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9-12-18 13:34:18
来自:建筑结构/结构资料库
[复制转发]
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
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文体文章的写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规范——即结构的基本型。这种“型”开始是某个人的创造,但是由于它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所以一直被沿,用下来,并在人们的反复运用中逐步完美、定型化。所以,这种“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人们共同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利用这些“型”来写作,不但能比较省力,便于组织材料表达观点,而且这种“型”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而便于人们阅读。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当然,“型”不是个死板的套于,不考虑内容如何,一律削足适履地塞到里边去也是不行的。利用“型”写作,一要注意富于变化,灵活地运用;二要注意当现成的“型”有损于内容表达时,就要坚决地把它丢开。
毕业论文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也有其基本型,即序论、本论、结论的三段式:
(一)序论
毕业论文的序论,在写作上应包括下列内容:
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这一部分要写得简洁。一定要避免像作文那样,用很长的篇幅写自己的心情与感受,不厌其烦地讲选定这个课题的思考过程。
提出问题。这是序论的核心部分。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有时,要写一点历史的回顾,关于这个课题,谁作了哪些研究,作者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
说明作者论证这一问题将要使用的方法。
如果是一篇较长的论文,在序论中还有必要对本论部分加以扼要、概括地介绍,或提示论述问题的结论。这是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本论的。
序论只能简要地交代上述各项内容,尽管序论可长可短,因题而异,但其篇幅的分量在整篇论文中所占的比例要小,用几百字即可。至于序论的几种常见写法,因为后面专门有章节论述,这里不再展开。
(二)本论
这是展开论题,表达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部分。它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必须下功夫把它写充分,写好。
有些毕业论文,序论部分中提出的问题很新颖、有见地,但是本论部分写得很单薄,论证不够充分,勉强引出的结论也难以站住脚。这样的毕业论文是缺乏科学价值的,所以一定要全力把本论部分写好。
一般议论文的本论安排,有所谓直线推论,又称为递进式结构(即,提出一个论点之后,一步步深入,一层层展开论述。论点,由一点到另一点,循着一个逻辑线索直线移动。)和并列分说,又称为并列式结构(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下依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一个分别加以论述。)。两者结合起来运用称为混合型。
由于毕业论文论述的是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一般篇幅又较长,所以常常使用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而且往往是直线推论中包含有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推论,有时下面还有更下位的并列分论。毕业论文中的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是多重结合的,其他一些篇幅较长、论述问题比较复杂的论文也多采用这种方式,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头提出问题,接着就对各阶级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起来得出结论。文章步步深入,层层展开,用的是直线推论。然而,在对各阶级分析的那一层次中,又逐一分析了地主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用的是并列分论。就整篇而言,就叫直线推论中包括着并列分论。毛泽东同志运用这种结合形式,完满地表达了文章的内容,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至于本论部分的具体写法,因后面章节要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三)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收束部分。毕业论文的结论应包括下述内容:
写论证得到的结果。这一部分要对本论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引出基本论点,这是课题解决的答案。这部分要写得简要具体,使读者能明确了解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
最值得注意的是,结论必须是序论中提出的,本论中论证的,自然得出的结果。毕业论文最忌论证得并不充分,而妄下结论。要首尾贯一,成为一个严谨的、完善的逻辑构成。对课题研究的展望。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作为学生对某项课题的研究所能取得的成果也只能达到一定程度,而不可能是顶点。所以,在结论中最好还能提出本课题研究工作中的遗留问题,或者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最后,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予自己帮助的同志表示谢意。上面所说的是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这个基本型是一般常用到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公式,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研究内容加以灵活地变通处理。
二、毕业论文常用的几种结构形式
