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结构资料库 \ 一文搞定旋挖灌注桩工艺及注意事项

一文搞定旋挖灌注桩工艺及注意事项

发布于:2025-05-28 11:07:28 来自:建筑结构/结构资料库

来源:结构菜鸟人生

|

作者:木子青见

[复制转发]


0           1          

灌注桩工艺

011 施工准备

(1)应有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各个桩位超前钻资料

(2)应对桩基工程施工图进行设计交底及图纸会审

(3)应对建筑场地和邻近区域内的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地面建筑物等进行调查

(4)应有主要施工机械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

(5)应有桩基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和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和季节性施工的技术措施

(6)应有水泥、砂、石、钢筋等原材料及其制品的质检报告

(7)应有有关试桩或桩试验的参考资料

(8)桩基施工用的供水、供电、道路、排水、临时房屋等临时设施,必须在开工前准备就绪,施工场地应进行平整处理,保证施工机械正常作业

(9)基桩轴线的控制点和水准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开工前,经复核后应妥善保护,施工中应经常复测


012 旋挖工艺

1.优点

(1)振动小,噪声低。

(2)最适宜于在黏性士中干作业钻成孔(此时不需要稳定液管理)。

(3)钻机安装比较简单,桩位对中容易。

(4)施工场地内移动方便。

(5)钻进速度较快,为反循环钻进的3~5倍。

(6)成孔质量高,由于采用稳定液护壁,孔壁泥膜薄,且形成的孔壁较为粗糙,有利于增加桩侧摩阻力。

(7)因其干取土干作业,加之所使用的稳定液由专用仓罐贮存,施工现场文明整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小。

2.缺点

(1)当卵石粒径超过100mm时,钻进困难。

(2)稳定液管理不适当时,会产生孔。

(3)土层中有强承压水,此时若又不能用稳定液处理承压水的话,将造成钻孔施工困难。

(4)废泥水处理困难。

(5)沉渣处理较困难,需用清渣钻斗。

(6)因土层情况不同:孔径比钻斗直径大7%~20%。

3. 旋挖施工工艺流程

(1)安装旋挖钻机。

(2)钻斗着地:旋挖,开孔。以钻斗自重并加钻压作为钻进压力。

(3)当钻斗内装满土、砂后,将之提升上来。一面注意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一面灌水。

(4)旋挖钻机,将钻斗中的土倾卸到翻斗车上。

(5)关闭钻斗的活门。将钻斗转回钻进地点,并将旋转体的上部固定住。

(6)降落钻斗。

(7)理置导向护简,灌入稳定液。按现场土质的情况,借助于辅助钢丝绳,理设一定长度的护筒。护简直径应比桩径大100mm,以便钻斗在孔内上下升降。按主质情况,定出稳定液的配方。如果在桩长范围内的土层都是黏性土时,则不必灌水或注稳定液,可直接钻进。

(8)将侧面铰刀安装在钻斗内侧,开始钻进。

(9)钻孔完成后,进行孔底沉渣的第一次处理,并测定深度。

(10)测定孔壁。

(11)插入钢筋笼。

(12)插人导管。

(13)第二次处理孔底沉渣。

(14)水下灌注混凝土。边灌边拔导管。混凝王全部灌注完毕后拨出导管。

(15)拨出导向护筒,成桩。


013 旋挖钻头

根据不同的土质选择不同的钻头。锅底式钻头适用于黏土、砂质黏土;带刀刃的钻头适用于砂卵石层,岩层,有时被切削的石块过大而进不了斗筒,尚需配以抓斗取出,锁定式钻头可以取出大块石、孤石。

以上为过往项目上拍摄的一些关于旋挖钻头的现场照片,钻头有大有小,从800mm到2.5m不等。

       

         
    0                    
    设计关注事项        


    021 桩径选择

    某项目原设计提供了两种桩径D600和D800,D600主要用于坡道及个别受力很小的区域。不知道是否南北方工艺上有差异,在南方还真没有见到过D600直径灌注桩,只记得当时在留学生公寓项目基坑支护上因为超概提过优化灌注支护桩桩径,但后来基于施工质量考虑未采纳。确实,对于灌注桩D600而已,若是桩长40m的话,但凡施工有点偏差,那施工质量将很难保证。

