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8-10-30 10:23:30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景观实景
[复制转发]
南京市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的多进穿堂式古民居是清代著名文人、方志学家甘熙的故居,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所在地。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逾一万平方米。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门在全市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片古建筑群,并定为市级文保单位。为加强南京传统民居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经市领导同意,1986年筹建市民俗博物馆,将南捕厅19号前后三进及西偏院(一主一辅)的居民搬迁并修缮建成市民俗博物馆于1992年11月对外开放。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成立后,一方面加大对“甘熙故居”的保护管理,积极制订保护规划方案;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民俗文物资料的征集、宣传、展览和社会教育等基础性工作,1995年,江苏省政府列甘熙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被市委、市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
2000年6月,根据国家建设部关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历史街区保护项目的文件要求,在市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我馆组织人员走进南捕厅地区实地调查了解民居建筑情况,测算了相关的面积、人口数据,拍摄了资料照片,整理了《现状及保护规划设想》和《展览展示方案》,把南捕厅历史街区的保护作为一个整体项目上报国家建设部及省、市建委,并在次年初得了国家建设部的标准,将此项目列入国家财政部2000年度项目(江苏省唯一一项),由国家建设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共同下达了项目批文及历史街区专项补助经费。
南捕厅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项目位于南京市城南闹市区,东起中山南路,西至大板巷,北到南捕厅,南至观音庵、定盘巷。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建委等的高度重视下,这个项目于2001年5月17日正式立项,由市政府投资进行住户的搬迁,由国家划拨的南捕厅历史街区保护专款用于对古建筑的保护性维修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建委领导要求,南捕厅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项目分两期工程来完成。一期工程的拆迁工作于2001年8月4日正式开始,10月20日结束。在这期间,市房产经营总公司一方面严格执行拆迁政策,依法办事;另一方面从文物保护的角度,与被拆迁户签订了文物安全协议,工作细致认真。作为项目建设单位的南京市文物局和民俗博物馆也积极配合工作,为保护古建筑的安全,事前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中联合驻地派出所抓古建筑的“四防”(防火、防盗、防破坏、防事故)工作,派驻了文物安全员,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巡查安全,保证了拆迁补偿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了文物古建筑的安全。
与此同时,我们委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制作了《南捕厅历史街区传统民居维修设计方案》,并邀请市建委、省文化厅、东南大学的有关建筑专家召开了专家论证会。一期工程范围内的南捕厅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的主体部分,均为清代中晚期民居建筑,格局完整,保存较好. 2002年9月28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动迁和维修,“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终于重新向市民开放。
二期工程中我们将恢复津逮楼和后花园并保留和修复南捕厅13号、大板巷40号、大板巷42号和大板巷54-58号的民居古建筑,维修后做为民俗文化的陈列展示。
全部回复(3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