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08-14 20:06:14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2004年的8月是一个相当平庸的夏天的尾声,报纸媒体都在为缺少吸引眼球的头条新闻发愁。然而,这个夏天也许将因为互联网上迅速蔓延的大讨论而载入史册。这次大讨论就是由“郎咸平事件”引发的国企改革大讨论。8月9日,郎咸平炮轰格林科尔董事长顾雏军,指责后者在“国退民进”过程中洗劫巨额财富,进而指出在中国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有必要停止目前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以防止一些企业家打着所有人缺位的口号,合法侵吞国有资产。顾雏军则以一纸诉讼要将郎咸平告上法庭。一石激起千层浪,无数的网民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热烈支持郎咸平,揭露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的黑幕。而“主流经济学家”如张维迎、周其仁等和民营企业家、国企高层管理者一起保持难堪的低调,陆续进行辩解和反击。从郎咸平事件开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学者和专家卷入了国企改革的大讨论,以左大培、杨帆等为代表的“非主流经济学家”明显占据了上风,引起国资委的高度重视,紧急叫停MBO(管理层收购)。
郎咸平事件及其后的国企改革大讨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向世人发出了强烈的信号:现在是到了全面反思国企改革乃至改革、开放、发展观的时候了!长期被西方经济学、“新自由主义”主导话语权和价值观的经济改革和媒体舆论,第一次被非主流的“新左派”学者及互联网的声音压倒。国企改革中触目惊心的事实任何人都无法掩饰,也无法回避一个沉重的话题:国企改革走向何方?
我们曾被告知,国企改革免不了阵痛,改革总要牺牲一部分人利益,成就一部分人利益。阵痛?多么美妙的词汇啊!它让我们想起了孕妇分娩,虽然有阵阵痛楚,然而却充满希望,预示着新生。于是我们忍受了,忍受了二十多年的阵痛,然而我们看到什么?工人大量下岗,国企纷纷倒闭、贱卖,官僚腐败,少数人一夜暴富,无数国有资产流入深不可测的黑洞。拉封丹寓言里有一则《大山临盆》,说大山临盆,天为之崩,地为之裂,日月星辰,为之无光;房屋倒塌,烟尘滚滚;天下生灵,死伤无数……结果生出来的却是一只耗子。国企改革改成这样,岂不是极大的讽刺?
当然,有人会打官腔说,国企改革总体是好的,有问题的只是支流,末节。还有人会争辩说国企蒸蒸日上,举出海尔,联想,中石油的例子,仿佛出问题的只是少数无足轻重的小企业。主流经济学家在改革之初嘲笑这种庸俗的言论,可到现在不得求救于这种护身符了,特别是厉以宁、张维迎等“北大经济学派”当年极力鼓吹“私有化”进程,如今面对严重的后果,他们不敢承认了,玩起文字游戏,美其名曰“新公有化”,落了个“做贼心虚”的笑柄。
倒是张五常从一而终,几十年鼓吹赤裸裸的私有化,面不改色心不跳。他大力宣扬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大陆有着为数众多的信徒,深得民营企业家和一些国企高层管理者的赏识,其过激的言论正是说出了很多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其实,不管有没有“新自由主义”学者在后面摇旗呐喊,国企私有化还是明目张胆地进行了,令人震惊的是,在这场“国退民进的盛宴”中,大量的掠夺和侵吞都是合法的,其贪婪和野蛮,连台湾出生、求学于美国,生活于香港的学者(按照传统观念,是最正宗的资产阶级学者,然而有些自由主义者居然说他是极左派!)都看不过去了,强烈呼吁重新国有化。
曾几何时,我们极端反感国有化和公有制,热烈地向往“自由、繁荣、更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和私有制。嘴里不说,可干的却是这样的事。可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在造就高速GDP的同时,也催生了私有化进程,私营经济(现在叫“民营经济”很不准确,既然没了“国营经济”,何来“民营”一说?)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且越来越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尊贵。私有化进程伴随着财富和权力的重新分配,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日益严重,下岗工人、农民工、广大农民成了弱势群体,逐渐丧失了政治的分量和话语权,而一部分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则成了强势群体,明里暗里掠夺了大量财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还要摆出“一贯正确”和道貌岸然的姿态,以“人民公仆”和“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代表”自居,施舍些小恩惠,就要求人民群众“勇于牺牲”,“顾全大局”,“稳定压倒一切”。
克雷洛夫讲过这么一则寓言:农夫买了一头奶牛和一只挤奶桶,在回家的路上,一个强盗把东西都抢走。农夫哭诉着说:“大爷,您行行好吧!这些东西是我辛辛苦苦劳动换来的,没了这些我可怎么活啊!”强盗生了怜悯之情,说:“说真的,我也不会去挤牛奶,那么就给你留下这只挤奶桶吧。”
真是一个充满博爱精神的强盗啊!同志们,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有谁见过这么和蔼可亲充满仁慈的强盗啊!即便是抢了你的东西,也为你设身处地地着想,还允许你讨价还价。除了在中国和俄罗斯,恐怕找不着这么有教养的强盗了。俄罗斯的强盗更本色一些,90年代初私有化以来便不再掩饰自己的身份,肆无忌惮地抢走能牵得动的奶牛,牵不动则宰了卖人,留下遍地挤奶桶。55%的俄罗斯人
全部回复(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我们无力回天,自有历史公论
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