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资料库 \ 浅谈建筑文化

浅谈建筑文化

发布于:2009-10-08 16:11:08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资料库 [复制转发]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成为人类文化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已为社会确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文化是文化在建筑方面的反映和体现,也是以建筑去体现和涵盖的文化。
1. 建筑文化的基本观点
1.1 人是建筑文化的主体。
  人是建筑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造者。建筑文化的弘扬光大有赖于人特别是建筑家们文化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没有建筑大师们的锐意创新 ,建筑化的弘扬光大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就为建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难的任务和要求。
1.2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符号文化的综合反映。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它也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方性等特性。
1.3 科学技术是建筑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科技是推动建筑业和建筑文化的第一推动力。把高科技如何更有效的运用到建筑行业中 ,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 ,是建筑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
2. 形态特点
2.1 建筑文化的层次性
  世界上任何民族或地区的建筑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包括地域层次、时间层次以及时空层次和建筑文化本身的构成层次。
2.2 建筑文化的整体性
  建筑文化是由多层次构成的综合整体。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而这些不同时空的建筑文化又构成连续的整体,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不仅是继承,更重要的是在连续这种时空整体上下功夫,做到时空文脉的发展,同时又恰到好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就汉建筑文化这部分来说,也是整体上的统一,其潜在意义绝不是大屋顶、琉璃瓦和“三段式”,甚至“四合院”等形式和布局要素就能够表达的,它从总体上反映了汉文化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的适应方式。
2.3 建筑文化的离散性
  建筑文化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离散性。离散化就是集中化整体化的反面。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建筑文化也随时空变化。建筑文化背景不同,时间不同,对建筑文化的确定和认识也不同。建筑文化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此时此地适合,彼时彼地却未必适合。建筑文化跟文学、艺术、宗教和政治等相互关联,建筑文化是由诸多因素决定和反映的,因此,有些可以体现为建筑文化,也可以体现为其他构成文化。因此,我们在继承建筑文化时,更应考虑到异地异时的情况,考虑到建筑文化的离散性,才会更好的体现建筑文化深层次的韵味。
2.4 建筑文化的模糊性
  建筑文化的形成混茫,神象恍惚,使客观事物的结构呈现出不可分割的状态。整体呈混沌无序状态,但每个局部都具有自律性的有序状态,有序和无序并存,相互作用,形成更高层次上的有序与无序,整个系统向着高层次发展。当前建筑界流派纷呈的现象就是建筑文化模糊性的一种反映。每个流派,每个建筑师都有自己理性的成分。所以,对建筑作品和理论,我们不可迷茫,要仔细研究其作品的理论成因,找出其自律性,才可以使自己在创作时不至于盲从,还能在自己作品的文化背景下作出文化品味高的作品。
2.5 建筑文化的介质性
  事物过渡时的扬弃过程就是对一系列中间环节的否定过程,对各环节之间差异的否定,对中间过程的否定就构成了它们自为存在,就获得了同一性。建筑文化在中间过渡时呈现各种交叉状态,表现为:文化———建筑文化———建筑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筑升华正是由文化才能完成,而文化的体现正是通过建筑而呈现的,建筑文化正是这一关系链中的中介环节。我们在创作时,除了解当代文化、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以外,更直接的还需要了解该地域的建筑文化。
3.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地域有别、民族差异、文化背景不同等直接影响建筑创作思维上的变化。因此,这些因素反映在建筑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中国的建筑受到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兼有“阴阳论”等综合影响,强调事物的互补转化,情理的对立统一,建筑表现出临时概念。而西方建筑则更多的受宗教、神权、皇权的支配,是神权的反映,皇权的体现,在建筑上表现出强调永久的概念。
3.1 整体与个体
  在中国建筑中群体组合更胜一筹。几千年的建筑积淀已形成了程式化的工程法式,单体几千年来没有多变化,个体已定型,但群体可以无限发展、扩散,更体现个体组成的群体效果。中国古代建筑可以花几百年再现再生,但个体却少变化,相反,西方建筑则更注重个体的发表,即使是现代建筑阶段追求建筑个性的发展也是非常强烈的。所以西方建筑对个体的关注大于整体。从柱式到古哥特教堂,从拜占庭建筑到东正教堂,都体现了这一点。
3.2 曲柔与刚直
