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08-10 09:34:10
来自: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酒,在中国,有很长时间的历史。
魏晋时期,就是酒的年代。魏晋人愿意把酒与人生联系起来:曹操最有名的一首诗就跟酒和人生有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个战乱的年代,人或者为生存颠沛流离,或者为功业闯荡天下,生活的忙碌,使人们越发感觉到生命的短暂和不可确定;这种感觉在平时是无法宣泄出来的,只有在酒酣之后,才会在高歌中流露。所以说,酒,实际是开启人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这在千古都是一样的。LITTLE BAR中的独饮者,与千年以前的曹操,实际是有着同样的心情,只不过现代人更沉闷一些,不能象曹操一样挥洒着对人生的感慨罢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有限的人生,无限的忙碌,也难怪人要躲到酒中去解脱那不可解脱的"忧"了。
"竹林七贤"个个都是酒鬼,最疯狂的大约要数刘伶。他出去,常携一壶酒,乘一鹿车,鹿车上放着锹,如果他醉死,人们便可以就地把他埋了。--七贤的时代,人生的志向无法得以实现,外在的压力把每个人都封锁起来。平庸的人无奈地认可了人生,平淡的生活下去直至萎靡死亡;超俗的人把郁闷宣泄成为任诞,成了"狂",然而他们也不知道这"狂"的尽头会是什么。刘伶的境界折射出压力下人生的不可把握:"结果"是无法预料的,人们能做的只是尽享眼前的欢乐!--这,大约也正是"原野人"的心情吧!--宣泄,其实并没有什么原因,只是生命的压力太重;宣泄,其实也不为什么结果,因为狂放的背后,常常是更大的无奈。
任何的痛苦都会有一个根源:平凡的人想拥有不凡的未来,不凡的人又怀念平凡的过去,这种"围城"式的期待,也许便是人生一切苦恼的症结所在。"半梦"反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心境:梦,永远是一半的;理想与现实,永远不可能真正地统一。这种苦恼,缠绕着古往今来的每一个人,无法避免,无可解脱,唯一的办法是把理想与现实全部抛在脑后,象陶渊明一样,去寻找一个"世外桃源"。
BLA BLA BAR建立的初衷,大概便是要探索着这样一个"桃源"。据说在起名时,主人曾颇费心机,因为是开在校园中的酒吧,所以名字不可太前卫,又不能太通俗;后来主人干脆放弃了起名的努力,而借用音乐中两个完全没有意义的声音--BLA BLA--作为酒吧的名字。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偷懒的做法反而确立酒吧的特色:来这里的人大多还没有经历人生的坎坷,他们对人生的理解还保留着悠闲、随意的一面,而BLA BLA这两个没有意义的声音恰好反映出这种随意的心境与生活态度,只是这种"随意"并不长久--美丽的"桃源"只是一个短暂的梦,迷失了便永远不能再问津……
"曲水流觞",当年王羲之与他的朋友在兰亭以酒相会时,曾把酒杯放在流水中,让它随水漂流,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起酒杯,饮尽其中美酒--取酒而饮,如同择取人生;人生虽如流水般不定,而人却自可以享用其中甘美!这种随遇而安的自信与潇洒,便是魏晋风度的精髓所在!
而现代的人,却多为生活所奴役;生活是驱使着人前进的鞭子,人只能在鞭下呻吟、梦想、宣泄或者麻木。很少有人可以象魏晋名士一样,真正择取自己的人生并去享受它--人们有的只是魏晋人的痛苦,却无法获得他们的解脱!
没有人想过为什么会这样……
所谓"酒吧"文化,无非高压生活下人们心理的抒写;所谓魏晋风度,也不过是人们对人生重负的摆脱。但这种"文化"与"风度",却是人类生活永恒的命题:过去,人们曾执著地探索过;未来,人们也将不息地探索下去……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