前面所讲的序论、本论、结论是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就毕业论文全文的具体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总提分述
所谓总提分述f就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论证,阐明中心论点。这种形式也叫“首括式”(演绎法);
(总提) (分述)
第一层次 {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
如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学习”一了:
(总提) (分述)
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平低的党员
{ 第一,要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第二,要研究我们的历史遗产
第三,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
(二)先分论后总论
先分论后总论,就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分析,然后归纳起来得出结论。这种结构形式也oq“尾括式”(归纳法);
(分述) (总论)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 第四层次
如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节:
(分述) (总论)
1.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
2.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
3.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
}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三)总提、分述、总论
总提、分述、总论三者兼而有之,也称为“双括式”:
(总提) (分述) (总论)
第一层次 {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 } 第五层次
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
(总提) (分述) (总论)
提出改造我们学习的主张
{ 1.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
2.改造什么
3.改造问题的实质
} 提出解决问题酌具体办法
(四)推进式
推进式就是一步一步深入,是由浅入深的论证方法,也叫退步式:
第一层次……提出问题
↓
第二层次……叙述现象
↓
第三层次……分析原因
↓
第四层次……找出症结
↓
第五层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如《崇高的理想》一文:
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 理想有社会性、阶级性
—> 理想问题实质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问题
—> 树立祟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一定会实现
—> 共产主义理想是有史以来最祟高的理想
(五)综合式
把以上几种方式结合起来安排层次结构,就可以形成综合式结构。一篇论文往往要论及许多事物,牵涉到许多方面。而每一事件又都是复杂的,都有很多方面。因此,论文往往难以用单一结构来说明问题。这就有必要采用综合式的结构:
--------------------------------------------------------------------------------
(总提)
{ (分述)
} (总论)
第一层次 { 第三层次
第二层次 第四层次(总提分述)
第五层次
↓
第六层次 } 第十二层次
第七层次 第九层次(先分论后总论)
第八层次
↓
第十层次 (推进式)
第十一层次
--------------------------------------------------------------------------------
(六)散述式
散述式就是边分析边作结论,没有总提也没有总结,是松散的叙述,在毕业论文中很少采用这种结构方式,一般用于一些议论文中:
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第四层次
如斯大林:《悼列宁》一文
论述党
...
论述无产阶级专政和它的三个基石
...
论述巩固和扩大全世界劳动者联盟
三、毕业论文的构段
安排好毕业论文的层次结构,还应注意构段,毕业论文在构段上有其特殊的要求。它要求有统一、完整的规范段;充分运用段中主句;适当的容量。
(一)统一、完整的规范段
段,有规范段与不规范段。规范段是指统一、完整的单义段。.所谓统一,是一段集中表达一个意思。所谓完整,是一段表达的意思要完整。这样的单义段叫做规范段。不规范段是指兼义段和不完整段。所谓兼义段,是一段表达两个以上意思的段。所谓不完整段,是一段没有把一个意思表达完整,而在实际表达中是应该不再分段,把它集中在一个段里写完的段。
在一般文章中,规范段与不规范段是可以同时运用的。特别是文艺写作,随着事件(或情节)的发展,人物、景物的描写,人物对话的表现,分段比较自由、灵活,不规范段的运用是大量的。
毕业论文的构段则要求统;、完整的规范段。这是因为毕业论文是逻辑的构成。从整篇文章来看,毕业论文是由一个基本论点(中心论点)和若干个论据(其实是若干个上位论点与它们的下位论点或材料)和论证组成。从文章中的一个小的局部来看,它也是由一个论点,若干个论据和作者的论证构成的。这样看来,毕业论文的一个小的构段单位,除了少数单一的论点段、论据段之外,一般的段应该是有着论点、论据、论证的段落。也就是说它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整体。即使单一的论点段、论据段,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完整的独立单位。所以,毕业论文的构段,由于这种逻辑构成上的要求,应该保持其固有的逻辑上的完整性,把表达一个意思的论点、论据、论证组织到一起,构成一个统一、完整的规范段。
这样构段的好处是:对作者来说,一个意思写成一段,这就要求他在动笔前必须对表达的意思想得清清楚楚,不能含糊,不能模棱两可,这是有助于明确观点的。同时,由于一段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构成,势必要求他严谨地考虑每个段的组织安排的完整。对于读者来说,一段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规范段是便于阅读、理解的。大家都有过这种体验,读没有一个明确中心,忽而说东忽而说西的兼意段,是最感头痛的。
许多毕业论文都是用规范段来写作的。甚至有些学术论文,在严格的规范段前加上序码,以表示其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科学的写作方法是值得大家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学习的。
