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全部回答(9 )
资料目录 污水厂设计全套图纸(A2/O工艺)
主题
回复
粉丝
市政给排水
23.67 万条内容 · 845 人订阅
遇到了一点小问题
内容不能包含下列词语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答(9 )
柱2在120min时加入硝酸盐,因此其前2 h内为厌氧,后2 h基本为缺氧。柱2前2 h的释磷速率很快,至120 min时PO43--P高达7.3 mg/L。120 min后由于硝酸盐的加入,聚磷菌开始吸磷,但由于缺氧状态下微生物ATP产率较低,故该阶段的吸磷速率并不高。至180 min硝酸盐消耗殆尽,吸磷也基本上停止。进入曝气状态后,柱2虽重新开始吸磷,但因前面缺氧段的存在,致使其吸磷速率大大低于柱1。曝气开始时,柱1的PO43--P浓度高达6.5 mg/L,柱2仅为5.3 mg/L。但至480 min,柱1的PO43--P浓度为0.1 mg/L,而柱2的PO43--P却为1.05 mg/L,两者相差10倍。从脱氮角度看,两者均把柱内硝酸盐全部反硝化,但柱1的比反硝化速率为4.12 mgN/(h·gVSS),柱2为280 mgN/(h·gVSS),柱1明显快于柱2。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将常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系统的厌氧、缺氧环境倒置,可明显改善系统的氮磷脱除效果。在倒置的A2/A1/O方式下,碳源问题仍然存在,并造成聚磷菌的释磷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的A1/A2/O方式。但在该方式中,由于硝酸盐在前面的缺氧区已经消耗殆尽,因此其厌氧环境更加充分,微生物厌氧释磷后直接进入生化效率较高的好氧环境,其在厌氧条件下形成的吸磷动力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对常规脱氮除磷工艺来说,污泥回流比常在0.5~1.0左右,内循环比则在2.0~3.0之间。在所有参与内外循环的污泥中,通常只有占总数不到一半的回流污泥经历了完整的释磷、吸磷过程,而大部分污泥实际上没有经过厌氧阶段而直接进入缺氧和好氧环境。相应地,其所排放的剩余污泥中富磷污泥的含量实际上也只占一少部分,因而影响了系统的除磷效果。与此不同,A2/A1/O方式允许参与回流的所有污泥全部经历完整的释磷、吸磷过程,故其排放的剩余污泥含磷更高,系统的除磷效果也更好,具有一种“群体效应”优势。
在A2/A1/O方式中,缺氧段优先得到碳源,故其脱氮能力明显增强。在本试验条件下,其比反硝化速率和A1/A2/O方式相比提高50%。
从工程角度讲,A2/A1/O方式不仅具有较好的氮磷脱除能力,而且可能较传统脱氮除磷工艺更加简捷。工程上采取一定措施,使其污泥回流和内循环合并为一个回流系统是完全可能的,这对于开发简捷、高效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2 3 倒置A2/O工艺的特点
采用两个平行系统进行对比试验,系统1以倒置A2/O方式运行,系统2以常规A2/O方式运行。两系统的有效容积均为77.2 L,各区比例为A2(A1):A1(A2):O=1:1:2,二沉池水力停留时间为21h,非曝气区采用搅拌桨搅拌。
试验初期,从污水厂生产性曝气池取活性污泥引入小试系统,经过一个月的试运行,MLVSS达2~3 g/L,出水COD降至50 mg/L以下,遂开始正式试验。试验采用的工艺参数和运行结果见表2。由于倒置A2/O工艺取消了内循环,因此其回流系统只有一个,总回流比也比常规A2/O工艺减少了20%。试验中的小流量控制比较困难,因此系统1的实际进水量稍大于系统2,这导致其实际水力停留时间略短于表2中的8 h,MLVSS也相应地较系统2偏高。作为对比性试验,这种差异对于系统1略为不利。
由表2可以看出,两个系统的COD去除能力相当,并均高达90%以上,出水最高COD均在50 mg/L以下,表中系统1的出水COD略高于系统2是其实际进水量偏大所致。可以说,倒置A2/O工艺在COD去除能力方面与常规A2/O工艺相当,是令人满意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两系统的氮磷脱除功能有明显差异。系统1(倒置A2/O工艺)的出水TN是8.9mg/L,去除率为84.7%;系统2(常规A2/O工艺)的出水TN是14.9 mg/L,去除率为74.4%。系统1的TN去除率比系统2整整高出10%。同样还观察到,系统1的出水TP仅为0.67 mg/L,其TP去除率比系统2高出近9%。两系统出水水质的这种显著差异说明倒置A2/O工艺的氮磷脱除功能的确优于常规A2/O工艺。
表2 倒置与常规A2/O工艺运行参数 运行条件与效果 倒置A2/O工艺(系统1) 倒置A2/O工艺(系统2)
温度(℃) 29.6 29.6
HRT(h) 8 8
DO(mg/L) 1.8 2.0
回流比 污泥回流 2.0 0.71
内循环 0 1.80
合计 2.0 2.51
MLVSS(mg/L) 2117 1960
泥龄(d) 12 12
COD(mg/L) 进水 446 446
出水 39.9 38.7
去除率(%) 91.1 91.3
TN(mg/L) 进水 58.1 58.1
出水 8.9 14.9
去除率(%) 84.7 74.4
TP(mg/L) 进水 9.6 9.6
出水 0.67 1.51
去除率(%) 93.0 84.3
3 结论
① 就一般城市污水而言,短时厌氧区( HRT =2~3 h)并不能增加污水中VFA的量,在厌氧区设置填料将明显加剧该区VFA的消耗。
②聚磷菌厌氧有效释磷水平的充分与否,并不是决定其在后续曝气条件下过度吸磷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就系统的除磷效果而言,释磷可能属于一种不具备充分必要性的表面现象。好氧吸磷的能量既可以来自胞内贮存的碳源(如PHB),也可能从氧化胞外的其他基质获得。
③推进聚磷菌过度吸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