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8-12-09 21:41:09
来自:建筑结构/结构资料库
[复制转发]
一幢建筑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高层建筑无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不同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设防标准在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地区分别对应不同的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也就是说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都是以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和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依据来界定。现举一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区的乙类建筑,其地震作用对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多遇地震)0.08(0.12) (7度的);如果为7度甲类时,其地震作用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至少为0.16(0.24) (8度的),或更高一些,具体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及地震安全性评价来确定。同样7度甲乙类时,其抗震措施的设防烈度按8度来确定抗震等级;而7度丙类时,其抗震措施的设防烈度按7度来确定抗震等级。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详见以下两表。
地震作用对应的设防烈度及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多遇地震)
建筑类别 地震作用对应的设防烈度/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多遇地震)
本地为6度 本地为7度 本地为8度 本地为9度
甲类 设防烈度和加速度高于本地区的,具体值要进行地震安全评价报告
乙类 6度/0.04 7度/0.08(0.12) 8度/0.16(0.24) 9度/0.32
丙类 6度/0.04 7度/0.08(0.12) 8度/0.16(0.24) 9度/0.32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对应的设防烈度
建筑类别 场地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对应的设防烈度
本地为6度 本地为7度(0.10g)
本地为7度(0.15g) 本地为8度(0.20g)
本地为8度(0.30g) 本地为9度
甲类乙类 Ⅰ 7度/6度 8度/7度 9度/8度 比9度更高
Ⅱ 7度/7度 8度/8度 9度/9度 比9度更高
Ⅲ Ⅳ 7度/7度 8度/8度
8度/9度 9度/9度
9度/比9度更高 比9度更高
丙类 Ⅰ 6度/6度 7度/6度 8度/7度 9度/8度
Ⅱ 6度/6度 7度/7度 8度/8度 9度/9度
Ⅲ Ⅳ 6度/6度 7度/7度
7度/8度 8度/8度
8度/ 9度 比9度更高
一幢高层建筑的抗震等级根据抗震设防类别、A(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以上两表得出的设防烈度及建筑高度五个方面来确定;即抗震措施是确定抗震等级的一个因素,其中与抗震措施对应的设防烈度同另外四个因素(抗震设防类别、A(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建筑高度)确定用于“严格意义”计算的抗震等级,例如计算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内力增大系数等;而与抗震构造措施对应的设防烈度同另外四个因素确定用于构造的抗震等级(非计算的,但实际上是有计算的成分),例如像柱压比、体积配箍率等。
抗震措施:除了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还包括抗震构造措施。规范中这个概念理解起来比较费劲,总的说明抗震措施既包括计算的内容(地震作用计算、内力调整,承载力计算),也包括概念设计的内容(抗震构造措施);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措施不仅要按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和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区别对待,而且要按抗震等级划分,是因为同样抗震设防烈度下不同的结构体系、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抗震要求。例如:次要的抗侧力构件的抗震等级可低于主要的抗侧力构件;较高的房屋地震反应大,位移延性的要求也较高,墙肢底部塑性铰区的曲率延性要求也较高,其抗震等级也较大。
因此,抗震措施是确定抗震等级的一个因素,反过来,抗震等级(计算和构造两个方面)又来影响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例如在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这也正好说明此情况。
全部回复(2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