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8-11-05 21:30:05
来自:商易宝社区/行业脉动
[复制转发]
物简介:朱涛,建筑师、建筑评论家、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建筑历史与理论哲学硕士、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候选人,中国建筑传媒奖学术顾问。
访谈背景: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10月21日正式启动,这个以“建筑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为主要评奖标准的奖项,在业界受到广泛关注,也促使学者反思媒体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建筑师的社会责任等问题。中国建筑传媒奖学术顾问朱涛认为,该奖项对促进中国建筑师公共空间意识的觉醒,推进公民空间的建设上有积极作用。
1.媒体与建筑:“这个杀掉那个”
南方都市报:还记得半年前和你说起我们要办中国建筑传媒奖的时候,你当时很兴奋。
朱涛:是的。这让我深入思考建筑和媒体、建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种种问题。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有一句著名的判断:“这个杀掉那个”。他说,建筑艺术,尤其是哥特大教堂,曾是记录人类文明的最重要载体。但是,在十五世纪印刷术发明后,书本因其便于复制、传播、流通面广,便取代了建筑,成为人类文明的中心载体——“书本杀掉建筑”。而五百年后的今天,不停有人在说,电子媒体,以同样的道理,已经或正在杀掉书本。这样算下来,我们建筑已经被你们媒体“杀掉”两次了,怎么还能活下来,甚至荣幸地和媒体并列在一起,成为《南方都市报》的一个大奖呢?(笑)
南方都市报:因为我们确实认为建筑对于社会意义重大。
朱涛:那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建筑对于社会的意义究竟体现在哪里。在我看来,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从物质、硬件上说,建筑是一种工具,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庇护所或空间平台;从精神、软件上说,建筑是一种艺术,为人们特定的文化状况提供一种表现形式。当然,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经常很复杂,往往很难一下子分清楚。
使问题更复杂化的是,媒体介入了:建筑一旦修出来,是牢牢固定在某个地方的,而对它的介绍和评价,不管是关于物质状况还是关于文化表现,往往还得主要依赖媒体传播。有多少人实地看过埃及金字塔和悉尼歌剧院呢?很少,大多数人是通过媒体了解的。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