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一篇
24个节气的知识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http://bbs.co188.com/list/viewthread.php?tid=1410297&ofid=0&extra=page%3D1&frombbs=1#
回复 举报
立秋表示暑去秋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它和“立春”一样,是一季的开始。人说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秋,表示庄稼要收获了。每年的阳历8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135度时开始,此后,气温开始下降。诗云:“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秋天,不仅给人们带来丰硕的果实,同时也带来不冷不热、清爽宜人的好天气。
有的秋天,气温仍然很高,似盛夏一样,故有“秋晒如刀剐”、“秋后一伏热死人”的农谚。为什么立秋时阳光直射已经减弱,还晒得那样历害呢?这是由于经历了两个伏天,地面上贮热很多,到“三伏”时,达到了存热最高量,这好比烧热的炕,火虽残了但余热尚在,人们就觉得很热。大秋作物和人一样,在灌浆、乳熟阶段缺少水分,照样不能散热,影响收成,因而又有“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雷震秋收”等农谚。
“头伏萝卜中伏菜,末伏荞麦长得快。”粮食作物中,荞麦的生长期较短,它出苗2-3寸后就边开花、边生长、边结籽,六七十天就可收获,是一种防旱抗荒、回茬的好品种。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恐怕末伏里种的粮食作物只有荞麦了。所以有空地的话,要不失时机地种好荞麦。
“立了秋,还不能挂锄钩”。虽然说这时的庄稼长得又高又大,再不怕草欺了,但还要锄草松土,地边路旁都要锄。因为“今年锄尽地边草,明年粮多虫害少”。
立了秋,华中、南已开始收秋,安徽:“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湖北:“麦到立夏收,谷到立秋黄。”湖南:“麦到小满谷到秋,是迟是早一路收。”山东、广东、上海:“立秋十日吃早谷。”浙江:“立秋三日后,稻子粒粒黄。”而在华北、东北稻谷才开始灌浆。
“立秋莫断霜,插柳正当时”。这里的“柳”是各种树的代称。秋天,树木生长迟缓了,有的几乎停顿。此时移栽,即使根部受点伤,也不会影响它的内部平衡,有足够的时间愈合伤口,一到春天,能很快恢复。因此,秋天植树有利于抗旱保苗,来年发芽早。
立秋,各代表区的主要农事活动,分述于后:东北区;水稻拔草,追肥;棉花、高粱放秋垄拔草,棉花打围尖;大豆、谷子、甘薯拔划草,防治高粱、大豆虫害。继续积肥沤粪,防洪排涝,割饲草。华北区:玉米、谷子等大秋作物将先后成熟,准备收获。棉花抓紧打顶、打群尖,控制徒长,促进秋桃发育,加速裂铃吐絮。注意病虫防治。西北区:冬小麦整地、施基肥。春小麦茬耕地、施肥、复种。玉米、糜子中耕、灌水、施肥。西南区:加强田间管理,促使早熟,免受冻害。适时播种秋马铃薯。华中区:水稻注意防治螟虫,双季晚稻利用高温时期追肥中耕,加强管理。甘薯中耕锄草。棉花打老叶、空枝,抹赘芽,防旱、防涝。茶园秋季深耕。林业采集树种。果树继续芽接。收割青草和野生饲料并晒干贮藏。华南区:中稻追穗肥,晚稻耘田追肥,防治病虫害。晚玉米中耕、培土、追肥。秋薯移栽,夏、秋薯中耕培土追肥。春、冬植蔗灌水、施肥、治虫。
处暑
处暑象征着东南季风最后退出我国大陆,西北季风开始统治我国大陆。处暑以后的天气真正转入秋季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每年阳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开始。此后我国广大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热不来”就是这个道理。
处暑又称暑退,这时气温一般是15-17℃,最适于人体的气温,因此觉得很舒适。陆游有两句诗:“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这是对处暑的最好描绘。
“秋不凉,籽不黄”。一般作物灌浆以后,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有所下降,当然太低了也不行。如玉米开花授粉期间以 26-27℃为宜,灌浆后就不需要这样的温度了,如超过25℃或低于16℃,都会影响淀粉酶的活动,阻碍干物质的积累。
