旦没有了财富将会怎样?鸟儿没有了翅膀是否还能够飞翔?
正文 第2节:每一个梦想都是有价值的



假如我财富归零,我怎么活?我想我财富归零了,但我的精力和经历没有归零,在我无法有能力让我的经营东山再起的情况下(如果能东山再起这是第一选择),那么我去MBA课堂、企业论坛讲课。我的财富归零肯定是有原因的,它不是突然归零,肯定是因为自己经营不利而落魄,因战略失误而陷入绝境,或者因管理不到位而使企业倒闭,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别人不敢面对自己的伤口,不敢剖析自己的失败,我敢面对。如果从养家?口的角度上来讲,我也能借助讲学来使我的家庭平安度日。差异化、个性化在这里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100个人中99%的人讲成功,我讲失败肯定是“物以稀为贵”,例如,我现在讲课费一课时5 000元或10 000元,如果讲失败我必定要20 000元,因为经历就是财富。我来开讲失败的课程,讲自己是怎么失败的,讲为什么会失败,即使自己失败了也要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做标本,为中国企业避免再走弯路做另一种贡献!这也是一笔财富,真正聪明的人学失败。西点军校讲的军事理论多是以失败的案例入手的,失败比成功更能给当局者以启迪,它以血淋淋的代价震撼着人们不要跨越警戒线,这种教学的意义更大于成功者的范本。

  每一个梦想都是有价值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每一个梦想都有价值,追梦过程中留下了青春的足迹,积累了很多东西,这也使自己逐渐成熟起来。和其他“梦游者”不同的是:我的每一个追梦过程都是踏实的、坚韧的,坚持相当长时间的(5年以上),且每次放弃和追求新的梦想的转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都是积累和延续。而且很多梦想,因为我不断努力追寻,在不经意间,阴差阳错地被其他梦想顺便实现了。

  我为了当科学家而认真学习的科学基础知识、无线电的专业知识在后来的工作和创业过程中都一一用到了;小时候摆弄航模也好,拆拆旧家电也罢,甚至自己动手做太阳能热水器,都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而这种能力在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艺术的熏陶也使我对企业宣传游刃有余,皇明早期产品说明书、广告语都是出自我的创意。在对工程师梦想的追寻中,让工程师执著、务实的精神、严谨的作风渗入我的骨髓,形成了血液。在梳理皇明企业文化时,将“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加入企业文化,相信这种严谨的作风,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经营中,抑或是在生产制造中,任何领域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现在我们公司正在规划和建造可再生能源国际交流中心、节能住宅,我在和一群工程师、建筑师合作,共同在营造绿色家园,因为建筑师的情结,使得我多了一份学习的热情,凭空学了不少东西……大家都知道,现在无论是搞技术的人,还是搞策划的人,各行各业,公司的各个岗位,什么事好像都懂,这是注重积累的结果。
正文 第3节:知天乐命(1)





  有的梦想即使没有形成积累,也增加了自己的抗打击能力。冥冥之中似乎有一个神灵在引导着,你要干一件大事,就会给你创造这么多梦想,让你去追,让你去积累,梦想失败再起来,永远不退缩,永远不停地去梦想,就这样的一个历程,锻炼你的毅力——成就大器的毅力。

  2?知天乐命

  大家都知道“59岁现象”——许多国企的老总年龄接近60岁时,一改过去勤恳、节俭的本色,大概因为在60岁——国企老总法定退休年龄之前,他们心态失衡。

  当下社会,许多人做事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梦想不但没有起到指路明灯的作用,反而困住了不少年轻人,出现了“29岁现象”。那么“29岁现象”是怎么一回事呢?

  什么是“29岁现象”

  我在多年培养、使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员工在20多岁时,对学习、工作有激情,在工作上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生活有艺术、有情趣。可是到了29岁左右,按理来说他们应该更成熟更有价值才对,可是这时一些人反而情绪波动大、工作浮躁、急功近利。表现为:看书、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忽高忽低,设定的工作目标高不可攀或放弃追求;对下属要求过分或听之任之,对亲友不耐烦,对团队尤其是对上级经常抱怨发牢骚,对待批评建议经常没有耐性,甚至反应过分激烈,老虎屁股摸不得;经常比过去、讲排场、慕虚荣,对自己过去的同学朋友羞于提起现在的职位或收入,内心经常将自己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佼佼者作不切实际的比较,比较之后往往是自惭形秽、自怨自艾、自我放逐,严重者陷入重度抑郁症;生活没情趣、工作无效率,经常是心里着急行动却无力无效;人际关系不是冷漠就是紧张。

  过了30岁这个坎儿之后,这类人有两种结局:一种原来就乐观、平和的人,通过及时努力的调整,一切正常化了;但有很大一部分人挣扎、抗争不过去,就此消极麻木,一副万事皆休、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注意到这种状况多发生在30岁左右,找他们分析原因,他们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但是经常听到这种人哀叹:“快到30岁了,成了家没立业,什么时候立得起来呢,我什么时候能像你们一样?”

  30岁还没立业,对我触动很大。记得我30岁左右的时候,虽然没有明显的上述症状,但是也因功未成名不就,失衡焦虑了好一阵,好在及时用“阿Q精神抚慰疗法”调整过来了,想来都是“三十而立”这句古语害了大家。

  20多岁时,我们都知道是打基础的时候,要想今后有成就,现在就要多付出,心态较平和,也有一定的耐心;当快要到30岁时,眼看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的结果没能达到社会上讲的“立业”的期望和标准时,对父母不好交代,不好意思见同学朋友,无法面对他们,自己给自己制造了很多无形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越来越大。
正文 第4节:知天乐命(2)





  我认为现在人们对三十而立的要求期望过高。改革开放初期,各行业因沉寂了十几年,所以充满了机会,因而到了转型期很多人一夜暴富。时代对1977届、1978届和20世纪80年代的毕业生格外照顾,给他们创造了快速立业的机遇,成名成家相对容易;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各行各业正向专业化推进,而且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这时成名立业的周期在拉长,进入门槛一再提高。

  现代社会“五十而立,三十知天命”

  那何时是社会的“立业”标准时间呢?针对“29岁现象”,前些年我提出了“五十而立,三十知天命”的观点,受到了许多朋友的欢迎。

  古代人均寿命为50岁左右,30岁时生命已过半,此时不立则晚矣,如果50岁时再不知天乐命,那么只有苦熬余生了。而现代人平均寿命已达到70岁左右,古代的30岁相当于现在的40~50岁,而且由于知识爆炸、竞争激烈,各专业行当更加复杂化,变数更多,人到四五十岁才能到达事业的高峰。30岁左右时,有的人刚刚拿到博士学位;创业者刚刚挣脱困境赚个温饱;许多公务员刚刚摆脱端茶倒水、干杂活的状态;普通工薪阶层的生存问题刚刚得到解决(房价、教育等社会成本提高)。提出“五十而立”是让多数年轻人放平心态,期望不要太高,压力不要太大,不要过分急躁;提出“三十知天命”恰恰是因为这个年龄更需要及早知天乐命,看清人生大道,不违天命(自然法则、社会潮流、人生使命)。我的这套理论通过各种论坛和大学演讲,反响很好,还真救了不少人。

  此外,仔细阅读《论语》中孔子的原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发现孔子讲的“三十而立”中的“立”指的不是立业,而是立志立身;而“不惑”无论是学问不惑还是人生方向不惑,都不是从现代意义上的“立业”层面上讲的。大家知道,就孔子个人的经历而言,在古人所谓的人生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上,他的“立业”也是很晚的。所以我常告诫那些视30岁立业为成功标尺的年轻人说:“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乎?”

  我还拿我的例子劝导安慰那些患有“29岁现象”症状的人,我37岁才真正辞职,下海创办公司是在1995年,我当时不但是赤贫,而且还负债近百万元。到了2000年也就是我42岁时,公司才有了盈余,但按照大家心目中“立业”的标准还差得很远,何况说立业也应是无论你的公司、事业还是专业都立得住、站得固、走得稳。别说42岁时,就算我47岁退出管理一线之前,当我离开公司总裁岗位时,企业稳吗?企业立得住吗?我退出管理一线已近两年了,现在48岁已近50岁了,企业才有些“立”的迹象,企业文化、战略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才有些大模样。然而管理体系上的“三机制两原则”尽管提出来了,但是真正能可持续发展推行、稳定执行尚需时日,真正应了我提出的“五十而立”。50岁看清世事,知天达命;60岁对反对意见也能当音乐听;70岁达到了思想的自由王国,怎样驰骋都不会超越铁的自然法则。如果说一个人立与不立,大概这就是一个分水岭吧。
正文 第5节:成功是因为不想着成功(1)





  看来,过于急于求成的心理是不切实际、有害的。把梦想藏在心底,保持知足常乐、知天乐命而又积极进取,并相信付出总有回报的心态,才是跨过“三十而立”这个心理障碍,获得事业稳健而长足发展的要诀。

  3?成功是因为不想着成功

  出现“29岁现象”,我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对成功人生的理解。什么是成功,什么样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不少人在认识上是有偏差的。

  提到成功,人们想到的是财富、名誉、地位……青年学生对于成功的渴望更强烈,而且订的目标很高,希望成名成家成事业,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因此有的人把成功看得“遥遥而不可及”,但成功真如学生们想像的那样吗?我在华宇学院曾有过一个演讲,与学生们进行了关于“成功”的交流,现摘录如下:

  问:你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过挫折吗,你是怎么面对的?

  答:创业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挫折,而且做得越大挫折越大。面对挫折时我怎么办?认命!当我摔了一个跟头的时候,我想本来是应该摔两个跟头的,真幸运!当我踢球碰到眼睛的时候,我想我脑袋没碰着,真幸运!我从来不去抱怨。你不认为碰到的事是倒霉的事,它就不是个事!如果你认为碰到的事是倒霉的事,你认为经受的是挫折,那么你以后遇到的倒霉事、经受的挫折还会更多。

  挫折对于年轻人而言是财富。我们经历的挫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人遇到的最大灾难莫过于天塌下来,中国有句老话,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反过来,如果大个子接不住,谁都接不住了,那么全人类都倒霉了,你也不算是最倒霉的。大家想想,比起那些失去健康的残疾人,比起那些非洲难民,比起那些在黑砖窑里被卖的童工,你现在还能坐到学校里学习,不知道要幸运多少倍!读读战争时期的难民营生活,你受过那些苦吗?哪有那么多挫折啊?哪有什么难以承受的灾难?改变一种心态,把挫折当成财富,有了这种心态,什么挫折还能压倒你?

  问:当你遇到挫折麻烦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答:首先想到的是我妈妈。我妈妈在她三十几岁的时候,我爸爸就瘫痪了;在她四十几岁的时候,我奶奶病重,她一个人照顾两个病人,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还要给我叔叔家寄钱,一个普通的妇女能有多大的力量?今天我来得稍微晚了一会儿,就是因为陪她吃饭,刚才看着她那永远的笑脸,我就想母亲身上承载着全人类、承载着中国女性最伟大的品德和人格。其实你们所有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她们都经历了你们想像不到的挫折和苦难,她们都挺过来了,她们都非常不简单。所以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家中胸怀豁达、不畏困难、执著追求的妈妈们,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了。
正文 第6节:成功是因为不想着成功(2)





  问:一个人想成功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你有哪些动力?

  答:如果我算是成功,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不怎么想着成功,至少不天天想着成功。我想的是:我怎么把每天该做的事情做好。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想着好一点儿、强一点儿。我小时候梦想当科学家、教授、制造飞机的工程师,但是梦想仅仅是梦想,不会成为撕心裂肺、百爪挠心的压力。我要发财,我要出名,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欲望越高越倒霉,越经不起打击。梦想只是梦想,梦想实现了是好事,没实现也是生活的一个点缀。我追求当教授当科学家的梦想,到了40岁也没有当成科学家,这样我是不是得天天愁眉苦脸呀?从来没有过!我还是继续做我应该做的事情,把今天的事情做好,比昨天强一点儿,该出力的出力,一份付出一份回报。想清楚了这一点,突然有一天,发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本来已经放弃了的那个梦想,结果经过积累实现了:我是多家大学的客座教授,常被邀请讲课……只要你心态平和,你就永远在梦想的路上;但如果你经常在抱怨,就会失去求知欲和上进心,结果什么也干不成。

  我有一个理论:人之初,性本上。没有一个人不想上进,人一旦不想上进了,是因为他气馁了,是因为他被挫折打败了。

  问:你在没有成功之前,是否想到过自己会有什么大的成就?

