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07-22 13:43:22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评本山大叔的卖拐三部曲:中华是个“忽悠”国
尽管早有人议论本山大叔江郎才尽了,但在春节联欢晚会的盛世欢歌中,依然缺不了大叔那张猪腰子脸。既然人们群众这样喜欢大叔,代表先进文化的央视,不管怎样都要让赵本山同志除夕夜准时轰炸全国人民的眼球。
今年春晚本山大叔带着两个刚出徒的弟子,又将范伟忽悠了一把。从卖拐,到卖车,到把轮椅卖出去,尽管范伟吃了n次堑,总结出一大套防骗防蒙的心得,还是着了本山大叔的道儿。观众在嘻嘻哈哈中欣赏着本山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骗术,笔者感到一阵阵悲凉。——堂堂中华,实在是个“忽悠”大国。
我并非有贬低本山表演艺术之意,本山能够将卖拐系列小品在人们以为山穷水尽时,一次次演绎到2005年,尚能给人一点柳暗花明的感觉。尽管比起2002年第一部《卖拐》,有点牵强,但也很不容易了。赵本山的卖拐系列之所以广受欢迎,证明他是今日中国超出其他人一大截的喜剧演员,在别人绞尽脑汁将讽刺小品和主旋律、喜庆气氛搞三结合时,他依然能抓住中国老百姓的心态,知道老百姓喜欢看什么。
本山大叔的卖拐三部曲就是忽悠三部曲骗人三部曲,揭示了这个社会防不胜防的骗术、骗局。“忽悠”作为方言词,影响已然超出了东北那旮旯,全国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论老幼,大约都能体会到忽悠的意思。据说民国时期在全国最有影响的一句东北话,是张作霖大帅入关后带来的:“妈拉个巴子”,那是凭借奉军的枪炮;今日最有影响的一句东北话,恐怕算赵氏师徒告诉全国观众的“忽悠”。
中国人喜欢欣赏骗人的把戏,老百姓自己在一次次被骗后,会咬牙切齿地骂那个骗子,可也许是因为“骗”处处可见,“骗”伴随人的一生,对那些骗术高明的人,中国人隐隐有些艳羡和钦佩。说某个人骗术高明,不一定是贬低这个人。
此原因大约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历史,是“瞒”与“骗”的历史。翻译成东北话:俺们这大中华,千年来就是比谁更能忽悠。
中国历代统治者,表面上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国,讲“仁义礼智信”,而实际上使用法家、纵横家那一套管教老百姓,谁能将老百姓骗得最稳当,谁就是个成功的政治家。“民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在骗与被偏的较量中,谁能最先识破别人的骗术,而不使别人识破自己的骗术,他就会赢。宁可使我骗天下人,不能使天下人骗我。《论语》、《孟子》从来只是用来准备科举考试做文章的,真正行事处世的靠的还是《战国策》、《孙子兵法》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兵不厌诈”不仅仅用在战场,更用在官场、商场、情场甚至日常生活之中。“三十六计”号称最能体现中国人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就是如何叫人上当受骗的伎俩,和街头做局骗人钱财的行为没有两样。战国时的张仪巧舌如簧,骗得楚怀王一愣一愣的。项羽、刘邦争天下,刘邦背后一套,当面一套,鸿门宴上拼命地给霸王灌米汤,霸王傻乎乎地将汉营中为自己提供情报的曹无伤给说出来。大伙儿佩服的是张仪、刘邦这样的人。至于怀王、项羽,同情者少,更多的是嘲笑他们的天真。
“遇人只说三分话,不可抛却一片心”,“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这些民间俗语折射的是,我们社会的大众教育就是不信任教育——不能随便信任别人。因此,中国的陌生人之间,如果像老外那样见面就笑逐颜开地打招呼,估计别人会琢磨他不是神经有问题就别有所图。
金庸小说最引人入胜的不是大侠们的绝世武功,而是那些高明的骗术,像岳不群这样的人,能骗自己的妻子、女儿、徒弟、同门兄弟,便是超一流骗者。张无忌的母亲殷素素自杀前,咬了一口自己的儿子。就是要让他记住,父母以后不能保护他时,最应该提防的是那些骗他真情的女人。
现在中国做父母的,何尝没有殷素素那样的担忧?可怜天下父母心呀,这世上的陷阱实在太多。陌生人敲门,可能他是个抢劫犯;火车上给你喝饮料,里面可能有蒙汗药;去买东西,商家花言巧语推销的多半会是假冒伪劣产品;街上向你乞讨的气概不要理,他们很多比你父母还有钱;和你山盟海誓的男朋友,没准是个骗了无数少女的大色狼。。。。。。。。
老师在课堂上教育孩子要诚实,可大多数父母是不愿意让孩子真的诚实,会灌输老实人吃亏的道理。如果你同情别人受了骗,长辈知道后大不会说:不长心眼儿,活该!如果两个孩子玩心眼,一个成功地欺骗另一个,骗人的孩子未必会被父母责骂,也许还会夸他有出息;工作后谁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把上上下下哄骗得团团转,他便是父母妻子朋友眼中的能人。
中国这种到处被“忽悠”的环境,决定着老百姓自学成才,不断提高忽悠水平,防范被忽悠风险。因此一些表现骗人和防骗的文艺作品、新闻节目格外吃香,各大电视台开办的骗术曝光之类的节目收视率甚高,便是这个原因。本山大叔的“忽悠”系列来源于鲜活的现实,当然具有无比的艺术感染力。
曾经有一位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这点,本山大叔做得不错呢!
像小品里高秀敏那样的人,在现实中,少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