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的历史发展

发布于:2005-07-21 09:53:21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教育的历史发展


--------------------------------------------------------------------------------

(起源论略去了!)
教育的历史发展不仅是教育史学科的基本内容,教育学也必须思考这个理论。其目的主要是从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中,洞察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洞察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变化,为阐明教育的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目前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体有一下几种:
1.教育与社会对应发展论 :即认为教育主要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教育必会得到与之相对应的发展;二者虽然也有不平衡的时候,但终归会一致起来的。教育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只能是相对的独立性。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学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世界上任何独立的事物,其独立都是相对的,为什么要重点突出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呢?
2.传统与现代教育否定之否定地发展论:即认为教育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发展的,譬如最初的教育是与整个的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后来产生了学校,这是对社会化的教育的否定;最初的学校不单单是个教育机构,还担负着其他的社会职能,因此它施行的教育是非正规教育;19世纪晚期各国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建立了实施正规教育的学校,它是对以往旧学校的否定;到了20世纪,批判教育学派却极力否定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提倡“非学校”运动了。国外的教育史学界持这种观点者较多。
3.经济类型决定教育论:把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三个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传递方向是有差异的,表现为:在典型的农业社会中,文化由长辈向晚辈传递,形成一种后喻文化;在典型的工业社会中,更多的是同辈人相互传递,形成一种同喻文化;在后工业社会中,则越来越体现为长辈向晚辈学习,形成一种前喻文化。三种不同的文化传递模式影响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与之相应的三种教育取向:“复制”取向的教育、“适应”取向的教育与“创新”取向的教育 。
这些观点各有侧重,也都有一定的道理。教育和其他事物一样,其发展是遵循否定之否定的一般规律的,但是其动力何在呢?强调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很有道理的,校外的事务比校内的事务更能说明教育的性质,但是教育有没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呢?答案肯定是有的。那它又是什么呢?怎样按照它自身的逻辑来表述它呢?目前几乎所有的教科书说到教育的历史发展,都机械地照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那一套,讲到最后,就是社会主义教育了。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有“五千年文明古国古”的历史,岂不是优越无比了吗?事实上恐怕不是这么简单。
我们不妨按三个主要的阶段来看看人类迄今为止的教育历史:
1.教育发展的古典时期。这里我们把“教育”限定在狭义的学校教育的范围内。据考古学的证明,目前可以确认的最早的学校,是在古巴比伦城附近的玛里城所发现的一所学校,产生的时间大体在公元前3500年-前2700年之间。中国学校的产生,时间要略晚一些时候,我们以商朝的立国为其上限。周朝人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现在发现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也是最成熟的文字,都是商朝中晚期的文献。假定公元前1600年中国产生学校,是只会早不会晚的。
大体说来,这个时期实施的是国家主义(nationalism)的教育,采取了文化、教育上的基尔特制度 。所谓国家主义的基尔特制度,是指在这一时期内教育权垄断在特定的种族、种姓或阶级的手中,其它种族、种姓或阶级大体被排除在学校之外;并且学校的情形类似手工业基尔特,内部盛行着师道尊严、野蛮气息和愚笨的方法,是一种十分保守的组织。
就第一方面来说,比如古希腊、古罗马社会就主要是一种种族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斯巴达,多立克人征服了希洛人,希洛人做了他们的奴隶,受到野蛮对待,但是在多立克种族内部人与人之间至少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在古罗马,“饥饿的希腊人”(自然包括当年的奴隶主斯巴达人)这时都成了奴隶,但是拉丁部落以及他们早期的同盟者,在共和国的体制内部人与人之间却享有平等的教育、政治权利。在中国先秦,我们的祖先也常说,“途之人皆可以为大禹”,还有“舜人也,我亦人也”之类的说话 。凡此都表现了原始的限于种族内部的平等精神。但是,商朝的人不把夏人当人看,到了周朝,周人又把商人当成“殷之顽民”。这就是三代时中国的种族制度。秦汉以后,种姓制度渐渐代替了种族制度,出现了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到了唐朝还有李世民“吾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如一崔、卢耶”的感叹。 按:崔、卢两姓是山东的世家大族,这两个姓氏在国家的排行榜上优于皇族,李世民攀亲不成,故有此叹。 总之,阶级制度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始终是和种族、种姓难舍难分地纠缠在一起的。
和这种种族、种姓、阶级社会相适应,便产生了教育上的基尔特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之下,学生清一色都属于占统治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ycqycqycqycq
    ycqycqycqycq 沙发
    谢谢分享,学习
    2015-01-05 20:49:05

    回复 举报
    赞同0
  • rrhc888
    rrhc888 板凳
    学习学习。
    2015-01-01 00:04:01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5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关于建筑史的一些思考

  建筑发展的历史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建筑历史科学是一门边缘性与综合性的学科,一直以来, 建筑历史学都是从属于建筑学的.不仅如此,人类文化史的一些巨匠也曾在建筑历史科学的学术领域留下过足迹,黑格尔,歌德,米开朗基罗,拉菲尔等等,他们中有的甚至亲自参与建筑创作. 建筑历史科学毫无疑问地与哲学,美学等高深玄奥的学科之间发生联系.   古希腊时期的建筑非常简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比较现实地谈到:”备酒食,制衣履,造房屋以供给自己---“而室内是”松枝的柴铺”,全无艺术的玄妙,雅典人的生活和斯巴达人一样简单粗糟,大批量建造的住宅,商店,作坊又怎能和艺术沾边呢?公元前432年竣工的帕提农靠聚敛诸城邦财力而建,建庙实即备战,强化帝国中央权力,它本非艺术品却兼具高度艺术性.其卫城利用地形以利军事,建筑群的不队称布局也体现了地形特点,同时兼有了城市构图之美.雅典卫城山麓的剧场与运动场,开创了两种功能类型,其位置与地形,观众席与运动场地的关系,视线与流线的处理都影响至今.因为奥运会,雅典再次走入视线,关于雅典,媒体上随处可见的仍是卫城,神庙.古罗马新创不少功能类型,如多层与高层城市住宅,大浴场,巴西利卡,对空前特大型复杂功能处理已越来越巧妙成熟,罗马大角斗场内的立体交通与城市交通的有机结合,尤为出色.工程技术的大发展,建筑形体与空间装饰也多创新,城市设计,市政工程,园林等方面皆多创举,规模皆大,遍及帝国,盛况空前.总之,建筑是人们的生活场,由环境,实用,经济,技术,审美等因素综合为复杂大系统,不再是单一因素也非简单相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