  答:什么时候我没成功过?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算成功;我当儿子,爸爸让我干什么我都做得很好;我在学徒的时候,三个月之后我就带徒弟了……我什么时候没成功啊?

  什么叫成功?每个人用社会的标准来定自己的标准,你就成了别人的奴隶。其实只有你当主任当得成功,你才能当厂长当得成功;只有你当厂长当得成功,你才能当总经理当得成功。没有小成功的积累,何来大成功的降临?前面的那些都不成功,后面的成功就是挂在天上的月亮。

  问:你有什么梦想吗?怎么对待梦想?

  答:我曾经有过梦想,当科学家,当文学家,想出国……

  人做梦是应该的,至于成不成无所谓,没有一个人的所有梦想都能成真,但是要保留着这种有梦想有追求的秉性。一个梦想破灭了,他还会有新的梦想诞生,这一生当中永远都有梦想,并且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断付出努力。

  梦想做科学家,我努力学习数理化,认真做实验;梦想做教授,我就开始练“嘴皮子”,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准确到位地表达出去,希望对他人有实用价值;梦想出国,我就开始学英语。追梦的过程是很美丽的,但是一个人不要对自己的梦太“认真”,非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不可,达不成也没什么,我在追寻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了:我的外语水平提高了,我的数理化好了,我读了很多名著。你能说学识基础不是你美丽人生中的心理路程吗?如果一生中能产生梦,追梦或者弃梦,那么一生将是充实、丰富、绚丽的。
正文 第7节:成功是因为不想着成功(3)





  问:人最主要的品质是什么?成功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答:又是成功,又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要那么多成功呢?你开心地过好每一天,天天踏踏实实的,是多么充实、多么有品质的事情!品质是什么?它是一种感觉,一种充实、有意义的感觉。如果你整天失落、抱怨、后悔,那么你将错过昨天,晃过今天,还有什么明天?你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就是成功。

  问:你是如何理解“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

  答:一个人当尾巴也好,当头也罢,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不了尾巴就当不了头。有这样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其实大家根本就无需讨论这个简单的问题。每个人一开始都是当尾巴的,你是小弟弟小妹妹的时候,你在哥哥姐姐的身后当尾巴;在学校当学生的时候,你在老师后面当尾巴;你进厂当学徒的时候,你是师傅的尾巴。等你终于爬到头当了领导的时候,你是当好了尾巴才有了当好头的能力。道理很简单,所以说我们现在很多人,世上复杂的道理他们都懂,但最简单的问题现在还要探讨。

  问:要想成功,怎么做人,做好人容易吗?

  答:做好人容易,做老好人难!我们经常想做老好人,谁也不想得罪,但最后谁都得罪了,在单位里经常碰到这样的人,谁也不想得罪,结果得罪的人却最多,到死他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当好人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得出手,该说句公道话的时候就要说句公道话。说公道话的时候,好人认为你好,坏人不认为你坏。实际上,坏人也有是非评判标准,坏人也想当好人,正因为坏人坏,所以在遇到事情时他更敏感,他比好人都明白。你是否当了好人他心里非常清楚,虽然有时候坏人恨你坏了他的事,但是实际上从心里他是敬重你的。一句话,要想成功就做自然人。

  问:请问你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答:活着!好好活着!

  总之,我对成功的认识是,成功绝不是最终的那个结果,它是你完成了一件件事情,解决了一个个问题,达到了或大或小的目标;快乐、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每一天都在成长,这就是成功的人生。
正文 第8节:做一个快乐的苦行僧





  4?做一个快乐的苦行僧

  我给研发人员开会沟通的时候,收到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着:黄总这么辛苦,天天像苦行僧一样,您有没有快乐?我说我天天快乐,看到企业和员工天天进步,我怎么能不快乐?看到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实现,我怎么能不快乐?而且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和你一起梦想,我把个人的梦想变成大家的梦想,或者把个人的梦想融入民族、社会的梦想中,这怎么能不快乐?

  在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奋斗故事”里,外人看来难以接受的种种苦累和心理历练,当事人看来却很正常,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喜好程度。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把他的事业当成人生之乐去做时,他会认命,会认自己的选择,再苦自己也不叫苦,再累也不觉得累。现在令我非常困惑的一件事是:我问很多年轻人,有没有找到你们自己真心喜欢的、决心要为之奉献一生的专业、职业或事业?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找到,并且有不少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爱。很多年轻人跃跃欲试想去创业,但具体到创业项目时,依然走不出“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的怪圈。

  美国的经济、科技等都很发达,它的强盛表明每个人内心都很强盛,它强盛的根源在哪儿?从小就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拥有和爱好而自豪。美国很有名的一位大园艺师,他从小就摆弄花花草草,他的父母就鼓励他尊重他,他说他喜欢花草,家长就慢慢地培养他的爱好,最终这种爱好发展成为他的事业,他成了园艺大师,收入比美国总统还要高。想想如果这个孩子生在中国,他的前途将会怎样?现在在我们国内,凡是有点儿条件的家庭,有多少不把孩子送到美术学习班、英语学习班、舞蹈学习班等各种名目的学习班里,给孩子开小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孩子从小不想当科学家、艺术家,手臂上没混上那“三道杠”,家长都觉得很没面子,父母亲会让一个小孩子整天和泥巴粘在一起吗?

  人生中的这种多元选择体现了多元化的人生价值,西方社会他们从家长到老师,都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不鄙视不歧视孩子的选择,而中国有多少职业歧视!成功的人生就是这辈子做某件事情无怨无悔,即使他人有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财富也不为之所动,他有自己的人生、事业和追求,当一个人津津乐道自己的事业时,他就提高了幸福指数。中国现在有多少人能真正享受到这种内心的幸福?其实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和中国的富强都隐含在每个人的爱好里,个人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就是这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当老师家长发现孩子逐渐驱向一个爱好的时候,要宽容他、理解他,欣赏他特有的多元化的选择,奠定他们特有的幸福,培养他们人生的大聪明,为他们树立一种经得住诱惑的人生观。
正文 第9节:学学阿Q式自救(1)





  5?学学阿Q式自救

  出现“29岁现象”,实际上也算是在追梦路上心理健康发出患病的信号,如何医治,或者往更大里说,如何防治因遇挫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包括最严重的抑郁症),除了对旧有的一些观念进行调整外,还有一个可以救助的方法,那就是“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提炼出来的,对我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潜意识里我一直认为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远比我能感知的还要多。从上大学到创业再到事业有了一个基础,“精神胜利法”一直让我受用,我想是终身受用。

  许多人大概没有注意到:不论是谁都不愿意把自己和阿Q本人扯上一点儿边,但不少人会用阿Q式“精神胜利法”安抚自己,使自己心理获得释放、摆脱困境。

  我敢说没有阿Q就没有我们集团的成功。我们用“优势心理打造优势团队”,这种文化氛围与阿Q式“精神胜利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回想起1995年我们刚刚创业时,中国有99?90%的人都不知道太阳能为何物,市场、资金、人才、设备、管理、经验什么都没有,从企业竞争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境地比阿Q要惨得多。这十多年,我们就是把“阿Q精神”当做救命稻草,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似乎谁也熬不过去的难关。首先保证“活”下去,才可能和命运抗争,才可能把中国做成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利用市场,把公司做成中国乃至世界太阳能的巨无霸。我也才有可能作为特邀主讲嘉宾,在联合国讲坛上向全世界宣介太阳能产业的“中国模式”。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还会再次登上联合国讲坛,这次的主题应是“‘阿Q优势心理’与发展中国家崛起”。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种种类似阿Q遇到的情况:穷困潦倒,受尽冷落,几经抗争却仍归于落魄。即使我们的真实境地比阿Q好得多,因我们期望过高而造成现实与期望的巨大落差,也会让我们感到不如阿Q,感到生不如死,整天郁闷焦躁,甚至想自杀。

  记得我在天大等一些高校演讲时曾作过一些小调查,请现场曾经有自杀念头的同学举手,结果出乎意料,多半人举手(包括我)。2006年曾遇到省城一名记者,他告诉我2005年1~5月仅济南市高校自杀和自杀未遂达10起。我到各大学演讲的初衷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但在和学生对话中,我发现他们时常表达对未来和生命的困惑、迷惘,我心痛地看到他们内心像受困的小兽在挣扎着寻找出路,让人担心他们的学业、未来职业、甚至生命是否可继续。一开始我千方百计地试图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希望帮他们解开困惑或驱除自杀念头,后来感到这样做效果不好。

  我们应该有一个固定的、更好的药方。

  我在大学里也曾有过一段消沉甚至轻生的时期。上大学前我是班里乃至学校学生的佼佼者,到大学后发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觉似乎从一个塔尖坠入谷底,心理非常压抑郁闷。我曾对一个好朋友讲,想结束生命又下不了决心,如果有人用刀在背后捅了我,我不但不怪他还会感谢他。那段时间我的学习成绩下滑,精神委靡不振。也许是因为求生本能吧,为了摆脱,我开始不停地安慰自己:自己高考数理化总分在全校年级14个班中名列第三;现在不能像过去全校拔尖,在班上还是数得着的;或者比班里某个人功课好,甚至有一门比别人好都欣慰。自我安慰的方法还有:考上大学就不错了,还有那么多人考不上,身边也有许多比不上我的。经常这样自我安慰,就会较快地摆脱了低迷的状态。当时我还担心,这样会使自己甘居人后,可后来我发觉情况并不如此。我心态恢复平静,进取心不但没有被打掉,反而精神轻松,更有活力,更加上进。成绩提高了,而且能够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这也为今后创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阿Q救了我,相信也救过鲁迅。其实鲁迅是痛苦的,而且痛苦极为深刻,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正是那愤世嫉俗的愤懑之情。鲁迅阿Q式精神胜利法让他能继续战斗。

  我似乎找到了大学生自杀的心理根源和防治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或者抑郁症,早在中学的学习和家庭生活中埋下了根子。应试教育造成老师、家长、社会逼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正确引导学生以平常心对待生活、竞争和压力;不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出状元”多元化发展的观念。加上考上名校才是出路的导向,使得学生整体的期望过高、压力过大。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新同学间比以前更强烈的对比反差和就业难的问题又给他们当头一棒。各方面的压力加重失落感,长此以往,自我挫败反复循环,自信心全无,万念俱灰,于是满脑子全是活不下去和走不下去的理由。

正文 第10节:学学阿Q式自救(2)









  唯一的出路或者说防治方法,是用阿Q精神胜利法,先让他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一点点恢复常态,然后再在他较擅长的学科或方向上加以引导和鼓励。

  有人说,精神胜利法可以防治自杀,但会留下自欺欺人、不思进取的后遗症。这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其实他们自杀的根源不是因为没有进取心,而是太过好强,是输不起的心理在作祟。

  “阿Q精神疗法”,是去掉高期望高压力带来的精神焦虑和失望、绝望,并不伤及正常的进取心。恰恰相反,经由“阿Q精神疗法”,人们恢复了正常心理机能,不但保住了命,还可以增强进取心。

  令人欣慰的是,我用这个方法救治了一些有自杀倾向的亲戚朋友以及熟人同事。多年的大学生培养和沟通工作,使我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几句话就能发现对方的自杀倾向,遇到这种情况,再忙我都会抽出时间与他们谈话,开导他们,这样做效果很好。只要一有机会,我就讲阿Q与自杀,阿Q与鲁迅,阿Q与我,真实用意并不是文学研究,而是希望用我的这套理论和经历,能防止大学里越演越烈的抑郁症和自杀风潮。

  阿Q救了无数人,他将救助更多的人。
正文 第11节:抑郁症的防治(1)