(二)充分运用段中主句显示段旨
段的中心意思是段旨,也叫段的主题,段的论点。全段是围绕着这个段旨展开的,又是为阐述这个段旨服务的。这个段旨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叫段中主句,或段中主题句。
毕业论文中的段是逻辑构成,最适宜于以段中主句来显示段旨。这无论对于作者,对于读者都是很有好处的。
段中主句对于作者的作用。作者先把一段的主句定下来,这是一段的主题、中心。作者把握住它,以它为中心铺陈、展开,不致把话说到别处去。段中主句能起到统领全段的作用。有了段中主句,可以避免段的不统一和段中的观点发生变化。
段中主句对于读者的作用。它能鲜明地告诉读者,这一段的中心写的是什么,它能使读者不致误会作者的用意,所以,善于读文章的人是很会寻找段中主句,把握一段要点的。
段中主句在段中的位置:
1.通常在段首
就是在段的开头第一句。段首是个题目的位置,它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目,把段中主句放在段的开头处,以领句地位出现,领起下文,这不但对于作者来说,限定了段旨,便于围绕这个中心铺陈展开下文;同时,也便于读者,在一段的开头处就能了解全段的中心,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全段的内容。
2.有时在段尾
就是在段的最后一句。段尾,虽然不如段首醒目,但在全段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也是一个引起人们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先列举一些材料,而后概括、归纳或引出结论,把段中主句安排在一段的末尾是顺理成章的写法。
3.也有时在段中
段中主句在段的中间以腰句出现,这不是很容易一眼就看得出来的。但有时确有这种必要。当段中主句既是上半段的结论,又是下半段的前提时,只好放在段的中间。段中主句放在段的中间是比较少见的,总是由于叙述条理的必要,万不得已时才安排在这里。4.兼置于段首、段尾
长段,为了使读者对段中主句增强印象,常常把它放在段的开头领句位置,又让它在段的末尾,以结句再出现一次。这么前后照应,对段旨反复申说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段中主句的写法,要求概括性。要以短短的句子,十分鲜明地把段旨揭示出来。那么,一个句子很难概括出来怎么办?也可以先以一句话概括出全段的要点,接着再写一个补充句,把全段要展开论说的意思说完全。
(三)适当的容量
这是谈段的长度问题。段,究竟应该有多长,是没有固定标准的。一者因为,段的长短不能从形式上规定,而应该由每个段所表达的内容来决定。内容多则长,内容少则短。二者因为,段的划分有伸缩性,是可长可短的。因为全体中一个部分内容上的集中是相对的。有大的集中,又有小的集中,这会因作者而不同。有人把可以分开的几个小段并到一起,写成了一个大段;有人把一个可以合拢的大段又劈开写成了几个小段,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毕业论文的分段,一般说来应该长一点。这是由它的内容的充实性所决定的。在一个小段里,很难对某一论点展开周密、细致的论述。如果用几个小段来论述一个观点,有时又会把论点、论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给割裂开了,这样的表达效果是不好的。所以,还是并列一起写成一个大一点的段为好。
有的毕业论文在写作上分段过于零碎,妨害了内容的表达。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当然,毕业论文也不是一律都得写成长段,特别是写很长的段。段过长也不好,不便于理解。所以,我们提出,段的容量要适当。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1.1 毕业论文(设计)的构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由文头、论文题名、论文副题名作者、院系、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成绩、日期、目录、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作者签署、注释、附录(附图)、参考文献、指导教师评语、评阅人意见、答辩委员会评语组成。
1.2 毕业论文(设计)各部分项目的含义
——文头:由学院名称与“毕业论文(设计)”四字组成
——论文(设计)题名:论文(设计)的正标题
——论文(设计)副题名:论文(设计)的副标题,对论文(设计)题名的解释或补充说明。
——作者:论文(设计)责任者的姓名
——院系:论文(设计)作者所在院系的全称
——专业:论文(设计)作者所学习专业的全称
——年级:论文(设计)作者所在年级
——学号:作者的学号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姓名
——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三部分加权所得最终的成绩
——日期:论文(设计)完成时间
——目录:论文(设计)内容的顺序安排
——内容摘要:对论文(设计)内容要点的概括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150—250字之间
——关键词:从论文(设计)题目、正文、或内容摘要中提取的能表征论文(设计)主题内容的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词语。关键词在3—8个之间,按字数排列
——正文:论文(设计)的主体部分。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行文上可以不明确予以标识。正文字数一般要求在8000-10000字左右。
——作者签署:论文(设计)作者亲笔签注的姓名
——注释:对文中疑难词语、句子、理论等内容进行解释说明,或是对引文出处的说明
——附录(附图):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表格、图形、图像或其他形式的。
——参考文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主要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评语: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对论文(设计)及其作者完成论文情况的评价和教师姓名日期的签署。评价内容包括:治学态度;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内容的创新性、合法合理性;材料运用与论证方法与过程的正确有效性;结构安排与语言表达的合理规范性;文面情况;建议评定的等级等。
