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8-11-18 10:07:18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文/绿维创景
一、对风景名胜区定义的分析
根据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全国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一是加快风景名胜区立法进程。根据党中央关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求,要进一步加快风景名胜区立法进程。建设部将配合国务院法制办,进一步修改《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对《条例》中涉及的风景名胜区性质、范围、执法主体及定级审批、规划审批、保护监督以及违规处罚等重要内容进行进一步论证和加以明确。”我们认为,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应该认真研究,给予更清晰的阐述。
条例对风景名胜区的定义,不是自然和文化遗产、不是文物、不是生态环境,而是“可进行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这一定义,就把风景名胜区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区别开了。
1、必需定义“风景名胜资源”
我们认为,“风景名胜资源”是国家所有的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国家应该对风景名胜资源的通过法律法规,加大力度,予以管理。并且,必需按照国家关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国家资源管理系统。
风景名胜资源,是以人们的观赏愉悦及旅游活动为前提的资源,不是按科学、文化、历史、生态等评价为价值基础,因其科学价值、生态价值、文物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而列入的资源。
为了科学价值,有自然保护区;为了生态环境,有生态保护区;为了独特的自然或文化属性,有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中国应该有国家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为了文化,有文物保护,非物资文化保护。
风景名胜资源,可能包含了科学、文化、历史、生态等方面价值极高的资源,这些资源,应该纳入相关的保护法律及资源保护体系之中,其保护的意义,不是为了观赏,而是更广泛的长期价值。单纯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意义,就是为了永久利用资源,开展观赏与旅游。
2、资源保护与开发,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我们不能厚此薄彼,只重保护,不重开发;也不能只重开发不重保护。必需辩证看待两者的关系,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永继利用的道路。
3、“风景名胜区”不是“风景名胜保护区”
同样是资源,对于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科学资源、文化资源、文物资源,我们特别强调保护;但对于风景名胜资源,我们必需同样重视开发与保护。因为,为了资源的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而建立风景名胜保护区,不符合逻辑。因此,风景名胜区的社会功能,必然是对社会民众的观赏和旅游开放。如果不是为了观赏和旅游开放,风景名胜保护起来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只能建立“风景名胜区”,而不是“风景名胜保护区”。
建立风景名胜区,就是为了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以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的原则为前提,遵循市场规律,最大限度的实现旅游产业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带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中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物、生态,应该由相应的保护法律法规去规范。独立的风景名胜资源,则由本条例进行规范,建议单独出台《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条例》。
二、风景名胜区不是非盈利组织,是中国旅游产业中的市场主体
1、风景名胜区是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最好的旅游景区
《条例》修订稿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承认“风景名胜区”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产业中最重要的市场化主体身份,非要将其纳入非盈利组织范畴。
风景名胜区的评审,依据的主要是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评价。最好的景观资源,都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此,得到了旅游市场的高度认可,也因此激发了各地申报风景名胜区的积极性。
不承认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旅游产业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行为。
2、风景名胜资源的定义,就决定了其市场属性
风景名胜区拥有风景名胜资源,不等于风景名胜区已经具备市场化产品的功能,任何否定风景名胜区必需面向市场进行开发建设和经营运作的思想,都是不可能的,并且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风景名胜区的现实。
3、把风景名胜资源转化为风景名胜区旅游产品,必需进行开发建设
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与建设工程,共分四类:第一类,保护设施与保护工程,包括自然资源保护设施与保护工程、文化景观保护设施与保护工程;第二类,为了进入、保护、建设、游览而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交通设施、水电气通讯等设施、管网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标识系统、游览设施、游览服务设施、防污及污染治理设施等等;第三类,保证游客旅游所必需的配套设施,包括住宿设施、餐饮、其它必需的设施条件;第四类,在风景名胜区内开发的,适应于游客市场需要的其它游乐、娱乐、康体、疗养、运动、购物等等旅游项目。
4、门票经营是风景名胜区经营的第一任务
没有游客就不可能形成收入,不进行门票经营,就不可能提高门票收入。那种圈起围墙,修一座大门就可以收门票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种把风景名胜资源等同于旅游产品的观点是非常幼稚的想法。而风景名胜区最主要的收入是门票,如果需要投资才能形成保护的基础和旅游开发,门票收入全部作为资源保护及资源使用费用,纳入国家财政,不合情理,也不合逻辑的。
门票收入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基础设施和产品开发,而且取决于营销宣传。当前的事实是:最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对广告、宣传、促销活动投入是非常巨大的,比如九寨沟、张家界等,每年上亿的营销投入,才形成了数亿元的旅游收入。而条例中根本不考虑这种经营投入与经营成本。最大的问题是,条例把门票当成简单的座地收钱,不承认门票需要进行经营,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5、风景名胜区,是旅游区,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开发
风景名胜资源应该专门制定相关法规实施开发与保护,有关风景名胜资源的政府监督与行政管理,应该由相应的国家机构分级实施。作为旅游区,应该实行市场化经营,由各类企业主体,按国民待遇,通过公开的招牌挂,进行拍卖,保护并促进经营开发权的流转。
6、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是行政机构
三、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已经到了不能不转变的时候了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三是积极探讨风景名胜区经营制度。按照有利于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有利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有利于强化政府管理职能、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长远利益要求,起草制订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希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也要积极配合、积极参与,积极探索,多提供新鲜经验和典型案例,包括失败的、错误的和违规的案例,多开展调查研究,进而推动风景名胜区经营机制的改革。”
1、现有的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