  中国建筑形象反映了曲柔和谐的美。屋顶与墙的连接节点,屋顶举折曲线等都表现了曲线之美。而西方从雅典卫城到文艺复兴是建筑都以严谨的理性分析、几何构图、均衡、黄金比例控制构图,缺少中间的曲,以至到现代建筑都表示出刚直的强烈的特点。中国建筑重在意象造型,重于线的表现,而西方建筑则重在模拟写实,重于体块的表现。
3.3 围合与开敞
  像中国的古文字倾向于视觉中心、空间感,起源于象形文字一样,中国的建筑也强调围合和中心,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直觉顿悟,整体把握的特点。封闭性在中国的建筑中表现的很强烈,中国建筑中有空间层次围合性的存在。相对应,起源希腊文明的西方建筑。则更多的体现为开敞性,在许多的建筑中都可以看到思维中开敞。另外,在建筑与环境的图底关系方面,中国是建筑围成院落,而西方是建筑独立处于环境之中,不会聚成封闭的空间。
3.4 写意与写实
  中国的其他艺术如书法、戏曲中程式化的意想代表了非常普通平常的悟性,中国人对写意的理解和营造也很出色,私家园林中的“山水画”式的展现都代表了东方人特有的写意象征手法。西方的建筑从造型和建筑上的雕塑来看,以写实居多,他们造就科学、理性的“模拟写实的”视觉节选模式,西方的建筑和配景也是写实之作。
3.5 融合与对立
  中国古代的阴阳观、自然观等都决定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融合,而非对立。建筑特别是园林强调“随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所以其产生、发展都归于自然,从而也就产生了一种临时而不求永久的思想。相反西方受神权、皇权的支配,往事以求永久,具有强硬的行为,与柔和的自然对立,在人为的范围上重新规范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依山、理水、筑石点衬等,都依于自然,而凡尔赛宫的对称轴线,几何式的花园,修剪的树木等,均可以看出其与自然的反向依托。
3.6 斗拱与柱式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延续以斗拱为代表的木结构体系。单体发展的定型使中国古建筑达到精深的群体组合的艺术特点,西方以写实的手法,建立在理性的逻辑思维上,以石、砖为主要材料,几千年来一直在推进柱式的比例与组合,应该说科学技术起了很大作用,其更倾向于科学思维,而中方则更倾向艺术思维。中国几千年的思维在当今若完全被西方所谓现代主义代替并不可取。
4. 中国建筑的发展
  中国古建筑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它以其庄严舒朗的造型、典雅高贵的色彩、严谨缜密的结构、音乐般的美感、深邃广远的意境,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而且在蓬勃发展的当代建筑领域中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中国的现代建筑要在世界上取得一席之地,屹立在世界现代建筑之林,必须有中国的特色,有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但从中国及世界的近代建筑发展来看,我们与世界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改革开放,国门大开,流派潮涌,思想解放,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对国外情况不太了解,照抄照搬,虽建筑量大,但精品少,在中国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出路。所以,我们的建筑师应当加强学习现代主义建筑,对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深入了解,学习先进的西方现代技术,推动建筑整体水平的发展。不仅如此,还要加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学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决不会在新时代中被淘汰,因为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创作的源泉。我们要让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新的条件下延续并再创中华民族新的建筑文化。因此,中国的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千万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儿女,要借鉴世界各国建筑创作的成功经验,吸收广泛的养分,中国现代建筑的参天大树地成长才有可能扎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当然,古今中外均有其价值,而其根则是中国民族文化之根。这正体现了一句名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中国和世界在建筑方面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中国建筑也一定会走出自己的建筑之道。
  建筑文化的根源是人的劳动和人的活动有关的物质生产活动。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建筑文化,它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经济条件、风俗习惯和社会人文环境有关。建筑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变革创新也有延续继承。建筑文化在创新与继承的交替中不断发展,有传统的延续———继承,也有传统的背叛———创新。建筑文化发展的趋势,并不完全取决于它所面临的现实的建筑环境,而是取决于人们对不同的建筑文化了解的普遍程度以及人们的选择权利。几千年来存在积淀的传统建筑文化,以其保守的、封闭的观念,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碰撞。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式的建筑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多种多样的建筑流派和建筑思潮层出不穷。这同现代社会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交织在一起,形成极其丰富的文化格局。随着人类跨入信息社会,社会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以及价值体系将发生很大变化,它必将影响和制约建筑的发展方向。“地域性”、“民族性”和“国际性”建筑文化将互融共生,高技术、适宜技术与传统技术将各显其能。