——评阅人意见:评阅人负责评估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评阅人由各系(部)按条件指定,一般应由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主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不能担任自己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评阅人。评阅工作应在学生提交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定稿之后进行,每位评阅人评阅的论文(设计)一般不超过8篇。评阅人应阅读与毕业论文(设计)有关的全部资料,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与水平独立做出客观的评价,根据评审项目实事求是地写出评语。
——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评语:系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论文(设计)及其作者的答辩情况作出的评价
2.毕业论文(设计)的格式
2.1 用纸
论文(设计)采用国际标准A4型(297mm×210mm)打印或复印纸印制。
论文用纸分为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文字图形和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白边的尺寸为:天头3cm,地脚2cm,订口3cm,翻口2cm。
2.2 论文(设计)各部分编排式样
——文头:居中排印在封面上部,使用1号宋体字。
——论文(设计)题名:居中排印在文头下方,推荐使用小2号或小3号宋体字。
——论文(设计)副题名:居中排印在题名下方,推荐使用小于题名一号的宋体字。
——作者、院系、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成绩、日期依次接排,各占一行。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字,内容用3号楷体字。
——目录:文字用4号宋体字,各行之间用1.5倍行距
——摘要:置于题目下方空一行处,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项目名称用5号黑体字,内容用小5号宋体字。中文居前,英文居后。
——关键词:置于摘要下方,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项目名称用5号黑体字,内容用小5号宋体字,词间空一格。
——正文:按自然段依次排列,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一般用5号宋体字,重点文句用5号黑体字,行距用1.5倍。
· 大小标题居中排列,所用字号从小到大逐级大一号。
· 文内标点符号、计量单位、外文字母、数字、公式等的使用都遵循国际通用或我国规定的相关标准。
· 序号一般按层次使用“一、”、 “二、”、“三、”……“(一)”、“(二)”、“(三)”……“1.”、“2.”、“3.” ……表示,各级序号不得混用,以避免眉目不清,层次难分。
· 文中的表格应编列序号并赋予表名;表格内位相要对齐,表内数字、文字连续重复时,勿用“同上”等字样或符号代替;表内有整段文字时,起行处空出一格,回行顶格,最后不用标点符号。
· 文中图表须在表的上方、图的下方排印图号、图注或表号、表名、表注。全文所有图、表分别编列统一流水号,标作:图--#,表--#(#表示流水号)。
· 全文排印连续页码,页码靠下居中排列。
——作者签署:紧接在正文后下空2行,由作者亲笔签注姓名和完整的年月日。项目名称用4号黑体字。
——注释:采用脚注形式,在加注之处的右上角加带圈的阿拉伯码,并在本页末留出适当行数,以10字格线与正文隔开,空两格后写出相应号码,再写注文,号码以页为单位排序。注文用小5号宋体字。每个注释占一段。引用著作时,注文的安排顺序是:著者,书名,出版者,出版年份,页码。引用报纸杂志文章时,注文安排顺序是:作者,报刊杂志名,年份及期数,页码。
——附录(附图):如有附录须在正文后空2行排印附录说明,用4号黑体字顶格排印项目名称,另起一行前空2格用5号宋体字标注附录序号和题名,每个附录占一行。附录内容单独排印,装订于参考文献之后。附录材料的左上角用4号黑体字注明附录序号,如:附录(一)。附录要标明题名,编排式样参照正文。
——参考文献:在附录说明后空2行排印。项目名称(参考文献)用4号黑体字居左顶格排印,另起一行空2格用5号宋体字排印参考文献的序号和题名等。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各种参考文献类型:M——专著、C——论文(设计)集、N——报刊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设计)、R——报告、S——标准、P——专利,对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格式如下:
凡属专著、论文(设计)集、学位论文(设计)、报告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文献名称[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1] 刘羡冰.澳门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5-36,37,37-38.
凡属论文(设计)集中文献,格式为: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例: [3] 刘羡冰.澳门历史上双语人才的培养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A].吴志良,等.澳门——东西交汇第一门[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111-112,121-122.
凡属期刊,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期号).
例:[3] 周作宇.美国终身教授制的变迁与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凡属报纸,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称,出版日期.
例:童大焕.本科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通才教育[N].北京晨报,2002-12-04.
——教师评语:项目名称居中占第一行用4号黑体字,内容由教师手写并在指定位置签署姓名日期。
——评阅人意见:项目名称居中占第一行用4号黑体字,内容手写,并由答辩委员会主任签署姓名和日期。
——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评语:项目名称居中占第一行用4号黑体字,内容手写,并由答辩委员会主任签署姓名和日期。
以上各部分项目的具体位置见附录。
2.3 毕业论文(设计)装订
推荐双面印制,左侧装订。钉角要平服牢固,不要有掉页现象。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