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08-15 11:20:15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环球时报-东方网 作者:沈刘红
眼下,如果你乘坐上海地铁一号线延伸段在彭浦新村站下车,抬头就可以看见“无障碍设施”的国际通用标志牌,旁边的无障碍电梯是一个方形玻璃房,透明精致,很醒目。乘上电梯到达一座天桥后,再从天桥两侧转乘电梯回地面,十分方便。“目前,上海的残疾人和老年人共有290万,占全市人口总数21.8%。如果再加上一些行动不便的病人、儿童和妇女,在上海享用无障碍设施的人数事实上远远超过500万。对他们而言,一个无障碍的生活环境非常重要。”上海市无障碍督导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丁荣发告诉记者。
新建筑普及“无障碍设施”
“2001年,上海正式开始启动‘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至今共投入5亿元经费。在市内主要旅游景点和商业街道,建造了各种无障碍设施,无障碍电梯只是其中一类。”丁荣发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截至2004年年底,上海中心城区盲道的总长度达402公里,新增坡道4000多个,新建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施普及率为100%。另外,还建有200多个无障碍公共厕所,其中黄浦区的无障碍公厕已占该区全部公厕的一半以上。“具体来说,30辆低踏板无障碍公交车已在926路公交线上运行,静安区住宅局办公楼入口处建了一座升降平台,南京路等重要路口也安装了过街音响提示器……”
除了看得见的,上海还增添了很多“无形”的无障碍设施,如加手语的电视节目、出版盲人有声读物、甚至还推出了聋哑人信息电话。记者在上海市无障碍督导联席会议办公室就看到了这种电话,只要将通话内容打在自己电话座机的显示板上,对方的电话座机灯马上会闪亮,紧接着显示出通话内容,整个过程简便、易操作。
“无障碍”应从细节中体现
尽管无障碍设施在上海越来越普及,但大多数市民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仅仅将其与盲道画上等号。
为此,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上海市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总起草人陈华宁解释说,只铺设盲道、道路坡化、设置扶手是不够的,关键得让这些设施形成一个系统,让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不仅出得了门,还能行得通畅。举个例子,坐在轮椅上的人若去加拿大,登机、下机、乘公交、到达旅店,整个过程可以不需要任何帮扶。再比如在 ,那里的政府机构、服务行业,像法院、银行等,门口都不会有台阶;且每幢高楼都配备无障碍电梯,电梯内侧壁上一定安有镜子,以方便轮椅“倒车”。“细小之处体现出尊重与关怀。”陈华宁说。
“无障碍设施”进入社区
由于无障碍设施建设时间不长,很多市民对它的了解不深,所以在推广过程中曾经遭遇过一些人为的阻力。陈华宁回忆,为方便轮椅驶过,他们在一些残疾人家门口与地面的台阶之间增设坡道,由于改建的坡道延长了出门的距离,邻居们认为妨碍了自己的进出通行,坚决反对。
另外,还有很多残疾人主动提出放弃在生活区改建无障碍设施。“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担心影响邻居的生活,造成邻里矛盾。所以,我们只好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独门独户的残疾人家庭进行改建。”陈华宁表示,“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在小区内增建坡道的效果很好。小区居民慢慢发现,除了残疾人,其实老人行走、推婴儿车或自行车都可用到它,所以现在我们推广起无障碍设施就容易得多。”
别把盲道当成路边停车场
盲道真能引导盲人到达目的地吗?无障碍电梯的空间足够轮椅转身吗?无障碍设施能让残疾人跟健全人一样畅通无阻吗?
面对这些问题,丁荣发无奈地表示,目前的确还存在很多问题。他们就经常听到有人反映,一些供轮椅人士使用的厕所,门却经常上着锁;一些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标识不明显或不规范;图书馆应该是无障碍设施最完备的公共场所之一,但还是有一些细节不够完善的地方,如电梯停靠时间短导致轮椅进出不方便、电脑查询台太高等。
“不过,市民投诉最集中的还是盲道的问题。”陈华宁告诉记者,外滩附近的九江路路口的公交车站有一条长约3米的盲道,但距盲道一端不足20厘米处就是一个消防栓;浦三路上一处不足百米的盲道上,有一段为方便周围小区车辆进出而辟成坡道,盲道因此中断了五六米。此外,还会经常看到盲道被密密麻麻的各式车辆占据,自行车、摩托车、轿车等交错停靠在一起,盲人根本无法通行。“在这样的路上行走,不单残疾人困难,连老人和小孩儿也举步维艰。”他感叹道。
此前,上海于2003年6月1日出台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该《办法》规定,对那些已建成但不符合标准的无障碍设施,应当立即予以改造,如果逾期不改,将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损坏、擅自占用无障碍设施的单位和个人,也将被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
另一方面,上海还成立了一支无障碍设施建设督导队,由残疾人代表和少数技术人员组成,他们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市内各种无障碍设施进行抽查,一旦发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