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不要谈中国文化

不要谈中国文化

发布于:2008-11-02 08:31:02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文化”是一个很抽象,很泛泛的概念,他包括的内容太多了。
对于现在的中国,人们对外总是喜欢说“我们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博大精神;地大物博。”对自己的人民的说法就变了“我们现在还不发达,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一多半都是山地-沙漠,可利用的很少,90%人口在农村,还吃不上饭!”
谁看出来这有什么博大精深,5000年文化就这鸟样?所以我们还在发展,还在寻找出路。
所以就不要再提那5000年了,那是历史人们创造的,他们可敬佩,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就!再沉浸在那5000年里中国就真的危险了,要是追溯到成吉思汗那时候,是不是还要把欧洲也要回来啊?
许多年的发展低迷和战争把以前的文化就断掉了,在想接起来是很难的!对于现代世界的发展,我们要发展新的文化。
对于“鸟巢”,其实没必要管他是哪国人设计的,它就代表着是西方的文化吗?我没看出来!只不过就是一个现代一点的建筑,喜欢它的人,放在哪个国家都很配,不喜欢它的人,放哪个国家都不好。所以说它不可能非要象开幕式一样,非要把指南针,印刷术摆上面。
在中国大地上起来的东西,它就是中国的,他就是现在中国人们正在发展的文化!
到2046年看鸟巢就象现在看悉尼歌剧院一样,没有人说悉尼歌剧院是欧洲文化,它只是让人们知道澳大利亚很漂亮!
我想这些就够了!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zhrj6766600
    zhrj6766600 沙发
    弱弱问一下:谈什么呢?
    2013-10-25 09:27:25

    回复 举报
    赞同0
  • xingzheshuai
    xingzheshuai 板凳
    最后一段话特有道理!
    2013-08-25 01:12:25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建筑学思考笔记

建筑学思考笔记一:建筑形式有多重要?长此以来我们谈论最多的是建筑的美丑。美作为建筑的第一要素被看重。但事实上早在古罗马维特鲁维就提出了建筑三要素,美观,实用,坚固而并非建筑美是唯一要素。现代人们对建筑的认识更加多元化,建筑不仅仅是使用者能够应用的空间,对于外部的城市他同样需要担负起一部分公共责任,这是建筑的公共意识,这体现在文脉,城市景观等等。此外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高技派建筑出现,这类建筑所体现出的人类工业成就至少从感官上不比飞机或磁悬浮列车差,罗杰斯应该是这类建筑师的佼佼者,这类建筑师有时更像是工程师,他们沉浸于建筑技术所创造出的神话,形式最终由技术决定,我有时不禁会想,当我们站在蓬皮杜中心面前,是否真的是建筑美学本身吸引了我们,还是只是对建筑技术感到的震撼,或者是二者本身就是可以是一件事。往往这一类建筑会用来夸耀人类科技的进步而应用在一些机场,车站,会展等场合。另外,意识形态,道德,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越来越成为建筑所跨越领域中的一部分。库哈斯和柯布是一样的,他们不是艺术家而是革命者,他们对社会对政治和文化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建筑,在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理论做以陈述之后立即试图在建筑实践中建立符合他们理想的形式,这样的建筑界的理论家属于少数,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建筑理论对当前世界的指导作用,更热衷于掀起一场革命。有时它们的建筑形式只是对他们建筑理想的简单的归纳,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理想的一个例证,所以看起来有时粗暴,有时荒诞,就像所有的革命者一样。建筑在今天就像其他的意识形态一样,既不***也不***,已经没有什莫永恒的固定的理念和价值了,库哈斯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不要去追寻什莫终极价值,应该在自己的选择中有建设性的快乐的活着,塑造了自己就是塑造了全部。有些建筑师只凭直觉就可以做出好的作品,安藤和路易.康就属于这一类,实际上我认为安藤这一类人往往不需要受什莫教育,只要掌握基本的建筑知识就已经是大师了,因为他们敏感的内心世界能感受到某种深刻的文化或社会精神,并且能将其转化为创作冲动体现在建筑作品中。除此之外,政治因素,生态因素,能源因素也都是建筑所涉及的相关方面,与之相关的建筑师或建筑实例数不胜数。建筑所涉及的众多的层面中,美,如果只是简单的形式美的话,那它应该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结果而不是直接的目的,事实上古今中外建筑大师罕有以形式为最终目的者,实际上都是从建筑的某一领域入手,而形成自己的一套逻辑,最终得到其建筑形式,所谓建筑风格,事实上就是这一套逻辑的解释,而非纯粹对形势的臆想。说到这一点不得不说国内的一些设计中出现的两个现象,一是唯形式,二是抄袭。前者出现在各大投标中,创造力旺盛的老中青建筑师们把自身热情尽情挥洒在创造一个个光怪陆离的形式上,而忽视了对形式之前的逻辑的雕琢。抄袭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形似连神也开始相似,但这之下缺少了什莫,无疑是产生这些形式的土壤,那种纯正的建筑学所该有的多元化的多角度的,跨越领域的研究精神。说的更纯粹一点形式只是一个结果,只是我们要为建筑所作的最后一件事,仅此而已。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