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06-12 15:49:12
来自:商易宝社区/招标投标
[复制转发]
王光远
(1924— )
王光远,工程力学家。长期从事地震工程的研究。早年提出建筑物整体的简化空间计算方法;近年来,提出结构模糊优化设计理论,随后发展为“结构软设计”,致力于将模糊数学应用于结构设计大系统全局优化的理论研究。
王光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1924年3月生,河南温县人,195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刊物工程优化编委,国际结构安全与可靠性协会委员,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组成员。
主要成果:"建筑层空间整体计算理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结构模糊优化设计理论"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工程软设计理论"为国际首创;"模糊随机振动理论"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专著有《建筑结构的振动》(科学 出版社、1979年)、《应用分析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年)、《结构优化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工程院软设计理论》(科学出版社,1992年)、《模糊随机动力系统理论》(科学出版社,1993年)、《模糊随机过程论》(模糊数学及其应用丛书,贵州科技出版社,1994年)、《工程结构系统软设计理论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年)、《模糊随机规划理论》科学出版社,1996年)、《结构随机振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目前正在进行工程项目的全系统全寿命的优化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已发表论文170篇,出版专著10本,培养出博士30余人,硕士48人,指导过博士后18人。先后被评为建设部劳动模范、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省优秀党员和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其事迹被收入《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黑龙江科技精英》、《中国当代科技精华》。
王光远,1924年3月25日出生于河南省温县南韩村一个小学教师的家里。该村位于太行脚下黄河之滨,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由于当时天灾人祸,他从小备尝生活之艰辛。他在父亲的影响下,很早就树立了“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思想。
1930年,他进入本村小学学习,1933年入开封省立第三小学,1936年,入省立开封初级中学。1937年,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从华北进逼河南,学校解散。王光远时年13岁,不得不离开家庭只身逃亡陕西。为了能到国立中学接受正常的教育,他历尽千辛万苦,又只身奔赴甘肃天水,进入国立第五中学。为了能安静读书,他曾在山坡挖洞居住两年之久。1940年,他以全省会考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初中毕业,免试进入高中。这时河南省开始连续3年的大旱,受到“水、旱、蝗、汤(恩伯)”四大灾害的摧残,饿殍遍野,王光远的家人陆续逃到陕西,住在乡下的窑洞里,生活十分困难。为此,他决定缩短学习期限,于1942年以同等学力考取国立西北农学院水利系。在抗日战争期间,那是后方学习和生活条件最优越的大学之一。
他在该校学习期间,有幸受到著名力学家孟昭礼的特别培养。当时孟先生正在撰写《超稳结构应力分析之基本原理》一书,这是国内较早的一本高等结构力学教材,其中包括孟先生自己的许多研究成果。孟先生首先教会王光远,然后让他检验书中的公式推导和计算书中的全部例题和习题。在此项工作中,王光远不仅学习了先进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切身体会了孟先生严格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真理的高贵品质,这对王光远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6年,王光远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被分配到黄河水利委员会参加花园口堵口工程,任新堤第一段工程员。王光远每天奔波在所辖100多公里的大堤上,检查工作。有一次在薄弱段出现险情,黄河水眼看就要越过大堤时,王光远率先跳入水中,组成人墙,在人墙后面填抛土袋,终于保住了大堤。
这时孟昭礼应邀回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任教,他推荐王光远担任他的助教,从此,王光远终生从事工程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大家公认“听孟先生讲课是一种享受”。王光远在担任他的助教的3年期间,认真地聆听了他的每一堂课,这对王光远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和获得突出的教学效果,起了重要的作用。
1949年,孟先生由于积劳成疾,患了严重的肺病,失去了工作能力。孟先生向领导表示,坚持要王光远接替他的全部工作,这样,王光远就负担了土木系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全部讲课任务和他原有的助教工作。这些高强度的教学工作量使王光远养成了拼命工作的习惯。王光远于1949年暑假被提升为教员,1950年被提升为讲师。
1950年10月,高教部在全国工科院校选派了第一批助教和讲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师资研究生跟苏联专家学习,王光远是其中之一。第一年学习俄语,后三年学习业务和教学方法。
全部回复(1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清华建筑大师
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营造学社
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