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武汉老庄结构院 \ PKPM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位移比

PKPM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位移比

发布于:2009-12-14 14:44:14 来自:建筑结构/武汉老庄结构院 [复制转发]
《高规》4.3.5规定: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PKPM的实现:
1.要满足“刚性楼板的假设”条件。 对于有弹性板和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两次,即满足“刚性楼板的假设”条件和实际情况下分别计算一次。
2.程序对每一楼层都输出: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平均水平位移、平均层间位移以及相应的比值。
3.位移比的验算要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4.位移比反映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的扭转程度,位移比不满足表示结构刚度布置不均匀。
5.位移比接近限制,说明结构平面布置严重不规则,应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
操作:
1.satwe “对所用楼板强制采用刚性假定”
2.tat 内定刚性楼板假定,不需操作
3.pmsap “对所用楼板强制采用刚性假定”
关联操作:
“偶然偏心”必须设置
“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位移比接近限值时要选择此项
“层间位移角”不考虑偶然偏心
结果说明:
1.satwe
文件为wdisp.out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Jmax : 最大位移对应的节点号
JmaxD : 最大层间位移对应的节点号
Max-(Z) : 节点的最大竖向位移
h : 层高
Max-(X),Max-(Y) : X,Y方向的节点最大位移
Ave-(X),Ave-(Y) : X,Y方向的层平均位移
Max-Dx ,Max-Dy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
Ave-Dx ,Ave-Dy : 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
Ratio-(X),Ratio-(Y): 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Ratio-Dx,Ratio-Dy :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Max-Dx/h,Max-Dy/h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DxR/Dx,DyR/Dy : X,Y方向的有害位移角占总位移角的百分比例
Ratio_AX,Ratio_AY : 本层位移角与上层位移角的1.3倍及上三层平均位移角的1.2倍的比值的大者
X-Disp,Y-Disp,Z-Disp:节点X,Y,Z方向的位移

=== 工况 1 === X 方向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X) Ave-(X) Ratio-(X) h
JmaxD Max-Dx Ave-Dx Ratio-Dx Max-Dx/h DxR/Dx Ratio_AX
4 1 435 12.17 11.80 1.03 3500.
427 1.61 1.53 1.05 1/2168. 99.9% 0.83
3 1 319 11.05 10.43 1.06 4500.
319 5.02 4.74 1.06 1/ 896. 24.4% 2.01
2 1 176 6.03 5.69 1.06 4200.
176 5.86 5.53 1.06 1/ 716. 92.5% 1.70
1 1 71 0.16 0.16 1.00 1650.
71 0.16 0.16 1.00 1/9999. 99.9% 0.08

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 1/ 716.
2.tat
文件为tat-4.out
==================== 楼层节点的最大位移 ====================
其中比值(R1/R2)为:R1---最大位移/平均位移
R2---最大柱间位移/平均柱间位移
==== 第1 荷载工况 ====
X向地震力作用下节点控制水平位移
层号 塔号 节点号 X向最大位移 节点号 X向最大柱间位移 X向最大位移角 柱高
X向平均位移 X向平均柱间位移 X向平均位移角 比值
(mm) (mm)
4 1 9 14.17 1 1.65 1/2117 3.50(m)
13.65 1.58 1/2219 1.04/1.05
3 1 41 13.12 42 4.99 1/ 902 4.50(m)
12.31 4.70 1/ 960 1.07/1.06
2 1 42 8.13 44 7.08 1/ 593 4.20(m)
7.61 6.61 1/ 637 1.07/1.07
1 1 1 0.15 1 0.15 1/9999 1.65(m)
0.15 0.15 1/9999 1.00/1.00
0 22 1.13 22 1.13 1/1455 1.65(m)
最大层间位移角:1/ 593
平均层间位移角:1/ 637

全部回复(3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jjc158962472jjc
    有例子辅助~~概念读的蛮清晰~~
    2011-06-01 13:00:01

    回复 举报
    赞同0
  • w191149819
    w191149819 板凳
    确实不错,结合例子说明含义,值得学习
    2011-05-30 12:49:30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武汉老庄结构院

返回版块

10.49 万条内容 · 52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关于多层框架基础拉梁的几点看法

一、框架计算简图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埋置较深,在-0.05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拉梁按层1输入。以某学生宿舍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生产力简图是不妥当的。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这样,计算简图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3m。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规定,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应行乘以增大系数1.25。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处的截面控制。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对这样的计算简图,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并复算一次,按两次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设计的配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