  6?抑郁症的防治

  在当今浮躁多变、崇尚成功的时代,不少人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他们经常感觉“郁闷”、轻度焦躁和心慌,时常情绪低落、失眠,不爱运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和工作的热情不高。种种症状表明他们的心理已经出现问题,已成为或轻或重的抑郁症患者,而且这部分人正在向纵深方向快速扩展。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抑郁症在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病症,仅次于心脏病。中国抑郁症(不包括轻度和隐性抑郁症患者)发病率平均为3%~5%,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5%~8%,约5 500万人。

  在多年的企业管人、育人、用人和在许多大学讲学、各地演讲与学生公开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中国特殊年代下,抑郁症具有特别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时代根源,抑郁症在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医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而社会学问题应该用社会学的方法来解决。

  下面详细分析抑郁症的重要成因、心理形成过程以及以“阿Q精神宽慰法”解决此种症状的心理依据和意义。

  抑郁症的社会学根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森曾提出快乐公式:快乐=享受/欲望,快乐与欲望成反比,我将其变通为:快乐=现状/期望。有此公式可分析,在某一个阶段,我们每人的现状变化不大,现状不变而改变期望的高低就可以改变快乐程度,对于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期,期望越高越不容易快乐。要想快乐一点儿,短时间改变现状不太容易,但马上大幅度改变期望的高低则可以,快速地大幅度调整心情可以通过改变期望的高低达到。

  同一件事有可能让同一个人兴高采烈,也可以让他垂头丧气;对于同样的事一个人可以高兴,另外一个人则可能相反,也就是说高贵如皇帝也有可能郁闷而死,贫贱如阿Q也有可能自得其乐。当一个人总是把自己对许多事的期望订得过高而不适时调整,他就很容易不快乐、郁郁寡欢。

  而且,按照弗洛伊德精神疾病的起因学说,严重的精神焦虑、抑郁症大多不是由于无数次巨大的精神打击造成,而是由于长期的失望—期望—再失望—再期望—再失望造成的精神挫伤积累而成。所以,对经受一次次精神挫折的个人,自动进行心理缓解和医治就成为不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关键。

  就如我一样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这代人,比起“80后”,生活、学习、工作环境都要恶劣得多,但我们这代人患抑郁症的倒少得多,我们的心态平和,进取心比他们强百倍,为什么?因为我们在经过多年的“极限生存”后,将期望基本降至为零,根本不对任何事情抱有幻想,在奋斗中只要有一点儿成功就会让我们欣喜若狂,激发我们的斗志。反观现在的年轻人,对学习、生活、工作期望都很高,所以四处碰壁、屡屡受挫,最终进取心、上进心都变成了抱怨。

  所以说怎样避开这种连续挫折或打击就成为治愈抑郁症的关键。逃避现实?不可以。指望别人帮你改变现状?不可能。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降低期望,至少达到符合现状的水平。

  有人会说,降低期望对增加快乐指数和减轻挫折感甚至防治抑郁症是很灵的,但这样会扼杀人的进取心。我说不会。我们应注意一个概念的差别,就是不应该将梦想和期望画等号。梦想(或理想)与期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梦想(或理想)是遥远的、人们憧憬的,追求它可能实现也可能实现不了,实现不了大多数人是可以接受的,多数人不敢奢望梦想或梦想成真,而期望恰是被人们当做明日应有的现实。把梦想或理想等同于期望是人生的大灾难。

  支撑人们进取的原动力是梦想或理想而不是期望。进取和向上是人类的本能,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进取心,是因为被抑郁、消极情绪压抑住了。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想坏事、不利因素和条件,对什么事情都一片悲观,他还能够有力量向上吗?这时只有用阿Q精神疗法帮其消除悲观、消极情绪,降低期望,达到符合现状的水平,然后再一步步地恢复其向上进取的本能。

  非阿Q渔夫的“PDCA”和阿Q渔夫的“PDCCA”

  为什么阿Q精神胜利法有助于我们消除消极、悲观情绪,恢复进取心,从而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我们举个例子可以看出其合理性。
正文 第12节:抑郁症的防治(2)





  两个渔夫同时出海打鱼,都计划打100条鱼,结果一个打了90条鱼,一个打了80条鱼,但打80条鱼的渔夫比打90条鱼的渔夫情绪高,为什么?打90条鱼的说“真倒霉,没有完成计划。”打80条鱼的人对自己说:“80条鱼也不错,本来我盘算能打75条鱼就不错了。”他“忘性”大,忘了打100条鱼的计划,注意这个“忘性”很关键,他的“忘性”只是为了缓解心情,避免精神挫伤。但在考虑明天计划时他又忘了,目标还是100条鱼甚至更高。第二天因为有经验且情绪未受影响,打到了90条鱼。而原来打90条鱼的人因情绪受到打击,80条鱼都打不到。这样循环下去,一个月后,打80条鱼的人打到了200多条鱼,情绪越来越高,而那个开始打90条鱼的人最后连打一条的心情都没有了,不但没有收成而且还郁闷成疾。

  打80条鱼的渔夫就好比阿Q,他用“精神胜利法”劝慰自己,自言一句:“原本没有这么好,这已经不错了。”然后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到第二天的打鱼工作中。这里有一个关键性技巧,就是当确认期望没有达到的这个瞬间,要马上宽慰自己,达到炉火纯青时,“期望落空”和“宽慰”两个心理过程几乎同步,在接着设定下一步期望值时,又把目标期望再调到稍蹦蹦高、踮踮脚就能够达到的位置。

  我们来看非阿Q渔夫和阿Q渔夫的心理循环过程有什么不同。非阿Q渔夫心理循环过程是:P(Plan)—D(Do)—C(Check)—A(Action),即计划(期望)—完成计划(期望)—检查计划完成情况(确认期望达到情况)—行动改进差距。而阿Q渔夫的心理循环过程是P(Plan)—D(Do)—C(Check)—C(Console)—A(Action),即计划(期望)—完成计划(期望)—检查计划完成情况(确认期望达到情况)—安慰—行动改进差距。

  非阿Q渔夫失败的关键是在C过程中,看到计划没有完成、期望没达到或者还有不足,便遭受了打击,而且这种打击已经在过去的PDCA循环中反复遭受过,于是情绪变得越来越低落。非阿Q渔夫总是看到、想到哪儿没完成,而不看已取得的成绩,所以无力实施A(改进行动),进而无力进行下一个PDCA,如果有什么动作也只是摆摆样子,不是实际行动、没有真正效果。

  相比之下,阿Q渔夫的心理过程多了一个C,即当检查过程确认目标未完成(期望未达到)或有不足时,在心理多加了一个自我安慰过程:在检查过程之后,先肯定成绩和优势,再对不足进行正确评估。

  从以上可以看出阿Q渔夫和非阿Q渔夫的心理过程仅差一个C,即“阿Q”式自我安慰过程。我们遭受较大挫折时,用第二个C即阿Q精神自我安慰、互相安慰和鼓动更是非常重要。它能保证个人和团队有一个平和的心态,然后拿出确实可行的方案,再进入A过程。并且这种安慰过程一开始要有意强迫自己做,时间长了习惯了,就变成一种瞬间的条件反射。
正文 第13节:抑郁症的防治(3)





  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团队工作,只要无法达到期望,就应该马上产生阿Q式条件反射,这样在任何恶劣的情况下,他都可以避开精神打击和挫伤,为下一步积极进取搭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平台。

  心理免疫机制与精神宽慰法

  按道理来说,人生中的大灾难更容易成为抑郁症的根源,但实际上很少有人会因车祸、地震等天灾人祸而致抑郁症(如果有,也是因过去长期无数小挫折循环后积郁而作为引爆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生灾难时,正常人会自动启动一种姑且叫做心理免疫机制的功能(具有阿Q精神胜利法特质),实行自我调节、自我安慰。

  我们说千百次的心理小挫折的累积对抑郁症的形成“贡献”更大,这一点用心理创伤“积分面积”来表示更容易让人明白。正常人突然遭受天灾人祸,虽然打击强度大,但是一旦超过一定程度达到阙值(心理免疫机制临界值,大小因人而异),心理免疫机制就会自动启动,逐渐抚平了心理创伤。同时,创伤积分面积为尖三角形比细小挫伤累积形成的积分面积接近矩形或梯形小得多,而创伤面积的大小与抑郁症严重程度成正比,面积越大病症越严重。见图1?1。实际上许多正常人,在社会日益浮躁环境中,人生期望在走高,心理阙值在升高,积累了一定的心理创伤,所以也有一定的抑郁倾向,见图1?2。

  图1?1常人突然遭受重大挫折后心理创伤曲线图1?2常人日常心理创伤曲线抑郁症的重要成因是患者期望过高,心理免疫机制临界值(阙值)大大超出正常人的水平,遭受打击和挫折时将无法或不易启动心理免疫机制,如图1?3所示。期望正比于阙值,期望越高阙值越大,期望降低阙值也就随之降低。阙值降低的结果是一旦遇到小挫折,心理免疫机制就将启动,抚平心理创伤,达到保持正常心理状态,避免抑郁症发生的效果;如果正常人继续设法降低阙值,其心理将得到优化。

  图1?3抑郁症患者心理创伤曲线要想降低阙值怎么办?用阿Q精神宽慰法,最好进行反复多次自我训练或“阿Q专业训练”形成阿Q条件反射,最终形成阿Q心理免疫机制并进行宽慰治疗,将阙值降低接近为零。也就是说稍有不如意就敏感地启动阿Q宽慰法,加强心理免疫机制的敏感度,以降低或消减挫伤,达到心理平和,见图1?4。

  图1?4“阿Q”精神疗法治疗后的心理创伤曲线文中提到的一些新名词和理论是本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若有使用不当或者欠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新名词和理论名称如下:

  (1)阿Q抑郁症精神疗法。

  (2)人之初性本上。
正文 第14节:抑郁症的防治(4)





  (3)“阿Q”精神宽慰法。

  (4)“阿Q”条件反射。

  (5)PDCCA——P(Plan,计划或期望),D(Do,完成计划或期望),C(Check,检查计划完成或确认期望达到情况),C(Console,安慰),A(Action,行动改进差距)。

  (6)心理免疫机制临界值(阙值)。

  (7)心理创伤积分面积。

  (8)心理创伤曲线。

  (9)心理刺激强度。

  一路走过来,不仅没觉得人生磕磕绊绊,而且还认为自己很“好运”,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过去、现在、将来的梦想,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努力。每天踏踏实实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体味每一次成功的快乐。不因为人生中的某一个境遇或者不如意而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因为对生活没有过高的期望,并以“阿Q式精神胜利法”搭建起了良好的心理防御平台。

  附:复博友文(一)

  1?博友:你对“三十而立”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我今年22岁,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候“不惑”。孔子“四十而不惑”,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做到“不惑”呢?

  黄鸣:在我看来,20岁就应该不惑了。美国的许多孩子在少年时期就选定了一生的兴趣、爱好或者是未来的职业取向,并且对其他方向的诱惑不为所动。在中国较理想的状况是,上大学时选择了一个社会需要、个人爱好的专业,然后坚持下去使其成为自己的事业,应是最容易有所成就的,也是最充实快乐的,所以我主张“二十而不惑”。

  2?博友:你说的有追求,放好心态去做好自己的事情没有错。可是我们也是人,整天整年地为你们这些人(注:泛指整个老板阶层)做事情,我们得到了什么?到头来还剩下多少?再说我们赚钱是为了什么?这就是我们的追求,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吗?

