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04-17 18:55:17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景观”一词另类谈
风景园林近年来发展的确很快,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几乎附着在社会更个界面之上,景观美学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而景观的营造自然就成了众多园林设计人员共同追求的目的。由于一些设计人员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特别是一些新手上路,常常盲目地去追求景观的表面形式。认为置些石头,搭配好了植物、搞出了些有创义小品来,就狠不得向所以人证明自己设计了一个如何好的景观来啦!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做园林设计,做景观设计,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景观,试问一下,如果我们连景观的定位都拿不准,有怎么能做出真正的一处好景观来呢?“景观”: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应该是由两大块组成的。也就是说“景观”一词它不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单一的概念,它应该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概念有机结合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新的概念。简单地说:“景”是景、“观”是观、“景观”就是景观。从力学上来看,也可以把“景”看作是施力体,把“观”看作是受力体,那么“景观”就应该是一个施力与受力的互动过程。
那什么是“景”呢?首先:它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体,能为人所感知。其本身的外型特点,色彩构成,特异现象等等可以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其次:它是一组三维载体,除了本身的一些观赏效果外,它还应该是文化、历史、科技展示等等的载体。我们之所以要营造这么一个集合体,也就是“景”,其目的很明确,简单地说就是让人看,我们概括为“观”。
“观”是个动词,很明显,这个动词反映的是人的一个动作,为了使“景”能更好地被读者(我们将景色的观赏着叫读者)感知并升华,也就是说要让读者很轻松、很直接地从“景”得到表面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把具有观赏价值的东西放在最容易为读者的视线所收获的位置,使读者在一系列的感觉冲击之后,通过其心理活动将视觉所收获的表面现象重组,从而在最后形成了读者心里的独到理解。这样才达到景观设计的目的或说完成了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在做景观时,应该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根据设计地段现状资源(自然、人文、经济等)来代替读者完成对设计地段的独到理解,怎么样平面构成、空间划分、层次组合、构园元素的搭配,才不会与读者在观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相违背,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
谈到“观”,引申下去就有太多东西要说。比如说吧,“观”的动作行为依赖的是人的眼睛,而之所以能眼睛收获图象,又依赖物体表面色调反射入人眼的光线,这些光线又应该是连续的,一旦这些光线被它不能穿透的物体阻挡,人就无法获得目标的图象。从景观角度来讲,读者就无法完成观赏过程,更达不到观赏的目的。这样的话,我们营造的景观就不能叫景观,只是一块死景。因此我们在做景观的时候,首先要分析道路系统,标出所有游人涌入口,通过几何法算出自然条件下,集中游人目光最多的地块,并在这里营造景观,才回发挥它的最大观赏价值。其次要分析分布在景点的四周的最佳观赏位置,来决定景点的朝向,使景观主次分明、收合得体以及节约材料等。也就是说读者的视线集中在那里,我们的工作重点就落到那里去。
景观,它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概念的组合,准确地说:“景因观而存,观因景而在”它们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种形成的一个统一体,而这个统一体才叫景观。我们景观设计,就应该多多考虑并细化它的本质要求,而不是为了一个笼统的字汇主观地去发挥,如果弃失了景观的本质和它所依据的和遵循的客观条件,错误地以为搭配好了植物、景石和小品,就是在营造景观,那就是在扼杀景观的生命力。难以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景观来。
今业生态建设集团/设计部/封明甫/2005.4.16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回复 举报
不看太可惜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