处暑,由于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贮存,因而庄稼成熟很快。山西:“处暑禾田连夜变”,山东:“处暑三日无青谷”,浙江:“处暑三朝稻有孕”,湖北:“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河南:“处暑不处暑,七月十五吃稻黍”。都说明,处暑后禾田连夜变,很快就要收获了。没有按时播种的庄稼,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处暑花,不回家”,“处暑不出头,割得喂了牛”。说明误了农时,不论棉花,还是粮食作物不会有收成。
立秋、处暑都在阳历8月里,农事活动综合于下:山西:秋禾锄草麦地耱,打切棉花去病柯;南部种麦订计划,晋中棉花打顶柯;晋北侧重积肥事,胡麻莜麦要收罗。河北:立秋处暑,喜报丰收,精收细打,颗粒不丢。大茬早耕,准备秋种。晚秋作物,加强管理。地瓜追肥,黄烟培土。棉花整枝,适时打顶。山东:处暑风凉,收割打场。边收边耕,耙耱保墒。晚秋管理,措施加强。秋菜定苗,锄草防荒。各种害虫,综合预防。浇水追肥,保证苗旺。河南:立秋过后处暑连,打草沤肥好时间,拔除大草放秋垄,小麦割完地早翻。吉林:立秋处暑在八月,拔草放垄晒水田。江苏:立秋收早稻,处暑雨似金。上海:立秋过后处暑来,深耕整地种秋菜。晚稻出穗勤浇水,籽粒饱满人心快。浙江:立秋处暑耕作忙,多种蔬菜和杂粮。晚秋追肥勤灌溉,害虫风害要早防。安徽: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棉花。湖南:立秋处暑天渐凉,玉米中稻都收光。福建:八月立秋处暑快,边种蔬菜边管粮,防害治虫田管理,水稻防倒要烤田。云南:立秋处暑八月天,棉花整枝烟短剪,白薯翻蔓秋荞播,拔草捉虫保丰产。
白露
白露在节气上和雨水、谷雨、寒露、大雪、小雪一样,都是表示雨量和降水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天凉了,特别是晴天的晚上,天空很少云层,地面的热量毫无阻碍地向天空发散,地面和地面上的物体,由于气温下降,草木上凝成白色露水。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开始。
仲秋的白露,气候一如春季,不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颜色比春季更艳丽,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鸡冠花、雁来红以及池塘里的黄色荇菜花和白色的水鳖花,田野里迎风招展的荻花等,都深深点缀了秋色。正如诗人的描绘:“桂花十里芬芳,芙蓉千姿百态,菊花满地金黄,使人心旷神怡”。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阴历的8月,正是阳历9月的白露节,这时,对气候最敏感的候鸟,如黄雀、椋鸟、树鹨、柳莺、绣眼、沙锥、麦鸡,特别是大雁,发出集体迁徙的信息,准备向南飞迁。科学家认为:生物体内有一种感知外界环境周期性变化,并调节其生理活动的“生物钟”,所以,一切候鸟春来秋往而且向南飞行时,多在仲秋的月明风清之夜候鸟的迁飞,好象给人传书送信:天气冷了,要收割的庄稼很快收割吧,并准备寒衣,迎接“三秋”大忙季节。
确实,白露节是农事活动的高潮季节。山东:“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湖北:“谷到白露遍地黄”。河北:“白露打核桃,秋分下梨枣”。山西:“白露花结籽,采集树籽好时候”。上海、江西:“白露雨弥弥,秋分稻秀齐”。安徽:“白露田中一场空”。福建:“白露白茫茫,早禾收完迟禾黄”。甘肃:“白露天气晴,打得谷米白如银”。
白露又是羊配种的好时候。母羊-般是秋季和冬季才有发情表现。江南地区白露配种的羊,在来年2月产羔,到4-5月断乳,此时正是草绿苗嫩,母羊吃上充足的青草,营养好,乳水足,羊羔易成活。白露以后,气温继续下降;常常是每隔5~7天突然变冷一次,而且一次比-次冷。“一阵秋风一阵凉”,冷空气一阵一阵南下,不仅带来寒冷,有时南下的冷风与热风相迎,形成降雨?quot;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由于太阳辐射的热量日日减退,白昼又短,地面上经过“三伏”积存的热量逐渐消散,特别是夜间消散得更快,于是一夜比一夜冷了。
白露各代表区主要农事活动如下:东北区:收获谷子,高粱,大豆,采摘新棉。棉花、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选种留种。继续放秋垄,秋翻耙压土地。及时腾茬、整地、送粪、抢种小麦。采集树种,做好造林准备工作。华北区:各种大作物成熟收获。抓紧送粪、翻耕、平整土地,及时做好种麦准备。西北区:山地开始播种冬小麦。其它作物收割。西南区“三秋”即将开始,及时收割水稻,晚稻狠抓管理,促使早熟,避免低温霜冻。华中区:单、双季晚稻加强肥水管理、防治病虫。夏玉米收获。棉花分批采摘,选种。晚玉米加强肥水管理。继续采集树种,造林地整修。春季造林地准备补栽。华南区:晚稻追穗肥,防治稻苞虫、玉米螟。夏、秋薯继续中耕、培土、追肥。种秋植蔗,继续防虫防旱,处理老根。
立秋二字是夏天结束,秋天来到,从狮子座的第15或16天
开始(太阳走到黄经135度时)气温会逐渐走低,立秋当天的气温起码在30摄氏度上下。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