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结构施工图审查的一些问题(转帖)

结构施工图审查的一些问题(转帖)

发布于:2008-05-24 23:09:24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违反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及其它安全性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延用老版规范引起的问题

部分工程跨年度设计,与新版规范配套软件修编工作滞后有关。一些新版规范修改的内容在施工图中没有反映。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一些基本的、属于强制性条文内容的改变较多,如:钢筋种类名称与强度值、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等比老规范有所提高。不少设计院的设计总说明的修改工作没有跟上,个别设计人员对新版规范学习不够,在计算书、图纸说明、附注中仍引用老版规范规定。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突出的修改是: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对这更改有些人不适应,仍用老规范设计。


设计人员没有引起重视的还有:

a、桩身承载力的设计改为“桩身混凝土强度应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计算公式中,原工艺系数、重要性系数改为工作条件系数,控制要严了。不少工程的桩不能满足新规范。


b、“施工完成后工程桩应进行竖向承载力检验”。这条强制性条文尚未引起大家的重视。而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写得更明确,“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抽样检测”。


c、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有些设计提了个经验数据,不符合强制性条文:“应通过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7-2002的风荷载、雪荷载,经统计分析确定重现期由原30年改为重视期为50年,数值有所提高。而部分设计说明与计算输入数值没有改过来。对一些高、柔的高层建筑,风载的倾覆力矩大于地震倾覆力矩时,没有按照规范“对于高层建筑、高耸结构以及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其它结构,基本风压应适当提高”。高层规程JGJ3-2002(3.2.2)有相同的更具体的规定。


4、在各类砌体设计值调整系数中,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多了一个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C级的调整系数(γa=0.89)。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3.0.10)对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有明确规定,不少工程的设计说明缺少质量控制等级的要求。


二、设计者处理不当引起的问题

1、不少施工图最突出的问题是部分构件配筋小于计算书中的数值,从而产生安全问题。

2、多层、高层裙房屋面为不上人的轻钢屋面时,不考虑积雪分布系数。而该系数局部区域可达到2。在南京地区,这类屋面将是控制荷载。而有些工程只输0.5kPa的活载,没有考虑比其大的雪载而产生安全问题。


3、非结构构件尤其是围护结构,常发生没有“玻璃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预埋件,应在主体结构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埋设”的设计说明与标准。

4、下列问题在抗震设计中尤其明显:

a、砖混结构,送审计算书中只有水平地震力的计算,而没有小截面砌体结构的竖向承载力计算。

b、场地类别说明与勘察报告不一致;计算输入的信息与设计说明不一致。

c、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选择不当。

当建筑的抗震类别为乙类时,不按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查对规范表格确定抗震等级。

短肢剪力墙结构及转换层位置在三层以上的框支柱与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等的抗震等级,没有按规定提高一级。

d、框架柱中、角柱没有独立编号,而中柱、边柱配筋率取最小值时,角柱配筋率就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6.3.8-1的要求。


e、当梁端纵向配筋大于2%时,框架梁的箍筋直径没有按规定应增加2mm。

f、由于计算简图不当,产生构件安全问题。

梁端与剪力墙正交时,计算分析梁端负弯矩很大(配筋较大)而墙体较薄,其局部抗力与梁端抗力不得平衡而产生局部转动,使梁的跨中弯矩不足。当梁端作用在一字形等墙边缘构件时,出平面弯矩对边缘构件极为不利。因为此时塑性铰首先在边缘上产生对墙肢强度刚度削弱很大。


g、个别工程将抗震缝分开的几个独立结构单元同时一起输入,未作多塔结构处理及缝中分布楼板的措施,抗震分析时作无缝整体分析。有的作多塔处理,但抗震分析时,一个方向只取三个周期,个数小于塔数。以上分析结果都不正确。


三、人防工程设计的问题

1、用理正软件设计人防板时,板的边界条件常简单假定为固结。而相邻侧板、顶板呈单向板,线刚度比计算板要小得多。

2、6B级的人防抗力等级没有设计标准,现有设计非常混乱。

顶板荷载,有通知用坍塌荷载。坍塌荷载没有规范规定,有的套用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94(4.5.10)条中“防空地下室室外开敞式防倒塌棚架……由房屋倒塌产生的垂直等效荷载标准值取50kN/



全部回复(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hj900912_
    hj900912_ 沙发
    谢谢楼主的分享,好东西~~~收藏了`~~~
    2016-05-15 06:55:15

    回复 举报
    赞同0
  • fmnzml
    fmnzml 板凳
    :victory: 我看了,受益匪浅
    2009-09-23 09:42:23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21 万条内容 · 216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分享]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某审图办总工的总结

[B]地下室与基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B] 1. 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底板混凝土垫层应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要求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 mm,在软弱土层中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2. 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要求不应小于50mm。并应进行裂缝宽度的计算,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设计中许多设计人将地下室防水结构构件的计算弯距调幅、有的下端按铰接、有的未考虑荷载分项系数、多层时未按多跨连续计算等,也不进行裂缝计算,导致违背强条。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