  黄鸣:年轻人渴望名利,追求幸福无可厚非,但你们不要太猴急。对于名利,我告诉你一个严峻的现实,中国当前的财富偶像:任正非、张瑞敏、牛根生……没有一个不是40岁之前处于贫寒艰难之中,即使是现在,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也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纸醉金迷、挥金如土,许多人仍保持着创业时代俭朴的生活习惯。至于你说的“做事情”,这些人至今的工作量、工作的繁忙和艰辛程度,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班加点所能概括形容的。至于你理解的“幸福”,他们也很难享受,数十年在商界政界的无休无止的打拼,早已是遍体鳞伤了。我很理解你的困惑,当你总在抱怨的时候,你是不可能从工作、学习中得到乐趣和幸福的,就像你小时候认为爸妈劝你吃饭,老师家长督促你好好读书,你认为是为他们吃的饭、读的书一样,你不可能从中得到乐趣。



正文 第15节:抑郁症的防治(5)





  年轻人,生命是你的,生活(包括工作的那一段)是属于你的,当你把生活、生命赖在别人身上的时候,就失去了对生命的拥有,失去了对生活的酸甜苦辣过程的体味,精神上就变得一无所有的赤贫,不可能拥有和享受财富、名誉、地位,连一般普通人的平安、平静、平实之乐也丧失了。

  3?博友:阿Q如果加盟你的公司你要吗?你们公司这样的员工多吗?

  黄鸣:皇明集团大多数都是阿Q,因为老板就是最大的阿Q,没有阿Q精神就没有中国皇明的世界地位。

  4?博友:为了一个目标努力但未达成,不气馁地告诉自己至少取得了部分成绩,必须坚持下去,按文中的说法这是一种阿Q精神,不过我认为这是现代人从原阿Q精神发展出来的新阿Q精神。同样为着一个目标努力未达成,自我安慰地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结果,以达到内心的平衡,但因此放弃了目标,我认为这是鲁迅先生文中的阿Q精神。两者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其实这本来就是所有人在奋斗中的两种态度。

  黄鸣:你认为阿Q自我安慰的目的是放弃,我认为这里要涉及心理学的防守和进攻两个方面的问题(我的“发明”)。其实阿Q式“精神胜利法”多半讲防守问题,为了进攻首先要防守好,不懂防守怎能进攻?攻和守向来是一对相互存在的法则。在实战中没有一支防守好的军队是不想进攻的、不想进取的,作好防守更利于进攻。

  5?博友:提倡阿Q式“精神胜利法”这种人类很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也不全是坏事,对保护神经系统很有意义。只是同个人的进步有对立的关系。

  黄鸣:阿Q式“精神胜利法”与个人进步不对立,只有很好地保护自己,才能有效地消灭敌人。像人类的原始保护机制一样,进取心也是人类的本能,后者是前者的存在条件。

  6?博友:阿Q是愚昧落后的农民形象,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典型。但鲁迅不是,他不愚昧,他是智者,他并不落后。你这篇文章只是想吸引眼球,但是却在歪曲事实,中国的现代文人竟然肤浅堕落到如此地步,民族危矣!

  黄鸣:本来不想理会你,可你讲“阿Q是愚昧落后的农民形象,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典型”这句话激怒了我。因为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并引以为豪,你侮辱我可以,侮辱大多数中国人却不可以!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的本意,如果的确如你和有些博友所说:仅是为了描写中国农民的落后愚昧,我将和鲁迅决斗!哪怕到天上和他的在天之灵决斗。

  歪曲事实?鲁迅说过阿Q是鲁迅自己不是事实吗?既然至今不能证明阿Q不是鲁迅,歪曲事实的说法就不成立。至于为了吸引眼球,如果是为用鲁迅用阿Q治某些抑郁症和社会浮躁症(是否包括博友你不好说),何“堕落”之有?
正文 第16节:抑郁症的防治(6)





  7?博友:自欺欺人的精神麻醉也是一种胜利?

  黄鸣:自欺欺人比自毁毁人好,精神麻醉比药物麻醉治重度抑郁症好。首先治好病(心病)是一种胜利,精神胜利才能带来人生胜利。

  8?博友:虽然我也身为一名2006级毕业生,也曾有过您这样愤世嫉俗的想法,但这个残酷的社会和万恶的中国教育体制彻底磨灭了我的任何棱角!

  黄鸣:不,小伙子,你错了,我一点儿也没愤世嫉俗,在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没有。

  我看了你的几篇博客,感到你是一个极富有正义感的人,但我们要做的不是对这个世界愤世嫉俗,而是让它今天比昨天更好一点儿。不切实际地向现实苛求绝对完美,向明天奢望沧海桑田,你会坚持不下去,一旦支撑不住,你就会垮向反面,这很可怕。

  9?博友:听说过黄总创业时的艰苦,真的很敬佩那种执著的精神。放弃安逸的生活条件,吃那么大的苦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正是与我们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啊。

  黄鸣:前些年回忆起来的确有些不堪回首的感觉,现在回过头来看,感到是一种充实和自豪,正如普希金在诗中描绘的那样,“那过去的了,都会变成亲切的回忆。”谢谢您的理解。

  10?博友:特殊的人好做吗?不好做!但标新立异的人更不好做!往往会受到很多人排斥!但愿你能坚持到底!黄鸣,你孤独吗?

  黄鸣:我特殊吗?不!我只是按一个普通人的普通逻辑考虑人生最普通的问题而已。为什么不少企业竟把普通直道走歪了?为什么会有些人“排斥”最简单、最朴素的思想和行为?大概是因为他们自认为不普通或急于要成为不普通吧。

  我们处于一个浮躁的时代,你看连生活中和生意上的最普通的道理都成了标新立异了。我问我孤独吗?不,但有点儿为那些急功近利,忽略了这个世界上最基本、最普通、最简单的法则,还为掌握了真理的人而感到悲哀。实际上这种人并不太多,但他们总是自己折腾,折腾别人,所以显得热闹些。而大多数朴素的人或没闲工夫懒得答理他们或对他们无可奈何。我不过是看不过又可怜他们,站出来多管了点儿闲事儿,所以显得“特殊”了点儿,可见我没什么可孤独的了。不要担心,“道法自然”,总有一天人们会回到自己的本质,遵循朴素的规律,过上朴素(与物质无关)而幸福的生活。
正文 第18节:能创造价值的才是人才(2)





  因此,我们刚毕业的高校学生,他们还不是显性的资本。他加入一个企业之后,也许几年当中,都不能体现出他是资本,此时他应该属于人力资源这个范畴。当在一个团队当中,经过锻炼、学习、磨炼,成为企业团队的主体、决策层或者战略管理者的时候,这时他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力资本。通过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素质,给企业创造价值,且被评估为企业当中具有资本性质、具有资本特征的一批资源,在市场经济当中已经绝对物化了,这起码应该是新近高校毕业生第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对一般人、一部分人来说,时间可能是10年,也可能是5年或3年,这要看其付出多少,当然也需依靠原来的基础。

  “高分低能”状况辨析

  就新近学生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表现来看,的确有不少“高分低能”者,这当然与我们教育体制存在严重弊端有关。不过,不到实践中,有时是看不出来的。有些人,在知识、经验方面和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仅在能力上有差别,不到工作中去,甚至不当老板、不当领导,就不知道学校教育出来的人和市场的需求有那么大差距。

  因此,一个人得到学校“高分”是否就是人才,必须由他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评定。

  同时还应关注,如何使“高分低能”变成“高分高能”。这就涉及到人的社会化,如在企业中,就有一个真正企业人的转化过程。

  我们1977届、1978届的那一批人,高中毕业甚至有一部分人初中毕业就被甩到社会上去了,然后通过学习又考上大学。可能基础很差,但是这种人应对社会的能力极强。举个例子,我的一位同学,初中毕业,通过自己学习考到石油大学,现在是石油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博士生,起点是一个初中生,但是他在学校的学习最好,走向社会以后能力最强,我们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他的经历说明什么呢?说明社会这种天然的对人的能力、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过程,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刚走出校门之后的年轻人,要面对另外一种更加艰苦的能力培养,每个人都逃不掉。有的人说,他在家种过地、干过临时工、参加过社会实践,这些都很好,但是远远不够。

  综上可以看出,实践是检验人才的标准,所以没有高学历的人,如能通过在社会这个大学努力深造,创造了价值,他也就是人才;没有走上社会,没有从事实践,仅仅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哪怕是科科得“高分”,也只能说具备成才的素质,只能算得上是人力资源。这些人要想变成人力资本,成为企业所欢迎的人才,还要走过一段艰苦的道路。
正文 第18节:能创造价值的才是人才(2)





  因此,我们刚毕业的高校学生,他们还不是显性的资本。他加入一个企业之后,也许几年当中,都不能体现出他是资本,此时他应该属于人力资源这个范畴。当在一个团队当中,经过锻炼、学习、磨炼,成为企业团队的主体、决策层或者战略管理者的时候,这时他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力资本。通过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素质,给企业创造价值,且被评估为企业当中具有资本性质、具有资本特征的一批资源,在市场经济当中已经绝对物化了,这起码应该是新近高校毕业生第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对一般人、一部分人来说,时间可能是10年,也可能是5年或3年,这要看其付出多少,当然也需依靠原来的基础。

  “高分低能”状况辨析

  就新近学生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表现来看,的确有不少“高分低能”者,这当然与我们教育体制存在严重弊端有关。不过,不到实践中,有时是看不出来的。有些人,在知识、经验方面和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仅在能力上有差别,不到工作中去,甚至不当老板、不当领导,就不知道学校教育出来的人和市场的需求有那么大差距。

  因此,一个人得到学校“高分”是否就是人才,必须由他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评定。

  同时还应关注,如何使“高分低能”变成“高分高能”。这就涉及到人的社会化,如在企业中,就有一个真正企业人的转化过程。

  我们1977届、1978届的那一批人,高中毕业甚至有一部分人初中毕业就被甩到社会上去了,然后通过学习又考上大学。可能基础很差,但是这种人应对社会的能力极强。举个例子,我的一位同学,初中毕业,通过自己学习考到石油大学,现在是石油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博士生,起点是一个初中生,但是他在学校的学习最好,走向社会以后能力最强,我们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他的经历说明什么呢?说明社会这种天然的对人的能力、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过程,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刚走出校门之后的年轻人,要面对另外一种更加艰苦的能力培养,每个人都逃不掉。有的人说,他在家种过地、干过临时工、参加过社会实践,这些都很好,但是远远不够。

  综上可以看出,实践是检验人才的标准,所以没有高学历的人,如能通过在社会这个大学努力深造,创造了价值,他也就是人才;没有走上社会,没有从事实践,仅仅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哪怕是科科得“高分”,也只能说具备成才的素质,只能算得上是人力资源。这些人要想变成人力资本,成为企业所欢迎的人才,还要走过一段艰苦的道路。
佐佐屋化妆品牌点评
有啊购物开店帮助
分享网络赚钱知识
注册购书赢大奖


正文 第19节:将浮躁和期望压到水平线上(1)






  2?将浮躁和期望压到水平线上

  2000年以后,公司每年都要引进数百名毕业生,想来就数2003年那届学生让我最失望。2003年我们一共招了509名应届毕业生,他们报到的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同他们见了面,生怕冷落了他们,基本上一个星期跟他们沟通一次。人力资源部像保姆一样呵护他们,天天晚上与他们沟通,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生怕他们不舒服、不高兴,会自己走失。后来我渐渐地发觉他们心理越来越脆弱了,本来是从温室里走出来的,又到了一个新的大温室。可市场经济本来就是暴风骤雨,他们必须上市场,必须到“战场”上去厮杀锻炼。记得送他们上生产、营销、研发一线时,我说:“但愿不是送炮灰上前线。”果不其然,前后“牺牲”了300名学生。算算这笔账,就不用说机会成本了,单是直接的损失,连工资带培训费用几百万元没了。最重要的是,让整个集团对新进学生、新鲜血液,对自己培养自己的子弟兵、生力军,对我们这个太阳能行业、中国太阳能乃至世界太阳能行业唯一的一个黄埔军校丧失了信心。

  第二年,我一怒之下,要求人力资源部在招聘时给每一个应聘的学生说明:“到了公司要实习一年,要到车间干苦力,到市场站直销。”对人力资源部要求:“这次严格把关,一定要做到宁缺毋滥。”原以为招不到几个人,还好来了230多个。然后我故意不与他们见面,最后经不住人力资源部的要求,在他们报到7天以后才见了面。见面也没有热情的欢迎,而是当头一棒讲了一番很不客气的话。大意是这样:我们在母亲肚里刚刚孕育时,只是一个小胚胎,经过十月怀胎,我们的形状经历了像几十万年人类进化的变化,出生成为一个生理意义上的人形。但我们还不是社会意义上的人,因为根据达尔文和马克思的理论,劳动创造了人,我们没有经过劳动,即使是到了大学毕业,我们经历的劳动也还很少,还是需要转化的“不完全的人”。

