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06-21 18:01:21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从事建筑设计已近三年,使我渐渐明白,建筑设计工作是一项最具挑战性的职业之一。艰苦的创作,严格的技术规范,沉重的质量责任。虽然经历了许多艰辛困苦,但自己始终保持一颗平时的心态,满腔的热情,脚踏实地的精神,扎扎实实的工作。从中也获得了快乐,享有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几年的设计实践,让我很清楚要从事这项工作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大量的比较和研究工作,长期的经验积累以及不间断地学习充实自己,设计事业才会有发展,才能为国家和单位奉献力量。
先就我在几年的设计实践中一些认识和心得分几个方面做个总结。
一. 对创作的认识
这里所说的认识其实很浅显,但是都是通过一个个设计,一次次的失败教训之后逐步认识到的。就比如做一个一般功能使用要求的设计并非难事,但是要把一个建筑作为一个精品和创新的设计,是很不容易的事。建筑的创作要有创新,这对自己来说,就要从各个方面去提高自己。另外,建筑设计不单单是建筑实用经济美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方方面面和环境,生态及今后的发展。故现在的一些对创作的理解以及创作模式,已无法满足今天人们居住和工作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而且还要为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样就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科技和文化的共同发展。综上所述设计者创作必须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在做一个项目的时候,要从总体上把握,把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创作。而不能注意力集中在单体建筑上,强调自己的个性,造成单体与城市,规划,环境的脱节。
二.创作中的综合思维
当每接到一个项目,首先认真思考,然后开始定位,中间取舍,到最后构思成形。这是一个综合思维的过程。
建筑创作也是个研究的过程,它并非瞬间闪烁火化的结果,并非大脑储存库中信息的提取应用,每接到一个任务单,就面对一大堆难题。随着分析的深入,通过思考,问题不断解决,设计也不断演变,最后的结果有时还会出乎预先的设想。
建筑创作除了必定的约束以外,这里还需要提的就是甲方的价值取向除政府部门控制外对建筑形态的影响最大,往往会左右设计者,有时一些开拓性地运用新的理念的创意往往最终很难实现。为了使自己的创作理念成为现实,结合甲方的建设意向,技巧性的沟通就成了必要。通过各方面的交流,沟通,协调使得创作理念得到改善,补充和升华。只有在设计者和甲方达到“双赢”才有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用作品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最终赢得甲方的信任。
我认为,做为甲方当然有权来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来影响建筑的形态以及布局,只要不违反政府部门的法规条例。但作为设计者,穿行于政府部门与甲方之间,需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这就需要设计者通过自己的设计理念引导创作,尽可能的说服甲方同时又能满足政府部门的要求。此时的设计者就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去分析,理解甲方的要求和目的,并给予一个合理的回答,而这个回答总会比甲方原来的设想更专业,更合理,更进一步。在方案推敲,实施的过程中,即便是一些细微的处理,也要提供比较方案供甲方斟酌,这就是说服甲方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要做到上面所说的,就必须培养自己综合思维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诸因素中,善于抓主要矛盾。这就要求思路清晰,从整体到局部,层层展开不断地解决矛盾。
前面讲到建筑创作要有创新,也就是讲设计者要有不断否定自己的气量。重视原创思维的培养,现在因为设计任务繁重,在理论学习上不够。项目来了,把别人的东西搬来就用,也不分析人家为什么这样做,只重视一些表面上,符号上,形式上的东西。生搬硬套,盲目照抄。而真正重要的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往往被自己忽略掉,比如,一些创新的设计理念,思维方法,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实要狠抓理论学习,否则,自己将会被自己打倒。
三.创作热情与团队精神
建筑设计是一项创作性劳动,一个好的设计,从立意,构思到方案的形成。需要以满腔的热情,全神贯注,发挥自己的综合才能。当然,建筑设计又是一个多学科综合劳动,这就需要一个团队合作共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发挥结构师的保证作用,设备工程师的配套作用。在我们现在的团队里,彼此尊重,互相体谅,取长补短。处处体现出很强烈的团队精神,是一支凝聚力很强的团队,这对一个建筑设计者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合作共事的精神会助长设计者的发展。
四.今后的几点要求
改变陈旧的创作模式,形成并刻意表现自己的独特风格。坚持创作性工作的成果。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并注重增加自己的阅历,游历。做项目时,初步设计是实施方案的重要环节,必须重视初步设计。重视细部设计,如果细部设计得精致,尺度适当,材料,质感,色彩等地运用推敲的深入周到,即使方案比较一般,效果也可能会是很好。此外,细部设计对保证使用质量来说也是重要的。重视效益和造价控制,对
全部回复(1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