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8-11-11 15:18:11
来自:环保工程/水处理
[复制转发]
搜索了论坛发现对IC反应器的介绍很少,对此工艺比较赶兴趣,特收集和整理了一些资料供大家学习交流。
特别声明:资料来源于网络收集,及帕克环保技术(上海)有限公司[/b起源:
1971年荷兰瓦格宁根(Wageningen)农业大学拉丁格(Lettinga)教授通过物理结构设计,利用重力场对不同密度物质作用的差异,发明了三相分离器。使活性污泥停留时间与废水停留时间分离,形成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的雏型。1974年荷兰CSM公司在其6m3反应器处理甜菜制糖废水时,发现了活性污泥自身固定化机制形成的生物聚体结构,即颗粒污泥(granular sludge)。颗粒污泥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以UASB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而且还为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国际上以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内循环反应器(IC)、升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UBF)、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为代表的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相继出现。从物理角度来看,第三代厌氧反应器是以颗粒污泥为生化反应的基础,主要考察固体物质在重力场作用下,在流体中形成更为合理的微物理环境,达到固液充分接触,更快传质的这一核心目的。
帕克(Pagues)公司采用了特殊物理结构设计,以ANAMMOX工艺为特征的流化床反应器问世,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工艺研究,并相续投产。该类反应器的设计,不仅要掌握生化反应规律,还要深入了解Kolliken为主的菌群的微生态环境,现有和可能形成的物理特征,在连续工艺过程中菌群的需氧情况和在流体中的特点,才能设计出合理的物理结构。
全部回复(10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