    而对于主楼和地下室统一采用800直径,大多数柱下两桩/三桩承台,这种也属实少见,看来在桩径的选择上确实也应该有些技巧!不然不仅在成本控制上难以交代,在施工工期上也带来不小麻烦。

    比如我们在某超高层框架核心筒项目上,对于外框架柱均采用的是单柱单桩形式,对于核心筒则考虑为群桩方案,主楼采用了3种桩径(2.0m 2.2m 2.5m),裙房及纯地下室部分则采用了另外3种桩径(1.5m 1.8m 2.0m)。这样能更大效率的利用桩径的细微变化接近承载力的需求,这样基本上单桩能解决的事情单桩来。当然有人会担忧若是现场施工出现桩位偏差了怎么办?这点我觉得可能无需太在意,一是小误差的偏差可以通过拉梁来平衡偏心带来的附加弯矩,若是大误差那就是施工质量缺陷了。


    022 入岩深度

    在灌注桩配桩过程入岩深度也是影响承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尤其是对于端承为主的灌注桩类型更为尤甚!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个超高层案例,核心筒和主外框柱下均采用了2.5m直径的灌注桩,但是对于外框柱下反力较大,若采用常规的入岩深度难以达到承载力需求,往往通过简单的加长一点入岩深度即可快速应对。要知道对于桩长达到50-100m的灌注桩而言,继续加大桩径或者粗暴的增加桩数那代价不是翻了多少了。

    关于灌注桩设计中,对于桩径和入岩深度的优选,其实可以根据规范推导桩的效率公式来进行综合研判。以下仅为示意,不做深入探讨!

         

         

    0                          
    勘察关注事项


    031 超前钻

    1. 基本要求

    • 目的 超前钻主要用于查明桩端持力层的分布、厚度、完整性及是否存在溶洞、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条件,为 桩长设计和承载力计算提供依据

    • 钻孔深度 一般需穿透桩端持力层并进入稳定岩层不小于5m(或桩径的3~5倍),复杂岩溶区需加密钻孔。

    • 钻孔数量 每桩至少1孔(大直径桩或复杂地质条件下需2~3孔),相邻桩可适当共享数据。

    • 取样与测试

      • 岩芯采取率≥80%(完整岩层)或≥65%(破碎岩层),记录RQD值;

      • 对关键层位进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波速测试等。

    2. 现场施工问题

    • 钻孔数量不足 部分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减少钻孔或共享不合理,导致漏探溶洞、软弱夹层、终孔难判别等。

    • 钻孔深度不达标 未穿透潜在不良地质体(如浅层岩溶顶板误判为稳定层)。

    • 岩芯鉴定不准确 技术人员经验不足,对岩层风化程度、裂隙发育判断失误。

    • 与设计脱节 未及时反馈地质异常,导致桩长或桩端持力层选择不合理。

    3. 注意事项

    • 复杂地质区域(如岩溶、断裂带)应加密钻孔,必要时采用跨孔CT等物探手段辅助;

    • 岩芯需由地质工程师现场鉴定,结合实验室试验数据综合判定;

    • 发现异常(如岩溶空洞、软弱夹层、蚀变带等)时,应调整桩位或提出加固措施(注浆、加桩等);

    • 超前钻报告需与设计单位动态对接,优化桩基方案(主要是变更桩长)


    032 入岩判别

    1. 判定标准与要求

    • 入岩定义 桩端进入设计要求的持力层(如中风化、微风化岩层),具体以岩石强度、完整性和风化程度为判定依据。

    • 判定方法

      • 钻进参数法 钻机转速、进尺速度突变(如进入硬岩后进尺明显减缓);

      • 岩芯鉴定法 通过岩芯颜色、结构、矿物成分、锤击声等判断风化程度;

      • 原位测试法 结合动力触探(N值)、点荷载试验或声波测试定量辅助判定。

    • 入岩深度 一般要求进入持力层≥1倍桩径且≥0.5m,具体按设计要求执行。

    2. 现场施工问题

    • 判定标准模糊 强风化与中风化界限不清,不同技术人员判定结果差异大;

    • 施工记录造假 虚报入岩深度(如将强风化岩误报为中风化岩);

    • 检测手段不足 依赖经验目测,缺乏定量数据支撑;

    • 设计要求不合理 在破碎岩层中强行要求入岩深度,导致施工困难或成本剧增。

    3. 注意事项

    • 统一判定标准 施工前组织设计、勘察、施工方明确风化等级划分标准,可参考《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50218;

