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一篇
一个环保工程师的自白做了三年环保,疑问越来越多,反而也习以为常了。 刚毕业接触设计时,一切以停留时间为基本参数,以经验为准绳,彻底颠覆了学生时代的理念,一时不知所措,现在居然也接受并且向后来人传承。想想也是,污泥浓度取值1500~6000,相差6倍,氧利用率取值10%~35%,相差3倍,安全系数1~4,又相差4倍……这样说起来,理论计算还有什么意义?唯一合理的理由也只剩下复核而已了——希望不要差的太远吧。 后来见过一些造假工程、伪工艺,更是疑问多多了。我曾亲眼见过一个伪工艺,进水COD110,出水120,厂方主管拿着监测报告“做报告”,而那个老板再也不敢去那家厂;还是那个老板,他在接下一个20000000RMB的工程时,开始考虑他的刑事责任。因此,公司两年前代理一项新技术业务时,傻傻的我成了疑问最多的人,唱了出“红脸”。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