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9-10-23 10:57:23
来自:人才招聘/学生专栏
[复制转发]
我们可以看到,做了构造柱,圈梁的砖混房屋,虽然破坏严重,但是可以保证不大面积坍塌,这点很关键。
再记:我们在设计时,对于房屋倒塌的判断在于,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弹塑性位移。过大的塑性位移会使结构破坏,乃至倒塌。对应于抗震第二阶段大震不倒的要求,我国抗震规范要求计算结构薄弱层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对于极少一部分结构,采用增大系数*弹性层间位移角的近似方法。更为准确还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问题是,通过02规范的修订背景以及国内外的试验,计算机模拟等发现,目前,抗震规范的位移角限值仍似乎偏于不安全。国内外试验多为单抗侧力构件的开裂或极限位移角,考虑到结构进入塑性后的各抗侧力构件之间的内力重分布等因素,规范对限制做了放大调整。但放大的尺度值得商榷。对于弹性位移角同样。
最能直观体现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模拟计算就是PUSH-OVER:需求曲线和能力曲线之间是否能产生性能点。有时能有性能点,但是性能点随对应的弹塑性位移角已突破规范限值。不管怎么说,设计计算中,结构倒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实际地震中,即使房屋不倒塌,但过大的塑性变形也会造成填充墙变形过大,门窗变形,人员逃生困难,恐慌。
震害照片还看出,不少框架的破坏都是柱铰,而不是梁较。也就是说没有符合强柱弱梁。但,柱铰并不是结构倒塌的充分条件。我们理想的是强柱弱梁的“梁较”机制,要避免致使结构变成机构的“柱铰”机制{柱铰大面积集中在某一层}。但实际中,通常的是混合机制(既有梁较,也有柱铰)。
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也是一个问题,地震中,由于某根柱的失效,结构会象我们平时说的那样呈现各个击破,最后倒塌吗?答案不是那么肯定的。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