    • 综合判定 结合钻进速度、岩芯特征、动力触探等多参数交叉验证

    • 过程留痕 对入岩段岩芯拍照存档,记录钻进参数变化曲线

    • 动态调整 遇岩层起伏时,及时与设计沟通调整入岩深度或桩长

             

             

         
    0                
    施工关注事项              


    041 钻孔工艺                
    • 适用地层

      • 旋挖桩:适用于粘土层、淤泥层、砂土层、强度不高的胶结砂岩层、中风化泥岩和强风化岩,在单轴抗压强度30MPa以下硬岩中成孔速度较理想。能满足绝大多数的高层建筑和桥梁施工环境的要求。(目前国内已成功进行过单轴抗压强度120MPa岩层中的旋挖成孔施工)。

      • 冲孔桩:适用于填土层、粘土层、粉土层、淤泥层和碎石土层,也适用于卵石层、岩溶发育岩层和裂隙发育的岩层施工,在复杂的场地条件下(如地下漂石、建筑垃圾含筋量高的钢筋砼垃圾等场地内)一般无须采取其他处理手段可直接进行桩基施工,其适用性高,善于“啃硬骨头”。

    • 对场地要求

      • 旋挖桩:自重大,对场地要求比较严格。旋挖桩机工作状态自重一般在70t左右,但其履带与地面接触面积约7.0m2,所以要求的地基承载力在100KPa左右,在地表水比较丰富或雨季施工情况下,一般需采取回填砖渣的方式保证旋挖桩机的正常运转。

      • 冲孔桩:桩锤重量约10t,桩机重量约15t,加上施工时产生的振动荷载对施工作业面层的要求高,在地表水比较丰富或雨季施工情况下,需采取挤填级配砂石方式提高土层承载力。

    • 成孔方式

      • 旋挖桩:可用短螺旋钻头进行干挖作业,也可用回转钻头在泥浆护壁的情况下进行湿挖作业。

      • 冲孔桩:只能采取泥浆护壁的方式冲击成孔。

    • 钻进速度

      • 旋挖桩:旋挖机采用动力钻头,钻头的钻进力加上钻杆、桩机的重量,钻进能力强。据统计,旋挖桩机成孔速度最快能达到 1m/min,在相同的地层中,旋挖机的成孔速度是冲孔桩机的 3-5倍,优势明显。

      • 冲孔桩:钻机自身重量有限,进行硬土地层钻孔时,难以保证钻头施加足够的压力,从而影响了成孔的速率,且每钻进1~2m需停钻掏渣,大部分作业时间消耗在提放钻头和停钻掏渣上,桩孔越深,提钻、掏渣耗时越长,其整体冲进速度较低。

    • 清渣方式

      • 旋挖桩: 利用旋挖钻头直接将土、砂砾等钻渣旋转挖掘,然后快速提出孔外,清渣相对干净、彻底,孔底沉渣厚度一般可控制在3cm以内。 通过泥浆循环清渣, 1.2m桩可控制在5-7cm, 1.4m以上桩一般在7-10cm。

      • 冲孔桩:孔底沉渣难以掏尽,将会使桩承载力不够稳定。

    • 成桩质量

      • 旋挖桩:孔壁比较平滑、桩径上下一致,孔壁极少出现泥渣沉结物,出现断桩、桩身夹泥、蜂窝等质量问题的可能性较小。

      • 冲孔桩:成孔直径难以统一、孔壁相对不够平滑,在泥浆护壁、掏渣的情况下,极易导致孔壁附有大量泥渣沉结物,存在断桩、桩身夹泥、蜂窝等风险较高。

    • 护筒埋设

      • 旋挖桩:护筒安装方便,利用钻机动力头的自重、加压油缸、额定转矩和提升力可自动将钢护筒压入或拔出。

      • 冲孔桩:依靠有操作经验的工人采取冲锤及挖机等埋设。

    • 扩底

      • 旋挖桩:配置有配合扩大头工具,可进行扩底施工。

      • 冲孔桩:无法扩底。

    • 混凝土充盈系数

      • 旋挖桩:由于采用电脑精确控制,旋挖桩钻进过程中,钻头反复钻进过程中钻进角度、垂直度控制精确,孔径精确成孔质量高,充盈系数一般为1.03~1.05。

      • 冲孔桩: 由于冲锤上下往复运动,随着钢丝绳的旋转带动冲锤摆动容易造成桩孔不圆,扩孔率较高,其混凝土充盈系数一般大于1.2。

    • 持力层判定

      • 旋挖机在进入强度较高的岩层时,旋挖机的钻进速度明显降低,钻杆有明显的抖动,当达到预判的深度后可直接将挖掘的岩土提升到地面,直接观察孔底基岩情况,及时准确判断入岩情况。

