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8-10-13 14:43:13
来自:人才招聘/学生专栏
[复制转发]
这是一组即将在《中国建筑教育》第一期上刊登的稿件,作者包括老一代教授、著名青年建筑师、大型建筑设计公司高层管理、一线优秀新锐教师以及在校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解剖当今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欢迎关注。
北窗杂记:我看建筑教育
窦 武
建筑学院的教育我十几年不接触了,不好说了。大致说来,我是觉得建筑历史课学时少。上世纪90年代末我到莫斯科去了一趟,莫斯科建筑学院的建筑史课是年年都有,一直学到毕业。国内现在到底多少,我也搞不清,我们学校好像都把历史课拆成好几门了,拆散了。就是不同的人讲不同的段落,而且各取各的名字,建筑理论史什么的等等。把它拆散了,好处就是好几个教师讲,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方式去学习,不至于很狭隘地去听一个老师讲。不过缺点是整体性打散,没有一个完整的总体的历史观以贯之,或许会使一些学生不能领会一门学术的逻辑结构,也有遗憾。
偶然从几个毕业班学生处了解些情况,也许可以说:建筑教育的人文关怀太少。如何去关怀,对生活的了解到了什么深度?你比如说我是极少出国的,偶尔出那么两次,我都对欧美年青人的人文修养很佩服,觉得很有感触。可我们一些无数次、长时间出国的人,回来后在这方面好像并没有多少感受。个人的着眼点不一样,着眼点怎么样,能汲取什么,就跟你本人的人文修养有关。
我说这个是教育整个的问题,不是一门课程的问题。我就觉得现在的建筑教育跟梁先生(梁思成)、林先生(林徽因)提倡的不一样。
上世纪50年代初,梁先生曾经多次建议建筑行业和大学的建筑系应该由文化部领导。这就是说,主管建筑的部门领导人和建筑师应该有深厚的人文修养。这个建议当然行不通,恐怕还曾经给他带来过某种危险。
依我的理解,梁先生和林先生都主张建筑师应该深刻地了解人和人的社会,从人的生理需要到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从人的个体到社会的整体。而且建筑的主管部门也要有这样的领导人,他的眼光也应该首先看到人和人的社会的健康而丰富的生活。
所以,大学的建筑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技术或者“空间感”之类的教学,应该很鲜明地提出建筑师的人格教育。是不是?
有一个学生,是从我们这个乡土组毕业的,前年给我来了个电话,说:“陈老师,我失业了。”我觉得很奇怪,问:“建筑师现在还失业?”他说:“我良心受不了,辞职不干了。开发商弄到一块宝地,把老百姓的房子拆了,要重新建造一批新式四合院,高档的,卖给香港的大老板之流去住,领导叫我去干这个工程,这种事情我不愿意做,我辞职了。”我听了很高兴,我们要的是这样的学生,对不对?后来我写了一篇小杂文,把这件事写上了。另一位学生,已经当上了个头头,见到之后马上来了个电话,说,这位同学什么时候到我这里来,建筑师要有这种人品这类事情就好办了。今天的报上我剪下了一段,说的是:“一个村政府,8个工作人员,造了4500平米的办公楼”。干什么啊?这建筑师怎么就会给他做设计,不造个反啊?驯服工具,太驯服了。教训了几十年要知识分子甘当驯服工具,我们这个民族会遭报应的呀!
全部回复(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