  我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从我自身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劳动改造人的真谛。上中学的时候,每年暑假我都被父亲送到建筑工地做小工,30天的假期要干近29天,每天1?25元。上大学前,当了两年半的工人,大学毕业后,在研究所里实习一年,后在研究所里做实验,去现场测绘、调研,七八年中加起来也有两三年的体力劳动时间。只要是从井厂出差回来,在火车上就没人愿意和我坐在一起,身上全是油,多少次都是这样。30岁之后爱上太阳能,从1987年开始自己搞太阳能研究,一边在单位的研究所工作,一边搞太阳能。一人担当多种角色,车、铣、刨、磨、焊、钳工……各种工序都做过,生产、推销、安装样样熟练,自己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加起来有400多台,亲自推销1 000多台。没和家人一起过过年,除夕夜人家放鞭炮,都放完休息了我才回家。这些年来,我的累计体力劳动时间,按每周6天每天8小时计算,已超过10年。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被劳动改造的例子。

正文 第20节:将浮躁和期望压到水平线上(2)





  劳动和人之间有两个重要关系,首先是促成生理上的发育,使人从动物变成人。劳动需要把眼鼻喉、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感官系统全部调动起来,与自然、与自己的劳动对象产生一种关系,产生这种关系的过程就是在锻炼自己的生理神经系统。其次是在心理上的影响。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才能真正成为可用的人才,比如设备情况、管理理念、产品种类、性能,不到生产一线很难熟悉。不与部件、零件打交道,不了解工艺流程,就不可能将来在得到公司重用时运筹帷幄。并且,学生也能从劳动中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爱这个专业、这个行业,是否能从实践中检验出自己的人生方向。

  中国大学生无论是从农村来的还是从城市来的,或者说是农民出身还是工人出身,很少有人正规劳动过。没有劳动,没有和社会沟通过的他们就是不完全的人。现在的学生少的就是劳动课,但这种通过劳动锻炼的意识,是学生们要加强的。

  后来在招聘的时候,我把话讲在明处:有家产超过100万元的请举手,如果有,请你离开。我们是平民的公司,我们是平民的团队,我们靠自己的双手,我们一切的所得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如果不是通过自己努力而得到财富,那么我们觉得是耻辱。不要希望任何的好运会降临到你的身上,如果没有考验、磨难、历练、苦难、折磨,就不可能造就今天的我,就不可能造就今天的皇明集团。吃苦已成为我们的一种文化,就是耐劳的文化,就是一种能承受寂寞的文化,就是一种有付出有回报,想回报必须付出的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日本经济崛起也是得益于这种吃苦耐劳、付出必有回报的文化,我坚信将来中国企业的崛起,我们集团走向国际化也要依靠这种精神和文化。

  讲完这堂课,才有了2004届学生的劳动。那时他们正好赶上一个小旺季,这让他们既非常幸运又非常辛苦。到了4个月末,人力资源部来找我说:“不得了,人都要跑了。”我说:“跑了多少,100个?200个?”人力资源部说:“没有那么多,30多个。”“30多个,”我说,“那你们着什么急,才30多个,这么劳累,要是2003届的学生,509个能跑508。”在人力资源部的努力下,我又不情愿地去见了他们(不是因2003届学生而生气,而是有意给他们一个经受历练和考验的机会)。可以看出他们心态非常平和,有了要吃苦、要经历磨难的意识。

  为什么2004届的学生那么劳累,走的反而少?因为这中间有差别,不是两届学生有什么差别,而是我们给他们制造了心理上的预期差别。招聘时我让他们有了心理准备,后来的见面,又将他们的期望值降了一点儿,所以他们比2003届的学生心理上平和了许多。我4个月不见他们一面,我要做一次合格的父母,做一次他们父母亲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后来,我又对他们说:“这个社会,未来你们的生活注定是艰苦的,竞争注定是激烈的,淘汰注定是残酷的,希望你们能够经受得住生活的考验,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一路走好。”

  目前2004年经过淘汰留下的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认真、踏实,少了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浮躁,多数学生已经被列入公司的储备干部,不少优秀的学生已经独立负责一个部门,成为公司的骨干。同时,他们给后来招聘的学生做了一个榜样。虽然2004届毕业生应聘的比2003届的少一半以上,但是留下的比例却要高出许多,并且提升和提薪的人数也多出不少,现在2004届许多人的薪资高于2003届的,可以说对2004届学生的培养较为成功。

  “新毕业的大学生是不完全的人”这话确实很不客气,但是这也是对毕业生没有吃苦耐劳、回报付出的精神准备的无奈形容,目的是刺激他们明白真正要成才必须经受磨炼。很多大企业,尤其是大批量招聘新毕业大学生的企业都有同感:没有经过劳动锻炼的学生都很浮躁,对于工作的概念是钱而不是劳动,正常工作一天可能在他们眼里就是艰辛。这些都不是他们的错,是社会和作为父母的我们的错,他们对工作、对艰辛没有概念,对于钱敏感都是社会给他们灌输的。如果以前错了,新人就要从工作的第一天开始,老老实实地接受锻炼,踏踏实实地劳动,将浮躁和期望压到水平线上,从一个全新的起点开始崭新的生活。
正文 第21节:留意四个成才陷阱(1)





  3?留意四个成才陷阱

  要成功地完成由“不完全的人”到社会人、企业人的转化,成为一个人才,其间还须留意几个陷阱。这些陷阱上面盖上了或大众原则或历史传奇的自然植被,一旦完全踏进去,就算是能不留后遗症地爬出来,也会错过了众多的机会。

  陷阱一:盲目地进行专业定位

  过早地进行专业定位、自己给自己定位的现象真是不少,表现在家长教育孩子上,就是把文理分家:这孩子看来物理不行,我孩子不是学物理、学数学的料,让他学习文科吧,这种观念又被直接传输给孩子们,他们也会在这些方面彻底失去信心,以后不再碰它,造成对理科或文科的绝缘。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学工的不理文,学文的不理工:我是学工的,我文不行;更多的人说我是学文的,我理不行。例如,我们搞财务的,一面对成本核算头都大了,一面马上就说材料、工时、工艺、能源等这些问题他解决不了,他为什么解决不了啊?他不是学设计的,不是搞设备的,不是搞工艺的,所以解决不了,所以躲得远远的……

  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误区。这样自己盲目定位什么方面行,什么方面不行,会给自己心理上画了界限,人为地制造了障碍。因为在心理上有一个借口——“我是学文的,这些工我根本不懂,我不是搞管理的,我是学会计的,我对材料成本不懂,我对化学品不懂……”所以永远有理由不去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视而不见,或者只能发现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愿。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会摧残我们学习的信心,限制我们的视野,阻碍我们的发展。这对我们的成才是不利的,因为实际工作、生活当中,文理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分,企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往往是多专多能,最优秀的都是复合型人才。
正文 第22节:留意四个成才陷阱(2)





  就像大象的小时候,给它拴上一根绳子,等小象长成大象,它有能力挣脱绳子的约束时,它也不会去做,这是扼杀本性,扼杀信心。

  现在,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早早地给自己定位“我是学管理的”,更是极其不妥的。

  皇明太阳能培训学校在专业设计上有一个雷区,热水器制造、工艺、大型工程的设计、安装监理、售后等,都可以考虑进去,就是不能加管理专业。因为只有学技术的人,干好了、弄通了技术,然后再去学管理,才真正会管理。可以从我们公司的高管比例看“专业出身”,学管理、销售专业的能到高层的根本没有。

  年轻学生一套上“我是学管理的”外衣,会使他们有心理暗示“我是搞管理的”,就会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会让他们飘在天上——我是搞管理的,怎么让我干活啊,怎么让我画图啊,怎么让我设计啊,怎么让我搞实验啊,怎么让我干这些事啊。他心理上就会愤愤不平,根本定不下心来,就像百爪挠心似的。这个管理定位是绝对不行的,反而把他们推进了“管理火坑”。

  我对学校高管们说:怎么培养他们?就是要他们学太阳能工程技术专业、学热水器制造专业、学太阳能建筑专业等,从设计制造、工艺检测到标准、设备改进。例如,将来你是负责真空管设备,不能只懂真空管设备,还要知晓真空管生产制造,真空管技术,这需要全方位的培训。这样他学完了以后,再教他们一些管理知识就行,千万别给他定格“管理”。

  陷阱二:择业必须先“恋爱”后“结婚”

  现在很多大学生,经常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然后就抱怨,生不逢时,没有伯乐;人家有多幸运,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我找不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它涉及到一种心态。如果选择逃避甚至抱怨,那么除了郁闷之外还是郁闷,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但如果我们正视它,坦然面对它,甚至保持积极的态度处理它,结果也会朝着积极的一面转换。

  我朋友的一个孩子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可是他看了校园之后,不想去了。原因是那儿看上去比较荒凉,他说他的梦想在北京的清华,在上海的复旦。我很理解这个孩子,因为这个孩子本来文科非常好,可他受我的影响,想做一名企业家,也是我的原因,使他选择了石油大学。我就劝他说,这个大学的前身实际上是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的,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气;又劝说他可以通过考研、考博去北京,去上海。但这些话对他来说都很苍白。最后我抓住他想做一名企业家的梦想,告诉他,只要有目标,就能抵达梦想的地方,而且很多梦想现在看起来被搁浅了,说不定在某一天,通过实现其他梦想你又会把它连带实现了。再说如果你不去了解它,你又怎么知道喜欢或者不喜欢它。
正文 第23节:留意四个成才陷阱(3)





  像我朋友的孩子一样,很多人都遭遇过“拉郎配”——被安排做一项自己不熟悉也不喜欢的工作,而且因为各种原因,又不得不做,这时候怎么办?我有一个方法:先“结婚”后“恋爱”。能先“恋爱”后“结婚”固然很好,但现在“结婚”了,只能爱上它,这也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我们择业时,刻意追求“必须”先“恋爱”后“结婚”,没有“恋爱”,就不“结婚”,那么我想,这样的观念弄不好就是陷阱了。

  在我事业的很多转折上,我都顺其自然地先“结婚”后“恋爱”,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更多的时候是交给了时代,能做的是在顺其自然中努力地抓住社会给予的机会。

  我从小就热爱知识,喜欢读书。然而十年文革,我的学业中断了,我先当了临时工,后又成了机械厂的一名铣工。但无论是临时工还是车间工人,我都是万分地珍惜机会,也热爱着工作。在我们那个年代,“干一行,爱一行”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1977年冬天,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了,国家给了我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次年春天我收到来自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以说悲喜交加,高兴的是我考上了大学,失落的是华东石油学院不是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上海交大,我的爱好是电子系。但当时我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委屈与抱怨,更没有觉得考不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有多么地不如意。当时认为能上学,能上大学已经非常难得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那时像我这样被“拉郎配”的学生很多,但大家有的只是感激,因为之前没有机会上学,突然给了一个,都如获珍宝般地珍惜。但也正是在那比现在农村都荒凉的华东石油学院,在我不喜欢的石油领域,埋下了我太阳能的梦想。大学期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外语,学习文艺等。这些知识无论是对今后的工作还是创业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毕业后,我自然就被分配到石油系统工作,工作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一干就是十几年。记得第一年到井场实习,生活很枯燥,井场在野外,只有活动室,没有学习的地方。工人们大都一有空就打牌喝酒,根本没有学习环境,我经常都是自己一个人跑出去看专业书,也经常一个螺丝钉,一根链条,一个轴承,一点点地去研究。这对很多人来讲是枯燥的,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枯燥,这是我的专业、我的未来,我要在专业上有所造诣,必须做这些工作。虽然后来我选择了自己的梦想——太阳能,但到我37岁辞职创业时,在石油钻井钻探设备研究系统内,我已是小有名气的专家了。

