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9-10-30 11:53:30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沈祖炎,男,1934年6月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民建专业,1966年同济大学结构理论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1982年赴美国里海(Lehigh)大学土木系作访问学者。历年来多次应邀去英、日、澳等国大学讲学和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主任、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美国结构稳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全国薄钢结构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钢结构标准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土木工程副理事长、上海金属结构协会副理事长、上海民防协会副会长、国家教委科技委委员、上海建委科技委技术顾问等。历任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系副主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国际桥梁与结构学会钢木委员会委员。2005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结构理论的研究,在高层建筑钢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抗震和弹塑性稳定理论方面有系统和创造性的成就。在国内外科技杂志上发表论文254篇,著作17部,主编和参编规范11本;3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高层钢结构方面,建立了静力及动力非线性分析统一计算方法,提出了高层钢结构空间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和空间弹塑性整体稳定计算方法,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本高层钢结构设计规定。获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4位)、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第4位)、二等奖(第2位)和2项三等奖(均为第1位)。(2)大跨度空间结构方面,建立了能够考虑几何初始缺陷的网壳结构的大位移弹塑性稳定分析方法,空间网架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和网格结构节点的弹塑性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获有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2位)、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位)和2项二等奖(分别为第1位和第2位)。(3)结构稳定理论方面,提出了计算结构非线性稳定极限承载力的统一力学模型和全新的数值积分分析法,导出了能考虑初始缺陷的非线性曲壳单元和大位移大转角弹塑性刚度方程。获有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第5位)、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5位和第12位)和二等奖(第1位)。
从事高等教育40余年,已培养博士后5人,博士28人,硕士55人,他们中有的已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校级领导或设计院院长等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