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 科研界的潜规则(5条法则,很贴切)

科研界的潜规则(5条法则,很贴切)

发布于:2005-05-18 22:13:18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近年来,“潜规则”已经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官场有之,股市有之,
娱乐圈有之。现在好了,在刚刚出来的一本小说《诺贝尔的囚徒》封面上,竟赫
然标着“刻画中外皆然的学界潜规则”的字样。吃惊之下,赶紧买了一本。

看了作者杰拉西教授的简介,才知此人非同凡响,因为他不但是学界中人,
而且是位顶尖高手,有着“人工避孕药之父”的头衔,赢得过无数科学荣誉。由
他来讲述学界的内幕,自然应该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了。

果不其然。请看书中描述的几条潜规则:

潜规则之一:著名教授只管申请经费,几乎从不亲自动手做实验。

书中写道,在当今科学界,实验室的规模急剧扩大。哈佛、麻省理工学院或
伯克利的许多研究小组,其人员多达三十人以上。但是,就像金字塔一样,实验
室中有着森严的等级,大多数人都在从事一些具体、琐碎的工作,他们“只是被
当作有手的工具而已”。而实验室的领导——那些地位显赫的“超级明星”,其
主要任务则是募集研究经费,以及在重大科学会议上报告他们的成果,“他们自
己当然是不会亲自动手做实验的”。

好一个“当然”!这明明白白地显示出,它就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潜规
则。根据这条潜规则,作为一个刚入门的学生,你得先像奴隶一样听命于你的教
授,甚至要“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一个星期七天”,而所有的希望就是“多年
媳妇熬成婆”,到时候你就同样可以享受“科学明星”的待遇了。事实上,大家
都承认这条潜规则,所以书中的康托偶然亲自动动手,就赢得了其学生的无限敬
仰:“像他这种地位的人谁还在做实验?”

潜规则之二:教授要在学生完成的论文上署名,甚至被看作主要作者。

在《诺贝尔的囚徒》中,一段关于这条潜规则的对话极为精彩。当正在攻读
文学批评博士学位的莉亚对这条潜规则提出异议时,女化学教授阿德利提出了自
己的反驳:“这个课题是我提出来的……我用我的研究经费提供了设备和学生的
奖学金……向国家卫生研究院提出经费申请的报告是我写的……我们一起讨论工
作进度……我建议采用某种技术……提醒她注意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她
的结论是:“一般认为,教授作为作者之一是很正当的事情。事实上,这个领域
里的人都认为我是主要作者。”

阿德利的话自有其一定的道理。不过,它也让我们看清了一个事实:在这些
教授眼里,他们才是学术课题的真正完成者,而学生们只是“有手的工具”,在
能够让学生们在论文上署名,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所以,当小说的主人公之一
斯塔福和他的导师一起联名在著名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时,他就十分满足
于自己没有像大多数科学合作者那样被忽视,被列在所有称呼中最常见的“等等”
之中。“能够逃脱在参考书目中被列为‘无名氏’的遭遇,总归是件值得庆幸的
事情。”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tianshidedianshi
    名人就是猛
    还是做教授好
    以后大家努力
    2005-05-18 22:27: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 modal
    modal 板凳
    潜规则之三:女性在学术界很难得到晋升。

    渴望成为母亲是每一个女性的天性。但在学术界,想把事业和母亲的身份结
    合在一起可是一道天大的难题。为了获得一个在学校里永久任职的终身教授资格,
    “在化学或者大多数实验科学里,在你当助理教授的六年时间里,你不可能既做
    一位母亲又获得终身职位”。在大学里,大多数手握职称评审大权的评审委员都
    是年纪很大的老头子,“虽然接受过关于禁止性别歧视的法制教育,却根本不了
    解实际情况”。这就难怪在美国主要的大学里面,没有一所大学的化学系主任是
    女的。虽然招进来的研究生几乎有四分之一是女性,但在一流大学里只有很少数
    女性获得化学方面的终身职位——“哈佛大学没有,普林斯顿大学没有,耶鲁大
    学没有,斯坦福大学有一位。”

    即使她们终于如愿以偿,成了终身教授,她们就真的会获得平等的对待吗?
    答案仍旧是否定的。以著名的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为例,她一生成就卓著,
    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还担任过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却依然被视为
    异类。“他们平常称呼她‘吴夫人’而不是‘教授’,这难道不可笑吗?就好像
    她是个管家婆似的。”

    潜规则之四:如非迫不得已,千万不要在申请课题时把一切想法都说出来。

    众所周知,现在的科研需要花很多钱,于是,你一定得申请课题经费。可是
    你知道,这其中也有许多玄机吗?书中借主人公康托之口这样说道:“人们从事
    评审这种耗费时间的工作并不完全是出于崇高的责任心,是尽义务,或者说是某
    种善举。实际上,总有一些利己的成分在里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最早接触
    到最新进展,获悉最新消息。你会忍不住记下你所看到的东西,然后,过了一段
    时间,比方说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后,你会忘记自己最初在哪里看到过它,渐
    渐地你认为它就是你自己的想法……”

    原来如此!作为一位有着六十年学术阅历的科学家,杰拉西自然对此深有体
    会:“那些行家不会把一切都说出来,他们在申请中主要谈论自己已经完成但尚
    未发表的东西。只有初次申请的人,他们以前没有获得过经费,只好把所有的牌
    都亮在桌面上。他们别无他法。这就是这个行业的规矩:那些已经……”

    “这个行业的规矩”,原来,这就是潜规则!可怜的新手,要是没人指点,
    他们还一直蒙在鼓里呢,只能乖乖地成为别人的猎物了。

    潜规则之五:为了发表论文,要设法恭维评审人。

    我们都知道,发表科学论文是很困难的事。在中国,一篇SCI 上的文章就能
    让你身价倍增。可是,论文评审者却大多是很挑剔的。为了使你的论文能够顺利
    发表,你就要设法使评审人符合自己的口味。那么,该怎么办呢?

    下面的方法就是一条黄金法则——“在你论文的参考书目里不断地引用另外
    一位科学家的作品”,因为这很可能会引导编辑挑选那个人作为一个特别合适的
    评审人。要是你还想更保险一点,那你就要再费一点工夫,“把那位潜在的评审
    人的著作归类为‘一流’、‘发人深省’,或干脆就说‘精辟’,他在评审你的
    稿件时心情就会比较舒畅”。因为,“好话人人爱听,恭维永远有用。”

    对于初露头角的学者,书中给出了谆谆教诲:“永远不要在书面反驳意见中
    侮辱评审人,无论他的评论多么愚蠢。”因为,这是一条潜规则!

    ……--
    经历是痛苦的,过程是曲折的,后面的道路是漫长的;
    但信念是坚定的,前景是光明的,意志是顽强的,成功是必然的;
    痛并快乐着!
    2005-05-18 22:14: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

114.55 万条内容 · 19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大腕"

一定要找最NB的公司 挑最好的职位 要干就干最大的项目 一举成名 国家大剧院算是最次的项目了 (再说已经安排别人干了) 什么高速轮轨呀、安大管道呀、J12呀(不知还有没有其它的项目) 能干的全给我同时安排上 公司的资料要超过大英图书馆,规范要多的让NASA也得到这儿来找 得给咱配一批助手 戴酒瓶底儿眼镜、egghead、清华土木博士后毕业的那种 咱们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他们都得赶紧请示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