  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时刻准备的人,也就是那些前期投入很多的人。不少人看我在某一段时间内主动出击,但这都是我多少年“守株待兔”的结果,因为有实力才能够主动出击。
正文 第24节:留意四个成才陷阱(4)





  如果说最初我对被“拉郎配”的学校和工作没有想法,无奈是主要原因,但十多年(上学的4年,工作的数年)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全献给了石油,这已是生命的历程,能不爱吗?而且跟婚姻还不一样的是,工作只要付出,或多或少肯定会有回报,没有感情到最后也该有感情了。

  陷阱三:企业应该“唯才是举”

  有一个论调:在一个团队里,尤其是正在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用人时,不妨学学曹操的用人原则:唯才是举。我的回答是:什么是才?有雕虫小技是才?有点儿老经验是才?不是的。真正的国家和企业栋梁之材必定是爱国爱企,认同企业的理想、价值观、以企业的使命为己任,在这个框架下无知可以有知,无能可以有能,无术可以有术。反过来,有能者不认同,将企业引向相反的方向,能力越大危害越大,这人是万万不能用的。

  我坚决反对《三国演义》中描述曹操招降纳叛的选才、用才方法,一方面《三国演义》的作者观点和我的不同,我判断依曹操的雄才大略不可能不考虑德才兼备。此外,现代企业发展绝不同于古代的群雄争霸,一个现代化企业的队伍建设之道,有它极强的现代管理艺术色彩,他必定是在企业最高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一套完整的培训、选拔体系和程序完成的,不顾品德的“唯才是举”已经害了中国一大批企业,希望这个观念不要再害人了。

  就个人来说,“唯才是举”观对其成才也是有危害的。因为“唯才”,往往把时间、精力全放在知识、能力的积累上,容易忽略“德” 的自我培养。责任感、自豪感、崇高理想观等“德”的内容,即使对现代企业人,也还是一个思想法宝,仍然不容忽视;认识不到“德”的重要性,当然也就不去、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陷阱四:千里马需要伯乐

  社会上各单位总有不少人哀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大材小用”;总是抱怨“为什么遇不到伯乐”、“为什么总是时运不济”。在旧时代也许等伯乐上门是一种无奈,但在进入21世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种等待有一天被伯乐发现的想法,是从根本上违背人才成长和供应规律的,是远远落后于形势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哪个行当、哪种门类的人才。任何人在进入一个行业之前(哪怕你大学学的是这个专业),对于这个行业来说,他顶多是个人才毛坯,要经过培训、实践历练,同时经过自觉自发地自我学习和开发,才能逐渐成才。成才对于个人是一个学习、实践、成长的过程,对于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是一个培养、锻炼有潜力的人才毛坯的过程。
正文 第25节:留意四个成才陷阱(5)





  对于企业来讲,优秀的现代企业除了用严格的考试审评程序,招聘部分岗位急需而社会上已有的专业人才(这些已有人才也是在优秀企业,从人才毛坯逐渐成长而成的)以外,多数情况下,不用伯乐相马的方法去相“人才”找“人才”,而是在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下,从受过一定社会教育的人才坯子中,用竞争和激励机制,自产自用大批量人才,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人才。没有这些机制和环境,即使你是博士,也不是真正能为企业所用的人才,再好的材料最多也只能算作未经雕琢的璞玉。

  企业对于人才的恒定标准,想像与现实是有天壤之别的。有一些人上过大学(有的甚至是名牌大学),有过一段工作经历,以为自然就是人才了,这是严重的认知谬误。现代企业要求人才有责任心,愿意务实做事,要求人才不断学习,增加知识提高技能,人才要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有宽容之心、仁爱之心,有团队协作精神,关键是要有耐得住寂寞,甚至是忍受不公平待遇的心胸。

  大家知道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竞争上,有上述优点的人才,一般企业是不会白白浪费的,不仅周围同仁的口碑永在,在引入了竞争机制的企业,这样的人才也会很快脱颖而出。即使在内部竞争机制不健全的企业里,金子也总能闪光的,能自己创造利于发展的空间。

  所以一个自认为没有被发现、不被重用的“人才”,需要考虑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

  这是一个自我成就自我的最好时代,我们应摆脱对“伯乐”的依赖心理,不能只是等待,等待只会使人失去机会。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扎实练功,苦心地积累,耐心地寻找机会。
正文 第26节:做个专注的“笨鸟”





  4?做个专注的“笨鸟”

  先飞的“笨鸟”与乱飞的“灵鸟”,谁会飞得更高、更远?

  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一次访谈节目中,我有幸作为嘉宾和海信集团技术副总裁郭庆存先生一起交流。在谈到“企业要想获得坚实的自主知识产权,保证企业光明的前途”时,郭总和我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练好基本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这是所有企业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

  节目过后在和记者们的闲聊中,大家又都深有感触地谈到:做人和做企业一样,一个人无论有多笨,只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努力向上,就会“笨鸟先飞早入林”;而那些自认为、甚至被公认为聪明有灵气的人,如果因心眼太活、精力太分散,做事反而会坚持不下去。当时我灵机一动,冒出一句“笨鸟先飞灵鸟乱飞”来,大家都极为认可。

  “灵鸟乱飞” 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我还真遇到过不少。记得上初中时,我们班上50多个人,考试成绩前两名经常被我和另一个同学获得。可我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拿到第一,为此我常全力以赴、不敢有任何懈怠地学习。而我的竞争对手则悠哉悠哉,从来都是玩着就轻轻松松地拿了第一二名。表面上我俩谁也不服谁,心里面我却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可到后来,我那位同学就淹没在芸芸众生中了。

  由此我很疑惑地发现一种现象,很多当学生时在班里是极其聪明的学生,长大后多数“江郎才尽”,很少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倒是那些在学校中智商不高,看上去挺木讷的,只知道傻干傻学的“一根筋”学生,到社会上以后有不少人成了大器。

  记得在1998年公司发展初期,同在华中区有两位新招的大学生,一个面相机灵精明,一个面相木讷迟钝,大家都对前者寄予很高的期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却发现前者虽然反应快、能说会道,但业绩总是比不上不善言词的后者,做事也越来越暴露出过多的浮躁气。虽然受到公司领导的多次批评教育,但似乎是天性或是根深蒂固的习惯,他仍然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总无定性,知识、技能没有方向性的积累,工作效果没有稳定性。后来他自己也对所从事的工作失去了信心,最终上上下下都失去了耐性。机灵者被淘汰了,听说到现在其职业发展也无甚起色,而木讷者现在已成为公司重要部门的部长了。

  在与许多企业老总和行政官员交流的过程中,大家都感叹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实际上这种现象存在的道理很简单:

  第一,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企业发展,都是一个个定向知识技能、素养积累的过程,如登山,必须认准山顶的方向,一如既往地朝一个方向攀登,最后才能登上顶峰。而不是心猿意马,一会儿向北坡,一会儿向南坡,一会儿要登这个峰,一会儿要爬那个坡,永远是浅尝辄止,没有大作为、大成就。

  第二,那些心浮气躁的人,知道自己过去的知识积累不够,一开始就急于向新单位领导和同事表现自己,显得活跃、有能力。而真正想干事的人,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到一个新单位要想干一番事业,重要的是先弯下身子去了解学习新知识,以便融入新环境,而不是在乎别人一时的不了解。他们明白,即便不为人所知,不为大家看好,这也只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其耐力和能力便会被大家看到。

  最后,我们一定看出来了,其实“笨鸟”并不真笨,只是显得笨,也就是古人常说的拙朴。一个专注的“笨鸟”,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灵鸟”不是真灵,在人生大事上完全没有灵性,很难“入林”。孰优孰劣,不言而喻。而适应企业需求,被企业所欢迎乃至重用的,当然是做事更专注的“笨鸟”。
正文 第27节:复合型人才=前景+钱景





  5?复合型人才=前景+钱景

  很多毕业生找工作,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好,会有发展。实际上,从专业方面来讲,企业人才应该是多面和多元的。个人如果把自己限定到一个小圈内,发展肯定会受到限制。

  在多年的企业经营和团队管理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营销部门,提拔起来的干部非营销专业的居多。按理说,管理和营销科班出身的应该在管理和营销上有潜力,但实际情况是,技术和生产类的有发展后劲。为什么会这样呢?

  经过观察与分析,有一点我认为很重要,那就是这类技术类销售骨干有专业技术,对产品如数家珍,能真正地解决客户的需求。太阳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特别是像学校、医院、宾馆这样大规模的太阳能工程系统,没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一般销售人员根本销售不了,因为要求现场勘测,懂设计、电子、暖通、监理、现场指挥等技能,甚至要求能懂建筑学,因为大规模热水系统,不能破坏宾馆、学校等原有的建筑。所谓的营销专业,这么窄的一个知识范围,要靠它来完成这些任务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搞技术、搞工民建、搞暖通的人自学营销专业、营销知识,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我们有一些人的失败不是因为营销水平差,缺乏管理理念,而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产业了解不够,正所谓“隔行如隔山”。

  在企业,有发展“前景”和“钱景”的高级人才,特别是干部,大都为复合型人才。就我自己来说,现在也说不上是什么专业的,什么都懂一些,我搞过科研,自己生产过、销售过,还亲手安装过几百台太阳能。所以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的方向是复合型的,这也是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我一直要求新进大学生必须到生产、制造等各岗位实习至少3个月以上,但很多学生不理解,还以为企业把大学生当“民工”用,一些学生理解了,也去做了,但是耐不住“辛苦”与“寂寞”,放弃了,然后开始怀疑这种方法,甚至抱怨,产生抵触情绪。而那些坚持下来的人,大都自我成长起来了。其实公司不仅仅是对新毕业的学生进行多岗位锻炼与实习,对在职的很多员工,尤其是干部,也是如此。轮岗已经是公司的一种制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夯实成长的平台。

  随着社会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并且在某一个方面出类拔萃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需要注意的是,复合型人才不是浮于表面的“万金油”,而一定是“业有所精”的通才。同时,复合型人才在企业是很受欢迎的,但相应地需要付出的努力也就会比常人或者说普通人才多得多。虽然企业为个人的发展设计好了通路,但是否能成为“复合型”的高级人才,特别是在专业“深度”、“纯度”上的锻炼与成长,关键还在于自己。
正文 第28节:最优秀的素质是简单






  6?最优秀的素质是简单

  一位记者采访时曾问我:你认为企业当中最优秀的人才,最顶尖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一般来说,企业会讲出三四条、五六条甚至七八条标准,我只用一个词回答了他,那就是“简单”。

  此简单不是头脑简单,而是思想简单,心里不长草,唯有目标和效果。

  什么样的人是最有信心的人?是最简单的人!唯有简单,才有更多的精力创新,犹如修剪过的枝枝杈杈,树木才得以向高处发展。这是我们整个事业的需要,也是每个人健康成长,每个人能够快乐的需要。一个简单的人,哪怕遇到再大的压力和困难,只要心中有目标,他都能积极乐观地面对,他会觉得压力很简单,并觉得克服困难的过程很幸福、很充实。

  居于领导位置,带领一支团队的人才,如果其思想不简单,那么会是什么样子呢?

