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08-05 13:25:05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时间:2005年08月02日10:49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许瑛报道
“一个国家媒体在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在1993年的开办改变了中国大陆观众早间不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2005年7月11日至7月29日,这个栏目让台湾观众盯住了一位大陆主播。
专题节目《岩松看台湾》成为了海峡两岸热议的新闻。这不仅是继今年4月台湾“陆委会”暂缓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去台驻点采访后,中央级媒体首次赴台湾报道,还是《东方时空》第二次突破性地与台湾岛内收视率最高的东森电视台合作。
今年5月,连战、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两台共同策划的“连宋大陆行”的报道已经分别在两岸创下了收视率新高。
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媒体品牌,得力于中国政府的支持。7月19日至21日召开的中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表示:“无论是报刊、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站,都要办出风格、办出特色,打造有国际影响的名牌栏目,培养世界知名的记者、编辑、主持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孟建对《瞭望东方周刊》点评说,这是更“高屋建瓴”、“品鉴入微”地纵观世界风云复杂的形势和对待中国外宣工作。
“国际舆论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在其撰写的一篇题为《仍是竞赛中的强者》的文章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实力由“软实力”和“硬实力”两部分组成。其中“软实力”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
2005年,为了改变美国因伊战而造成的艰难处境、重塑形象,布什政府从第二个任期开始注重外交和软实力,布什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提到要推行“民主和自由”。
“美国运用小约瑟夫·奈的观点重构国家战略重点。这让全世界都为之诧异。”孟建说,“我认为这是当前国际舆论环境中一个最大的变化,这样的重大变化也让我们的外宣需要有相应的变化。”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威胁论也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最近,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的商业行为,就被很多西方媒体渲染为“中国威胁”。
“国际舆论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孟建说,“软实力已经成为全球和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认同。各国都在打造自己的软实力,这已成为了一个新的领域的竞争。”
“与此同时,一些让我们迷惑的东西也被制造出来。”孟建说。
他认为,“北京共识”就容易引起误解。去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提出了与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的“华盛顿共识”遥相呼应的 “北京共识”,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适用于其他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
“海外学者提醒中国,一讲‘中国共识’,中国就容易伤害很多周边国家的感情。由于社会体制、宗教信仰等很多复杂的因素,他们很难认同。”孟建认为,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中国的“外宣”需要更高的境界和技巧,创建自己的名牌栏目就更具可操作性。
“具体的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肯定要通过媒介传递。在这样一个大众传播媒介化的社会当中,表达就需要名牌栏目。”他说。
全方位打造国家软实力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生院访问学者张平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中国媒体本身就是中国形象的一部分。”
通过一个国家的媒体能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国家。同时,媒体实力作为国家的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如果落后也会被动挨打。在SARS危机中,中国政府受到西方媒体的软打击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著名国情问题研究专家胡鞍钢曾说:“一个国家媒体在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政治霸权、最大的军事霸权,而且也是世界最大的媒介霸权、最大的文化霸权。西方的媒体软实力远超过他们的经济硬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对外宣传工作会议并没有完全就对外宣传谈对外宣传,而是更注重全方位地打造中国的软实力。会议不仅为中国媒体给出了一个目标,还强调要进一步组织“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正如香港《明报》指出,这次会议的任务是部署如何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寻求国际表达的更大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打造中国传媒软实力,首先需要解决中国传媒业的问题。
张平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了一个例子。他说,在伯克利曾有一个华裔女孩,毕业后因为不甘愿在美国从最底层的记者做起,选择了到中央电视台第九套做节目主持人,希望能够为今后在美国找工作积累些传媒经验。但是,做了一段时间,等她试图回美国找工作时才发现,央视在美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