  随着外来的建筑文化的引入,必然导致了新科技的引入,新的技术和材料,施工方法的先进,使建筑在物质、精神文化上取得了进步。我们城市面貌正在改观 ,从城市中心到城市的边缘、从公共建筑到居住建筑 ,是焕然一新的变化 ,这对已有的建筑文化是冲突、是融合。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结构的运用,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建筑文化的发展。现在社会中,建筑文化应具有较大的自我检视和更新的可能性和能力,即风格多变,趣味迥异。随着国际交流范围的扩大,考古和史学的发达以及利用各种艺术信息资源的可能性增大,对于每个社会单元和个人来说,可供选择的建筑文化不断增加。还有,社会越易容纳和鼓励建筑师的不同建筑观在建筑中的创造性的发挥,社会的建筑文化越易得到更新和发展。未来的建筑文化必将是创造性的。建筑师和建筑流派在同一社会中的兼容并蓄,他们的创造性发挥程度将进一步得到发挥。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建筑文化,其未来必将是数量众多,风格多变的。世界范围内必将是新建筑类型和新建筑结构形式不断涌现,同时一大批具有相当水平的建筑师将登上建筑舞台,载入建筑史册,作为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建筑风格多变和更新的浪潮将加速和频繁。人们的兴趣日趋复杂和多元,传统的历史样式不断重演,建筑文化的时效性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人们在不断地探索未来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建筑风格,同时,又不断地回朔更古老的历史。总之,建筑作为社会生活的对象,在任何社会中都起着本质性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将成为建筑创作的基本原则。建筑师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念 ,将转变为人类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对环境的重视将大力发展高效、节能、无污染的绿色建筑文化。随着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信息时代的全新审美观——信息审美观,将极大影响建筑创作观念。
  21世纪是注重多元化、个性化与推崇地域性建筑创作倾向的时代。建筑也将朝着注重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在传统与现代、国际性与地域性多种文化交流和共存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技术来解决人居环境问题,创造出具有新的审美价值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过元炯,园林艺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邹德侬、窦以德,中国建筑50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全部回复(2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jsa346
    jsa346 沙发
    请尊重智慧财产权!注明出处!!
    2012-01-14 08:08:14

    回复 举报
    赞同0
  • dlgogo
    dlgogo 板凳
    谢谢分享!
    2010-02-26 21:13:26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6 万条内容 · 19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关于空间的概念

关于空间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人类的原初理念,这些原初理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基础。这种可以发展出人类原初的逻辑前提的理念,实际上是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说清楚的,它的内涵要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和明确。用一些简单的定义来表示人类思维的原初理念是玄思式哲学时代的特征。如在一般的百科全书中把空间表示成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即每一物质周围还存在着物质,我们能够感受到物体沿着前后、左右和上下延伸,即空间具有三维性。如果人们要问什么是广延性,按上面的说法,实际上只是说“广延性”就是空间存在的一种属性。一般说来对一个概念的定义总是要避免自循环式的定义方式。但是在哲学上,对于原初理念的定义就不可避免的采用这样的自循环式的定义,因为实际上这种原初理念,除了它是能够被人人所感受到的“公理性”以外,是不可能用更合适的话来定义的。所以,更加确切地说,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在人类思维上的两个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理念。我们说世界是物质的,那么这个不依赖我们而独立存在的物质是什么样的呢?实际上我们无法用言语把他的全部性质表示出来,我们只能用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理念——时间和空间,在否定和再否定的过程中,分层次地、一步一步地来描述它:首先如果我们要问物质是什么,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提出问题,而应该说物质世界的存在和运动形式是怎样来描述的。因为只有通过物质的存在和运动我们才能够把握住物质: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存在,也没有离开存在形式的物质运动;而且这种物质存在和运动的辩证的关系也不是一下子能够说得清楚的,只能在否定和再否定的过程中,分层次地、一步一步的深入地来加以描述。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