  他们很会洁身自好——“我自己学习,我自己什么都会,我什么都懂”,但就是不把对的、好的东西传播给别人,不能做到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下属的行动,把自己的文化变成团队的文化,不能给社会创造财富,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满意。

  他们为什么不去带动或者推动别人呢?他们为什么不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呢?是因为头脑里长草,怕别人对自己的行为评头论足、说三道四,没有勇气站出来承担责任,没有胆量站出来管理。或者根本就是怕他人进步、超越自己而拒绝帮助他人。而这么复杂的心思,不但不能使他们带领团队达到目标,反而会成为团队行动的绊马索。

  只是自己优秀、没有影响力的人才,不是真正的人才。管理者的职责就是带着团队实现团队的价值,使每位员工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对做领导的来说,既然把你放在了管理者的岗位上,仅仅自己做好绝对不够,自己洁身自好有什么用?独木不成林,群体的力量才能让我们战无不胜。

  人类是群居的种群,以蜜蜂来做类比,个体与团队的关系就像蜜蜂和蜂群。如果我是工蜂,我就尽工蜂的职责。如果我是蜂王,我就承担繁衍的重任。蜂王并不像常人想的那样轻松,蜂王是最辛苦、最不得自由的,藏在阴暗的角落里,就是生产的机器。我们看蜂王只看到了它享用蜂王浆,工蜂辛辛苦苦只吃蜂蜜,没有看到它在蜂群中的决定地位。我们的人才犹如蜂王,拿着高薪俸禄,就应该承担团队兴旺的重大责任,就得负起责任,带领整个团队提高,而不是在其位不谋其政。

  现在我们欠缺的就是这种简单思想的人,欠缺这种心回赤子,敢管敢干,唯公司大局和目标是从,一马当先浑身是胆的人才。最优秀的人才,对社会对公司最有价值的人才,最根本的品质就是简单。

  有人说这个简单,真要做到实属不易,没有私己之念,心胸豁达,方能修炼得到。我的回答是:这个简单,真正要做到实际很容易,只要简单地遵循最简单的规律,完全不要求“没有私己之念”,恰恰相反,只要明白,人类社会根本(原始)意义上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共同体,先有“大我”才有“小我”,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只有自己为人人,最终才能人人为自己,收获更多,而其他的杂念一概排斥。
正文 第29节:由普通到卓越有多远(1)





  7?由普通到卓越有多远

  一场足球赛的教训

  2006年世界杯参赛的32支球队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巴西队,特别是“大罗”——罗纳尔多的表现。此次世界杯对于罗纳尔多本人是一次极具意义的人性的考验,对于我们反省自身人性的弱点也不失为一剂良药。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大罗已经无可争议地发胖了,不在状态了,失去了以往“外星人”的风采。在我看来,大罗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肥罗”,不完全是因为年岁增长,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其思想上的松懈。也许“肥罗”是因为过早地功成名就,获得过太多的鲜花与掌声,那些荣誉让他失去了进取心,他想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睡觉了。他的发胖完全是因为他疏于训练,不思进取所造成的。在小组赛的前几场巴西对克罗地亚、巴西对澳大利亚的比赛中,看“肥罗”在场上懒散地漫步,真让人替他着急。公众与媒体对他也是一片批评与指责之声,幸好教练佩雷拉信任他,队友们鼓励他,在外界的质疑与内部的信任这两种力量的撞击下,罗纳尔多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试图找回自信,在巴西对日本的比赛中,他终于梅开二度。

  其实“罗纳尔多式”的毛病,我们很多人都会犯,包括我自己。他们曾经是明星,他们也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因为他们功成名就了,因为他们衣食无忧了,该享受的待遇、该获得的职位他们都已经在手了,所以他们不再有强烈的进取冲动,也不再有强烈的拼搏意识。相信很多企业都存在这类“罗纳尔多式”的老明星员工,如何去管理他们、激励他们,这是身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也经常反省自己,我是不是也会犯罗纳尔多式的错误?前几年我有些退居二线的感觉,觉得现在企业已经成熟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做得很好了,我身为董事长不必事事都要亲历亲为了,很多的事情不仅可以交出去,而且应该交出去,我自己可以安心享受一种退休生活了。在这样的心态下,我有些松懈,有些放松自己。人变懒了,心态也有些老了。后来,是踢球让我重新找回激情,找回感觉。

  我从28岁开始踢球。我在场上是十分卖命的,不惜力气,全心投入。后来因为做企业忙了、累了,没有很多的时间花在球场上,人发胖了,心态也变得保守了。从2006年开始,我又重新投入训练,参加比赛。虽然刚开始明显感觉自己体力不支,但是我不相信自己真的老了,真的不行了。我坚持训练,不管多累都不放弃,结果,现在我体力恢复得比过去还强10倍。现在我年近半百,但精力充沛,每天要工作到晚上11、12点,很多时候睡眠时间也就五六个小时。我的心律是青年运动健将的水平,56~58次/分。在球场上,很多30多岁的小伙子都拼抢不过我,为此我十分自豪。
正文 第30节:由普通到卓越有多远(2)





  人生如球场,人生就是一场场的球赛,你需要不断奔跑,不断拼抢、射门、得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宁可在场上战死,也不能躺在床上等待生命的结束。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股拼命三郎的精神,只要生命还在,人就不能丧失进取的意志。

  从罗纳尔多的遭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昨日你是辉煌的明星,一旦你松懈了,放弃了进取之心,你就可能比平常人还不足取。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拼搏,否则生命就失去了光彩。

  一个卓尔不凡的人

  从一个普通人才,到卓尔不凡的大师级人物,距离有多远?

  有这样一些人,多数人会认为他们聪明有天分,善于把握机遇;他们读书勤奋,厚积而薄发;他们阅历丰富,做事运筹帷幄;他们洞悉社会,明白事理……不错,这些的确成就了他们,但这并不能充分解释他们为什么能在有同样条件也同样出色的“名人”中,也能如此卓尔不凡。与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老师一起参会而经历的几件小事,让我至少明白了:为什么有人仅能小有所成,而有些人到达一个高度后,却能突破瓶颈,成为真正令人尊敬的伟人或者大师。

  周其仁先生在我国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是闻名遐迩的学者。我听过他几次讲学,他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见解深刻、独到、实用,他的学术风格冷静而严谨,沉稳里透出豪情,并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预见性,真正是大师级人物。但这些并不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最让我难忘的是在西安由《中国企业家》主办的“2006中国企业成长论坛暨第六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颁奖典礼上,他凝神听他人演讲时全神贯注的神情。

  那次我有幸和周老师一起成为主题演讲的嘉宾。周老师演讲完后,我接着演讲。刚讲不久,我就觉察到前排听众中有一个人,以我过去演讲中从未遇到过的神情长久地注视着我,定睛一看竟是周老师,当时他给我的感觉是关注、思索、研究……最让我称奇的是长久保持这种神情的耐力,长久到不转一次头,不眨一下眼睛。那是一种真正的倾听,他那种前倾着身体的姿态和全神贯注的表情至今令人难忘。这样一位高手,竟然还以一种小学生的神情和姿态来听演讲,当时我还沾沾自喜,以为是自己的演讲太精彩、太独特,以至于使周老师太感兴趣了。然而,后来我注意到周老师对接下来的几位演讲者同样“倾神而听”时,我就嘲笑自己“自作多情”了。午餐和晚餐时间,会议组织者也许为了特意关照我,连续两次把我安排在周老师旁边,当然我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向他请教许多问题。这期间,我再次领略到周老师在与人交谈中,一贯的专注和谦逊的神情。
正文 第31节:由普通到卓越有多远(3)





  周老师专注的神情和谦逊的学习态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解开了长久以来存在我心中的疑问:这个世界上各行各业有许多“高手”,他们成功的道路和原因都容易为常人所知所解,但的确有少数大师级人物,他们的水平可以用卓越来描述,他们的业绩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然而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他们的经历和常人无异,很难用常人的眼光去理解他们为什么如此卓尔不群?周老师的极度专注和谦恭,突然让我悟出一个道理:学问和做人但凡到了一定的水平,再想超越着实困难,根源在于对那些小有成就者来说,过去经过艰苦的学习和努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取得了一些成绩,社会给予了一定的认可和肯定,媒体也增添了不少的赞扬,自己也不免沾沾自喜,这时就自然放松了努力学习进取的劲头,过去的谦恭代之以自满,过去的苦苦求索代之于不求甚解或自以为是。

  例如我,这几年别人都在不停地告诉我,你已经功成名就了,全国各大学、各论坛、各媒体都争相邀请你做演讲做报告、录制节目,俨然一个成功人士,心中那份自赏自傲之气不由而生,有不少认识我的人会为我找托词——取得了如此成绩有点儿骄傲也是人之常情,或为我打圆场,说并没有看到你趾高气扬待人无礼啊。但我自己知道,这些年我恰恰丢掉了过去那种虚怀若谷、谦逊认真、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最显著的莫过于参加各种全国性会议和论坛,虽然在会前认真接受会议要求准备发言稿,会中的演讲和发言也力求效果最佳,但是在不发言时就特别随便了,不但不认真听别人的演讲发言而且还“干扰”了别人听会。想想周老师何等的名望,尚能对所有发言者有如此虚怀若谷之心,而我比起周老师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联想这些我就特别汗颜,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近来总有些腹中空空、黔驴技穷的感觉,盖因不学不问之故吧。

  现代社会无论是商界还是学术界,信息知识爆炸,竞争饱和,要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必须虚怀若谷,以一种极细致、极认真、极严谨的态度治学治商,才能在学术界成为大师,在商界成为“大亨”,才能有资格成为学术领袖、行业统率。自从与周老师邂逅后,我一改浮夸作风,每次参会都认真听讲,员工汇报工作,无论其职位高低我也都侧耳倾听,朋友评论无论赞扬还是批评都能以平常心对待。当这种心态摆正以后,我发现自己确实已上升到一种境界,不但是眼界的开阔,更是心境的平和。

  以上的故事和启发连周老师自己都不知道,他以自己的言行,为我上了一堂严谨、务实、实用的人生课。

  由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进而自我超越,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要认清一些障碍物,要坚守一些原则,要在生理和心理上全面突击,这个过程事实上也贯穿我们的整个人生。我在努力中,希望我们都在努力中。
正文 第32节:不经折腾不成栋梁(1)





  8?不经折腾不成栋梁

  不只是一家企业信奉这句话: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尤其是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企业更是要通过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折腾来引领潮流。企业的折腾首先体现在对人才的折腾上,不仅是企业高层的自我折腾,对于主管的折腾,更是全员折腾,只有每个人都动起来,企业才有活力和动力,才能在折腾中永生。

  皇明诞生在山东鲁西北的德州市,人才相对比较匮乏,竞争意识不强;而且太阳能行业是新兴行业,也不可能有现成的人才可挖,怎样培养人才?只有开动脑筋,自己培养人才。皇明集团能成为太阳能行业的黄埔军校,在世界太阳能热利用方面始终走在最前面,是折腾与自我折腾的结果。

  即时培训加重点宣贯

  我很赞成有些人总结国内第一批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是老板的文化,这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产物。以我为例,在下海之前,我自己研究太阳能有8年,要在国内太阳能产业一片荒漠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企业,“洗脑”工作是第一步。我把我对技术的研究、对行业的前景、对企业的未来走向,要持续不断地讲给我的员工听,让对太阳能知识一无所知的他们相信我看到的未来,然后凝聚成一股从事太阳能的新生力量,是一项非常宏大的说服宣贯工程。

  因为一开始大家基础就比较差,作为创业老板就应该强烈地去宣传文化,灌输各种技能和思想,所以培训特别多。培训的方式多是开会,这种会没有定势,创业企业本身百事待兴,到处都是起点。小的问题采用即时解决的小会,有时几分钟有时半小时,开完会后马上就地解决。大的问题我先记录下来,有思路后召集大家开大会,把我总结的问题一一指给大家,教大家如何解决技术问题、营销问题、管理问题,这种会议一般时间较长,是以小时计算的。早期无论是业务人员、生产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是一个个的小黄鸣,说出来的话都是“统一口径”,这种密集的培训式开会,对于拉动骨干迅速成长从而带动企业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超常承担重压——被拔着高成长

  人的潜力有多大?有时人们自己都不知道。如果用冰山来比喻人的潜能,展现出来的各种能力,仅是漂浮在水面上的10%,90%的潜能沉在冰面下未被开发。对于骨干的培养,我用“拔着高让他们成长”的方法挖掘他们深藏在冰下面的潜能。
正文 第33节:不经折腾不成栋梁(2)





