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七类钢结构稳定事故案例出发,阐述“稳定承载力”的表现形式、成因及应对措施。前文已分析施工顺序、梁柱连接形式及地脚锚栓预留长度引发的事故,现继续探讨其余四类典型案例。
稳定理论和失稳类型是多样,但规范上解决失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是不变的:
(1)先保证构件或局部结构稳定和节点承载力,再去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可达到“1+1>2”的效果;
(2)再回过来去关注下局部结构屈曲顺序,保证关键部位或可引起连续倒塌的部位不首先发生失稳。后面我们会以 案例的形式给大家汇报。
事故背景: 某项目钢梁采用高窄截面且跨度较大。施工单位误用C形冷弯薄壁檩条作为侧向支撑,导致钢梁弯扭失稳,且未对梁端支座采取抗扭加固措施(图1)
图1 事故案例:钢梁发生弯扭失稳
(1)简支钢梁受弯时,受压上翼缘需侧向支撑,类似桁架受压弦杆。设计时需考虑所有钢梁同时失稳的可能,单根钢梁的侧向支撑力不可由相邻钢梁承担(图2)。
(2)C形或Z形冷弯薄壁檩条不宜作为刚性系杆,因其长细比及稳定性难以满足要求。若需采用檩条作为刚性系杆,应选用矩形或工字钢截面,并满足变形、长细比及压弯稳定性指标(图3)。此外,檩条端部需具备足够抗弯刚度,支座处需避免采用简支节点形式,以减少偏心弯矩产生的影响(图4)。
大跨度钢梁或空间结构的支座扭转问题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有不少此类倒塌案例,因为篇幅的原因,不再列举。解决此类问题遵守的原则是,支座高度越高,需要的支座抗扭手段越“强硬”。设计手段主要有:增加加劲肋、增加加劲肋+侧板、支座刚接梁柱、支座平面外桁架(竖向支撑)等。
钢梁的侧向支撑体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小编罗列以下几种:
(1)“刚性系杆+水 平交叉支撑”抗侧体系 :刚度大,可提升屋盖抗震整体性(图5)
(2)主次梁刚接形成空腹桁架:释放温度应力,兼顾建筑效果(图6、7)。
主拱为压弯构件,次梁截面高度宜不小于主拱截面高度的一半,具有足够的抗弯刚度来避免主拱失稳,刚接节点构造必须要可靠。
(3)主梁与次梁上翼缘板组合体系:确保主梁上翼缘侧向稳定(图8)。次梁间距宜小,上翼缘焊接可增强主梁抗侧刚度(图9)。
图8 主梁和次梁的上翼缘板形成空腹桁架,充当主钢梁的抗侧体系的情况
(4)框架檩条式侧向支撑体系:该项目采用下凹型张弦梁结构,下拉索和上弦杆容易绕着支座连接轴线发生扭转失稳。为了保证整体结构的侧向稳定,张弦梁依靠框架式檩条来增加屋盖整体性和水平刚度;上弦杆还可依靠框架式檩条进行抗扭刚度补强;下拉索两侧增加了拉杆式隅撑来保证其侧向稳定性。
图10 框架檩条式侧向支撑体系案例实景照片
图11 下凹型张弦梁钢屋盖结构模型
事故背景: 某大跨度空间结构采用整体吊装方案,但未进行施工验算。吊装时拉杆受压屈曲,节点内力超限引发倒塌(图12)。
(1)大跨度结构拉杆按受拉设计,长细比大且截面小。吊装时若边界条件改变,拉杆可能受压失稳。
(2)正常使用阶段需注意风吸作用下下弦杆受压问题。若验算不足,受压后虽可恢复,但易引发颤动现象。
同类情况,正常使用阶段, 设计时应注意在风吸作用下,钢屋盖下弦拉杆变成压杆的情况。如该情况的下弦杆强度和稳定验 算没有问题,其压屈侧移后,受到重力作用会迅速受拉回到原来状态,但在风荷载作用下会发生“颤动”,容易引发恐慌,建议适当增加其长细比限制。
应对措施:吊装前需按施工方案验算,替换或加固薄弱构件(图13)。
(4)采用高强螺栓或小焊缝,避免削弱原构件承载力。
事故背景: 某项目柱内未设下翼缘板,导致节点翼缘板屈曲,转角过大引发倒塌(图14)。钢板筒仓因局部屈曲破坏亦属此类(图15)。
图14 事故案例:柱内未设加劲肋,导致柱节点翼缘板屈曲
原理分析: 板类构件(如翼缘板、钢板剪力墙)或板式结构(筒仓、悬挑板)的屈曲临界应力与长宽比、边界条件及应力梯度相关。
国标(GB50017)与欧标(EN1993-1-5)对屈曲系数的计算方式不同(公式略)。
由教材《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第九章“板的屈曲”可得,板的线弹性屈曲临界应力为:
其中k为板的屈曲系数,该值与板的长宽比、边界条件、应力类型、应力梯度均有关系。当板受到正应力时为kσ,受到剪应力时为kτ。
欧标EN1993-1-5 表4.1给出的公式是分段式:
应对措施 :设计中需强化板件加劲,如增设加劲肋,确保节点刚度。
事故背景: 某大悬挑次梁在无楼板约束下施工,支座钢梁扭转变形过大,导致梁端失稳(图16)
图16 事故案例:施工阶段,悬挑梁梁端未增设临时支撑
施工阶段,在无楼板约束条件下,大悬挑次梁的支座钢梁会产生一定的扭转变形,导致大悬挑梁竖向位移较大;悬挑梁计算长度系数较大,稳定系数较小,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如果钢梁宽度较小,容易发生整体失稳;正常使用条件下,大悬挑钢梁的下翼缘稳定情况也应予以重视。
在软件计算时,有刚性楼板的条件下,钢梁是不考虑稳定和扭转作用的,如大悬挑次梁的支座钢梁形成的附加扭转内力、刚浇筑混凝土时悬挑梁形成额外的“稳定应力”、大悬挑次梁下翼缘的稳定应力,这就导致软件计算和实际情况不符。
(1)通过设计方法解决:按“施工阶段+正常使用阶段”分阶段设计,
通过施工措施解决:要求施工单位增加相应的施工措施,如悬挑梁端部增加临时支撑等;
(2)在大悬挑梁梁端增设加劲肋或隅撑,来保证其下翼缘稳定。
其他情况: 跨度较大、宽度较窄的次梁在浇筑混凝土时侧向变形较大(图1)。
原理分析 : 除上述原因外,此事故还可能存在以下两种原因:
(1)水平方向上,次梁采用钢板连接,可能连不动铰接都算不上,支座对钢梁平面外的约束有限;
(2)两侧混凝土无法同时浇筑,使钢梁受到偏心扭转。
应对措施 : 建议现场采用角钢等小杆件与相邻稳定性能较好的主梁临时拉结。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