      • 冲孔桩机需要靠泥浆循环才能将孔底的岩渣带出,并且还混杂了一直悬浮在其中前期岩渣,以致未能及时准确判断入岩,往往比设计要求入岩20~30cm才能终孔。

    • 单桩承载力

      • 旋挖桩机靠筒底角刃切土成孔,成孔后孔壁比较粗糙,同钻孔桩比较孔壁几乎没有泥浆的涂抹作用,成桩后桩体与土体的结合程度比较高,相对而言单桩承载力要高。

      • 冲击成孔,在泥浆的涂抹作用下,孔壁相对光滑,单桩承载力相对要低。

    • 环境保护

      • 旋挖在正常情况下可进行干法施工,不需要泥浆护壁,即使在特殊地层需要泥浆护壁的情况下,泥浆也只起支护作用,钻削中的泥浆含量相当低,污染源大大减少。

      • 冲击钻在钻进、掏渣过程中多采用泥浆循环方式,在施工中需在场内设置泥浆池,文明施工难以控制。

    • 淤泥排放

      • 旋挖桩采用干法成孔,余泥较为干燥,余泥量大约是理论方量的1.3倍左右,可降低运输成本且运输较为方便。

      • 冲击桩因采用泥浆循环方式清渣,余泥含水量高,余泥量大约是理论方量的1.8倍左右,运输工程量增大且运输不便。

    • 噪音

      • 旋挖桩机施工的噪声主要来自机身发动机的声音和钻筒倒渣时的活门撞击声。旋挖机操作中发出的噪音在70~90db 左右,对场地周边环境的生活生产影响相对较小。

      • 冲击桩受冲孔桩机工作原理的制约,噪音污染很难避免,检测30m范围噪音竟达100db以上,尤其是进入岩层冲孔施工时,噪音将更大,容易造成噪音污染。

    • 行走

      • 旋挖钻移位靠自身履带可以自行移动,无需其他机械配合,从一个桩位转移到另一桩位一般15~20分钟即可。

      • 冲击钻靠自身卷扬或者起重机械配合,从一个桩位转移到另一桩位一般则需60~90分钟甚至更长。

    • 桩机定位

      • 旋挖桩:利用先进的电子控制设备进行桩孔的定位,并保证旋挖机始终处于最佳的钻进状态。

      • 冲击桩:人工控制移位、定位,定位缓慢且不精确。

    • 桩孔

      • 旋挖桩:垂直钻掘精度高,通过电液先导自动控制系统,可以精确地调整机座水平度和桅杆的垂直度,垂直精度控制在1‰以内。

      • 冲击桩:用冲孔桩机机身的水平度、机架的垂直度、冲锤的自重来保证,精准度大约控制在8‰以内,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斜孔、弯孔。

    • 用电负荷

      • 旋挖桩:采用机身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对施工场地没有用电的情况尤其适用,同时也省去对电缆的拖运布设和防护,安全性相对较高。

      • 冲击桩: 2.2m桩径以下桩机单机用电量为60kw,泥浆泵用电量约30kw,总用电量约90kw。正常情况下,若配备20台桩机,用电负荷约1800kw,用电负荷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 人员配置

      • 旋挖桩:移机、掏渣均由桩机操作人员一人控制即可完成,另需配备2~3人负责定位、埋设护筒时的辅助工作,一般一台旋挖桩机需配备3-4人。

      • 冲击桩:移机、定位、泥浆护壁、清渣等均需配备人员,一般一台冲孔桩机需配备6-10人。


    042 泥浆护壁

    泥浆的功效

    1. 泥浆有防止孔壁坍塌的功能

    2. 泥浆有悬浮且排出土渣的功能

    3. 泥浆有冷却施工机械的功能

    施工期间护筒内的泥浆面应高出地下水位1.0m以上,在受水位涨落影响时,泥浆面应高出最高水位1.5m以上;在清孔过程中,应不断置换泥浆,直至灌注水下混凝土。


    043 清孔

    正循环 利用泥浆泵通过钻杆内腔向孔底注入一定压力的泥浆水(孔壁稳定液),泥浆水冲洗孔底并与钻孔产生的泥渣混合后,携带泥渣沿钻杆与孔壁之间的外环空腔上升,从孔口流向泥浆池,形成正循环排渣系统。