  我们公司骨干都有啃骨头打硬仗的本事,“相信你有无限的潜能”已成为我们公司的文化,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独立承担一个项目,在我们公司是很正常的事情。培养员工做事,不是他们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就安排他们什么,完成其能力之内的工作激发不出他们的潜能,赶鸭子上架是我们培养员工常用的方法。超出他们的能力,设置一定的难度,对他们的心智和技能有很强的挑战性,也许在攻关时他们很辛苦、很迷茫、很吃力,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甚至哭鼻子抹眼泪他们都有过,但在完成任务之后他们的能力、自信等各方面,一次次都有质的提高。这样的折腾方式,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立标准;二是有指点。没有高标准严要求,员工上进就没有方向;同时在高标准下要有指点,使他们不断看到成功的希望。

  晾晒式淘金

  随着企业的发展,有一批骨干脱颖而出,这些骨干因此而受到公司的重用,但有些骨干身上的缺点也开始体现,诸如恃宠而骄,再提升吃力,被已有的经验所禁锢难以再有新突破。

  对于这样的骨干,我采取了晾晒式,给以虚职,找其他人顶替他的位置,一方面用“冷板凳”的方式考验其心智,是否能接受这种能上能下的折腾;另一方面观察其学习能力,是不是像万金油,放到公司的任何岗位都能起到骨干的作用?同时,也采用这种形式让其掌握多种技能,适应多种岗位。

  在这种晾晒式的折腾中,有坐不住冷板凳的骨干如果忍受不住,辞职走人,我只能送上祝福,对剩下来经得住考验的骨干委以重任。

  企业慢慢规范后,各项管理向现代化企业管理靠拢,全局思维的高占位是骨干们的基本要求了,我折腾他们的一个新方法,是突然袭击式。

  我有时“考”下属,是在他们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问他们现在手里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要求他们马上把所想的按重点次重点分别列出来,我听他们分析。有的骨干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到最后,没有主次之分,待我问到时辩称自己是在情急之下排列的。我说在最慌乱时候的排序,才最能体现你的工作思路和你的价值观。要是在三五天之前就知道老板要找谈话,你就会侧面调查老板重视什么不重视什么,就会有针对性地应付老板,那不是你自己真实的意思和见解,凡是违背自己真实意思的东西都是假的。情急情况下的谈话相比较于有准备的沟通,更能看到他们没想到的重要的事情,也能使他们检查自己没意识到的误区,这种谈话是很有效的。另外情急之下谈想法,他很被动老板很主动,旁观者清,老板可以帮助他们判断价值观,更好地指出他们工作方向的偏颇,帮下属避免走弯路,保证工作上的高效。
正文 第34节:不经折腾不成栋梁(3)





  小题大做

  管理上我有时运用小题大做的管理方法。一位负责人给我造成几百万元的损失我可能都不会发火,因为超常承担重任,犯错误的几率多,我们给他们足够的宽容,允许他们犯错误,企业给他们承担成长的学费。反过来他们成长到一定的程度,飘飘然,小事如果不重视,坚决要整治,这种折腾特别多。一件事情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重要,老板拍案而起,原因很简单,给他们发火是要他们防微杜渐,从细节抓起,深挖他们背后思想上的根。在原则问题上杜绝“小我”的萌芽,去除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枝枝蔓蔓,“细节决定成败”的培养在骨干的成长中是要狠下工夫的一门功课。

  折腾的方法有很多种,因人施教的折腾更多,这些如同一个个的点,贯穿在企业发展中的每一个管理阶段。但是,无论方法有多少种,都得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使折腾的人成为骨干,成为可利用的人才,成为让他们改变现状的人,脱离开这个主旨,相信没人愿意让你折腾,也没人服从你的折腾。

  附:复博友文(二)

  1?博友:你的人才观点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去看待人才的,就是说,能重用的就可能是人才了。假如一个企业出现问题,某人提了建议有可能解决问题,但是没有被采纳,而企业却不能坚持下去,那么这个人对这个企业是不是人才?

  黄鸣:如果从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角度看,他不是人才。从哪个角度看他才是人才呢?用人单位付工资出福利给我们,我们应该对人家有用吧?不从对方的角度看自己是不是“人才”,从“人才”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自己就是人才,这恰恰是社会的误区、个人的悲哀。不管站在哪个角度,你都会承认这是社会现实,你我都无力立刻变沧海为桑田。

  有人说得好,当我改变不了环境时,我就改变我自己。许多人都说这是成功者格言。实在改变不了的时候,不妨念念中国古人的“良禽择木而栖”,主动换换环境试试。对企业对社会可以呼吁改善环境,但对你自己来说,悲叹无伯乐是无用的。

  2?博友:冒昧问一句,大学生到底毕业多久才能要求高薪?万米长跑几年是个头?难道我要低薪服务10年不成?低薪没底线,那和民工有何差异?800元、1 000元,我也得接受吗?不比民工,我们也是人,我们要吃饭吧?请问一下在北京一天我拿多少钱才能让自己的肚子饿不着?多少钱一个月,我能有个睡的地方?睡车间吗,办公室吗?当然很多人可以不介意。

  黄鸣:你问了这一连串的问题,惟独没有问“怎样提高我自身的价值”?怎样能作出更多的贡献,然后收益更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企业才心甘情愿给“高薪”?明眼人一看便知:你的这些问题、这样的思想方法,恰恰是你现在这个状况的根本原因。如果你常这样想问题,也必将是永远穷困潦倒,不相信10年后再回头看。
正文 第35节:不经折腾不成栋梁(4)





  当前大学生一直是从家门走向校门、校门再走向校门,远离社会,对社会的规则一无所知。别说不了解社会,甚至都不了解自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既不知彼也不知己,怎能打胜仗呢?所以希望静下心来花点儿时间和精力真心了解社会需要你做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再有缺陷,也不是你能左右的。企业再不济,发工资的是它们,缴税的是它们,国家依靠的是它们,你无论对家、对社会、对企业、对他人都没有做过贡献,轮不到你说三道四。待你真长本事了,别人离开了你不行了,你再发话也不迟。我们公司有不少人(哪个公司都有)刚来就在基层工作,老实学艺、老实干活,过了多少年,别说上级,连老板都敬他三分。为什么?他长本事了,有功劳了,哪个部门离了他就要塌一大块儿,什么事不需要他发话上级自然替他想着,要不然有一堆公司等着挖他呢。正所谓言者不能,能者不言。

  3?博友:什么是好员工?老板眼里这样的是好员工:(1)永远不提加薪,加班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用自己的手机联系业务(不要求报销话费),出去办事坐公交,刷自己的卡,奉献二字永在心中。(2)在工作中,要以公司利益为先,无论采取什么手段,让公司挣到钱就行,什么时候都将市场经济挂在嘴边。

  黄鸣:如果符合你说的第一条,这样的员工早就成为公司的核心层,不仅年薪十万元、几十万元,而且上市前股份制改造还可能成为公司股东和合伙人,公司上市后不小心还会成为千万富翁。

  如果符合你最后一条所描述的,不被公司开除也早就被其他员工的唾沫淹死了。

  4?博友: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只简单地强调员工的简单,会不会导致被管理者的奴化呢?

  黄鸣:我说的简单,绝不仅仅说的是被管理者的简单,而是包括老板在内的团队所有的人。在已经确定的简单的战略方向、简单的共同价值取向下,遵循简单的经营管理准则,简单地执行。在这个简单的大框架下,每个人(包括你所说的被管理者)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通过创新来达成团队设订的目标。

  注意不能把保障团队胜利所必需的上下一致理解为奴性,假如非得这样说的话,团队的领头人应是最大的奴隶。

  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看老子这样的大家也简单到三为止了,这就是简单的道和复杂的术之间的关系。

  5?博友:老板当然喜欢笨鸟。因为当老板的人都不是笨鸟。聪明的鸟当然喜欢带一群笨鸟,所以再聪明的鸟在老板面前最好是装得笨一点儿比较好。只要最后能达到目的的鸟就是好鸟。
正文 第36节:不经折腾不成栋梁(5)





  黄鸣:好老板都是笨鸟,只不过飞得早、飞得勤、飞得执著、飞得高。你最后一句说得倒是有点儿道理,“逮着老鼠的猫就是好猫”。

  6?博友:黄总的观点很有深度,但是有些观点本人不敢苟同!我个人认为造成大学生无法就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最应该指责的是大学生自己;其次,第二个应该批评的是正如黄总所说的学校;再次,企业本身也难逃其责;最后受批评的还应该有有关政府部门!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黄鸣:是有这些情况,但这有深刻和广泛的社会根源,仅仅责备这些人无益也无用,的确应该从系统和机制来解决。同时也希望这些孩子们不要惯纵自己,不是有许多同代人在相同的环境下不放弃努力吗?环境不好是不利条件,但在某种程度上倒是个机会,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7?博友:我也算是个大学生吧,现在就在一家新的工厂里做,在最底层做,人家老板把我叫做工人,但没办法,没什么技能,也得做,因为我相信这工人不会这样一辈子做下去。

  黄鸣:老板和其他人把你当什么人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把自己当什么人,你认为自己将来不同凡响能干大事,那你干工人也是工人状元。没听说时传祥掏大粪都掏出全国劳模吗?要放在现在,依他当年全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知名度,不知火到什么程度了,几个百万富翁都不换呢!李瑞环做木匠都能作出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听说他还发表了不少哲学著作呢。

  8?博友:在一个没有人和前途的工厂工作,和一些没有本事的领导混,这一辈子就要完了!我从小就决定要干一番大事,总不能这样过一生吧。我一直在学习,希望有一天能展翅高飞。但我希望高人指点一下,我应怎么做?怎样才能成功?

  黄鸣:“和一些没有本事的领导混”恰恰是你最大的机会,“干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目前的“遭遇”恰恰是对你的考验,请多背诵几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高人指点”和“贵人相助”一样是一种灾难性的依赖心理,你想干大事,还没出道就先输一招了,这样很危险。记住小伙子,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英特耐雄奈尔”的实现是一定要靠自己的。

  9?博友:如果是你,你会一眼相中一个连大学文凭都没有的人吗?你说你们要的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可多少企业会有多少耐心去培养自己的人才呢!其实作为企业来说,身边不乏人才,只是你是不是具有慧眼!

  黄鸣:作为团队,确实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应该重视培养。皇明现在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但培养的方式中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有的人就损失了、浪费了,很可惜。

  但反过来,作为个人应该更现实一点儿。现代社会就这样,马上有大的改观进步也不现实,你也不可能这么巧的就找到这样的环境。更多的还是需要自己努力去适应这个社会,努力地在恶劣条件下、没有条件下自己健康成长。而且要相信,不好的环境或条件,反而是对你的一种历练,是你人生的一种财富,关键是你不要颓废,不放弃总是会胜利。

  10?博友:是的,我们更多的应该不是抱怨而是努力去做好自己的事情,我想那应该是在非常理想的情况下吧。请问哪个公司为自己员工想过?不过是为了更多地、更好地剥削。你们可真是能诓就诓能拐就拐啊!你不要只是站在你的角度看问题,你也应该时不时站在毕业大学生角度考虑考虑问题!毕竟您现在是老总了,说话总是那么轻松!

  黄鸣:你说不要抱怨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但你对社会对公司(泛泛的)还是有不少抱怨,请问你真正了解公司发展的基本原理吗?

  在这个世界上公司如果不替自己的员工着想,只想着坑蒙拐骗,能长久兴盛吗?如果一个团体要想长久,必须要兼顾各方利益(完全公平不可能)。他人告诉你社会真实的一面,不希望你们陷入与社会对立的情绪当中,本身就是设身处地从根本上替你们着想。

  “社会”不是单独为我存在的,“公司”也不是单为我开的,不应是他们顺应我而应是我顺应他们,所有的过来人都会告诉你们这个浅显的道理。即便是比尔•盖茨、李嘉诚等这些社会顶尖人物,没出道前和出道后都得顺应社会时势,都不能随心所欲。你去看看他们的成长史,他们恰恰是最用心顺应社会的人,遇难无不满,遇灾无怨恨,而不是像你这样刚刚走向社会,稍稍遇到一点儿不顺心(如毕业后找工作难)就怨天尤人,看谁都不顺眼。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

114.53 万条内容 · 18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搞土木找对象容易吗

活了大半辈子,搞了半辈子工程,怎么找个女的怎么就那么难呢是不是搞工程的都那么难找对象啊?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