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04-19 10:36:19
来自:人才招聘/企业招聘
[复制转发]
今年年初“环保风暴”中被“叫停”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已经有29个通过了环保审查。持续长达3个月的2005年“环保风暴”渐次平息。(4月17日《北京青年报》)与掀起“风暴”时的轰轰烈烈相比,风暴平息显得平静、低调。当初,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在“叫停”30个违法开工项目的新闻发布会上,曾斩钉截铁地说:“环保绝不是一个橡皮图章”。现在,被曝光的项目都接受了审批,很快顺利过关。最终结果是,环保部门的地位获得了空前提高,环保总局终于成为了“权力大印”。
年初,一批在全国和当地较有影响的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强行“叫停”,一夜之间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把这次环保行动和去年的“审计风暴”相提并论,并赋予其一个响亮的称谓“环保风暴”。社会各界对国家环保总局充分利用舆论监督这一社会资源,对违规项目主动出击、公开曝光普遍寄予厚望。
但是,结果令人失望。据介绍,30个违规项目“在接到环保总局的通知后先后都递交了环境影响评价书,而总局也专门对这些项目的评价书进行了评定,对符合2003年9月1日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项目”,国家环保总局很快下发了项目环评同意函。这就意味着,29个项目仅仅补办了一份文件手续,就顺利“过关”。
从环保违规项目,转眼间变成了环保合法项目。申请文件内容怎样?环保状况是如何整改的?环保审批的“程序合格”是否就能代表项目本身“质量合格”?环保审批的过程是否公正、科学?在社会舆论对这些关键问题都不明了的情况下,“环保风暴”已经平息。
在此次“环保风暴”中,国家环保总局在开始时,坚决相信舆论、依靠舆论,通过舆论监督推进行动,以直接点名的方式向社会公开违规“黑名单”,有着阳光政务的鲜明特点。但是,在“风暴”开始之后,环境评价审批的过程本身,却并没有接受舆论的充分监督,不仅没有通过公开听证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公众参与力度,而且,通过封闭式的操作,使原本违规项目合法化,这一风暴“游戏”,完成的只是环保部门从“橡皮图章”向“权力大印”的转变,提升的是部门的权力与地位。
腐败总是与封闭相联系;文明总是和公开相伴随。这次“环保风暴”有关部门只公开别人,不公开自己;只希望对别人进行舆论监督,而自己的工作依旧封闭运行,那“风暴”的积极意义就非常有限了。走过场———难道这就是“环保风暴”的真实的动机和目的?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