    反循环 即将钻孔时孔底混有大量泥渣的泥浆通过钻杆的内腔抽吸到地面排入泥浆沉淀池,新鲜泥浆则由地面直接注入桩孔。


    044 质量控制

    1. 成孔深度控制,涉及到终孔的判别

    2. 灌注桩桩位偏差

    3. 桩顶标高

    4. 标养试块

    5. 沉渣厚度

    6. 静载

    7. 完整性

    8. 原材料检测

    9. 工艺验收

                 

               

             
    0                  
    现场若干问题                  


    051 地面打桩/坑底打桩

    两种打桩方式的影响因素

    1.基坑深度及支护方案(是否有内支撑,若有坑底打桩受影响)

    2.坑底地质条件(若坑底为淤泥等软弱土层,坑底打桩需要考虑一定的土体加固措施)

    3.施工组织设计(坑底/地面打桩涉及到的现场的有出土的次序及桩顶标高,坑底打桩对基坑开挖出土更为友好,且能节省空桩段的费用;深基坑坑底打桩机械进出较麻烦,且受气候影响较大

    4.深基坑开挖应力对桩基础影响  地面试桩与坑底试桩的那些事  


    052 深厚填土塌孔

    在整个钻进过程中,钻斗经历频繁的下降、提升过程,因此,确保下降过程中产生尽量小的振动和冲击压力,提升过程中产生尽量小的抽吸作用,以防止钻进过程中孔壁坍塌现象的发生。

    旋挖钻斗钻成孔法在稳定液保护下钻进:但钻斗钻进时,每孔要多次上下往复作业,如果对护壁稳定液管理不善,就可能发生孔事故。可以说,稳定液的管理是旋挖钻斗钻成孔法施工作业中的关键。由于旋挖钻斗钻成孔法施工不采用稳定液循环法施工,一旦稳定液中含有沉渣,直到钻孔终了,也不能排出孔外,而且全部留在孔底。但是若能很好地使用稳定液,就能使孔底沉渣大大地减少。

    项目在控制升降速率和泥浆工艺后仍存在填土深层处塌孔情况,后改为全护筒跟进至穿透填土层。


    053 入岩增加费

    某天,老徐在高铁上找我们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岩体分级标准》电子版,迅速找给了他。想着我们几人好像都已经放弃注册岩土考试了,难道他这是心血来潮要这两分之差给扳回来。多嘴问了句是什么情况,原来是找岩石分类判定的依据。

    甲项目某天例会上,总包单位提出入岩段太难打了,钻头都干坏了好几个,掏上来的岩样大部分强度很高且比较完整,与勘察资料(详勘判定12Mpa)有所出入,这笔费用请甲方予以考虑。

    以前一直有了解到嵌岩桩施工会存在入岩增加费这一说法,以为只要是“入岩”(设计常规说的入岩也就是中/微风化岩),就可以给到这笔费用。入岩增加费好像是单方一千多,如果是桩数较多的话,这笔费用其实也不少了。

    那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捋一捋问题出在哪里?

    超前钻/详勘资料中风化描述

                     

    勘察建议 :微风化花岗岩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范围在 9.21~63.8MPa,平均值为 19.3MPa,标准值为 18.1MPa。属较软~较硬质岩类,建议桩端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frk 取12.0MPa。


    规范关于岩石性质判定

    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02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03 定额关于入岩增加费

                     

    由以上可知,入岩增加费约1000元/m3,项目若是桩数较多这笔费用还是不少。所以对于勘察提出的中风化岩性的判别对后续施工影响较大,有的项目会在前期做好策划。




               

    参考:

    1.岩土工程丛书8——桩基工程手册(桩和桩基础手册)

    2.龚晓南 桩基工程手册 第2版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加载更多

    结构资料库

    返回版块

    41.27 万条内容 · 41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薄壁钢板为啥会‘皱巴巴’?局部屈曲关键问题研究大揭秘!

    本文来源:建筑结构(ID:buildingstructure) 薄壁钢板局部屈曲关键问题研究进展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