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景观实景 \ 东方莫斯科的美丽的中央大街

东方莫斯科的美丽的中央大街

发布于:2008-12-25 20:14:25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景观实景 [复制转发]
百年老街——中央大街



就像不到天安门广场就不算到过北京一样,不到中央大街就不算到过哈尔滨。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灵魂,如果没有这条街,哈尔滨是难以担起“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的。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人将中央大街同柏林的菩提树大街、东京的银座大街、上海的外滩相提并论。
中央大街最让人称奇的是它的路面。

中央大街上的路牌是现代人立的,但它却将现代人指向了一条能品味百年建筑风格的老街
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进行城市建设,来自关内及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拨给散居在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在狭窄的街道两旁是阴沟,铺上木板、铁板,供人行走,在各十字路口架着木桥,走在这条大街上的是骡马驾驭的车子。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由于埠头区的建立,这里俄国人的铺子也多了起来,牌匾多用俄文,他们经营杂货钟表等,所以虽称“中国大街”,但两侧多为欧式建筑,商业也多为外国人经营,犹如外国城市一般。

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中国大街铺上了方石,顿时显得华贵起来。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制成,其形状活像俄式的小面包,一块块铺得精精巧巧,密密实实,路铺得这样艺术,在中外建筑史上都是少见的。据说当年铺设这条路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个银元,要知道,那时候一个银元足够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当时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不计其数,其中道里秋林分公司、马迭尔宾馆在整个远东地区也是颇有名气的。在这条哈尔滨最时髦的街上,俄国的毛皮、英国的呢绒、法国的香水、德国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国的洋油、瑞士的钟表、爪哇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国干鲜果品均有出售,不亚于一个国际商品博览会。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现在的中央大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路宽11米,人行道宽2至6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


走在这条金子铺成般的大街上,感受着那些历经近百年风雨的磨洗和无数行人双脚的打磨已变得光亮可鉴的方石,仿佛就是在触摸历史。比起花岗岩路面来,中央大街更有魅力的地方当然还是建筑。在这条百年名街上,仅属一、二类保护建筑的就有几十座,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的建筑风格都能在这里找到它的标本。这条街上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中主义、拜占庭、新艺术运动等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置身其间,就像走进了一座西方古典建筑艺术博物馆。一条小小的街道,包含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包含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其包含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展示建筑艺术的博大多姿,为世上少见。中央大街的美还在于它是一条步行街,漫步于此,不必操心躲闪横冲直撞的汽车。在这里,人们可以悠闲自在地观光购物。

1997年中央大街改造成亚洲最长的步行街,改造后的中央大街继承和发展了原有的历史文脉,以欧式风格作为街道风貌的主基调,连牌匾、店面都按欧式风格统一设计,街面上210盏路灯全部采用欧式造型。可以说,改造后的中央大街不仅保留了一个城市的记忆,而且保留了一个城市的个性。

今天的哈尔滨人以拥有中央大街而骄傲,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哈尔滨人到这里来逛一逛,哪怕什么也不买,就是感受一下这里温馨浪漫的气氛。哈尔滨的女孩尤其喜欢在中央大街上漫步,她们穿着时髦的衣裙,迈着轻快的步子,浏览着两边的风景。而她们颀长的身材,飘洒的长发,时髦的衣裙本身就构成一道灿烂的街景。中央大街的美,是难以用语言传递的,她仿佛像是哈尔滨的眼睛,凝视着哈尔滨的历史和历史留下的所有深沉。

2868746.jpg


2868749.jpg


2868755.jpg


2980014.jpg


S6005686.JPG

全部回复(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xingliya
    xingliya 沙发
    还有我原来画过的一个建筑哦,学习了
    2012-12-24 15:49:24

    回复 举报
    赞同0
  • yanyan20332033
    2012-03-08 21:34:08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园林景观实景

返回版块

37.75 万条内容 · 28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风光摄影的技巧

二 谈谈风光摄影的一些基本方法   ■许多摄影师对拍摄风光照片并不热衷。尽管我们认为那些风景照片近乎千篇一律,但是,这类题材的作品还是在被大量地拍摄。我们拿三分法规则去衡量别人的照片,然后将有用的成份融入到自己的风光照片中去。有时,我们身背40磅重的摄影器材爬上一座山,仅仅是为了拍两张照片;而在一次汽车旅行中,我们用一台“傻瓜相机”就能拍上它20个胶卷。这难道就是让我们为之累弯了腰的风光摄影吗?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