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鳖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综述
一、龟鳖养殖废水的主要污染物及环境危害
龟鳖养殖废水的污染物以高浓度有机物(COD)、氨氮(NH?-N)、总磷(TP)为主。根据湖州市的调查,废水中COD平均浓度达746±821mg/L,最高达2950mg/L,超过地表水V类标准74倍;氨氮平均浓度108±82mg/L,最高388mg/L,超标194倍;总磷平均2.92±1.71mg/L,最高5.59mg/L,超标28倍。这类废水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溶解氧下降,并威胁周边生态系统。
二、主流处理技术分类及原理
1. 物理化学技术
(1)化学絮凝法:通过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等絮凝剂去除悬浮物(SS)。优化条件下(PAC 85.3mg/L,PAM 19.8mg/L),浊度去除率可达97.1%。
(2)消毒与曝气:采用三氯异氰尿酸(15mg/L)消毒,结合沉淀和曝气处理,适用于咸淡水混合养殖环境。
2. 生物处理技术
(1) AO+潜流式人工湿地:通过厌氧-好氧(AO)工艺降解有机物,结合人工湿地植物吸收氮磷。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但需较大占地面积。
(2)微动力生化池:利用微生物代谢分解污染物,适合中小规模养殖场,但需定期维护菌群活性。
3. 生态修复技术
(1)生物浮床技术:通过浮床植物(如皇竹草、黑麦草)根系吸附氮磷,同时提供龟鳖攀爬空间。皇竹草对TP吸收率高达73%,总氮去除率74%。
(2)生态沟-人工湿地-净化塘组合工艺:综合物理沉淀、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COD去除率90.9%,氨氮和总磷去除率均超94%。
(3)微藻净化:小球藻、栅藻和螺旋藻对TP、TN、NH?-N的去除率分别达99.46%、93.65%、98.79%,且藻类生物质可资源化利用。
三、技术效率与达标对比分析
技术类型 COD去除率 氨氮去除率 总磷去除率 适用规模 成本效益
化学絮凝法 60-70% 40-50% 50-60% 预处理阶段 设备投资低,药剂成本高
AO+人工湿地 >80% >85% >80% 中大型养殖场 运行成本低,占地大
生物-生态组合工艺 90.9% 94.2% 94.5% 小规模集约化 高效但需多环节协同
微藻净化 80-90% 90-99% 90-99% 分散式或循环系统 低耗能,需光照条件
四、成本效益与适用场景
1. 物理化学法:适合作为预处理或应急措施,但长期使用药剂成本高(约0.5-1元/m?),且可能产生化学污泥。
2. 生物-生态组合技术:初始投资较高(如人工湿地建设约10-20万元/亩),但运行成本低(0.1-0.3元/m?),适合长期稳定处理。
3. 微藻与植物净化:成本最低(<0.1元/m?),但受季节和气候影响,适合南方温暖地区。
五、实际应用案例
1. 湖州市东林镇治理项目:采用A?/O+接触氧化工艺,COD排放强度从56.36kg/万元降至10kg/万元,氨氮排放强度从8.17kg/万元降至1.5kg/万元。
2. 南宁生物浮床推广:在贵港等地应用后,水体富营养化速度降低50%,龟鳖病害发生率下降30%。
3. 安徽无为县微藻试验:使用栅藻处理废水后,TN浓度从154mg/L降至10mg/L以下,实现循环回用。
六、未来发展方向
1. 智能化调控:结合物联网实时监测水质(pH、溶解氧、氨氮),自动调节处理参数。
2. 资源化利用:将藻类生物质转化为饲料或能源,提升经济效益。
3. 政策驱动:通过“三级二段式”养殖模式(温室集约化+外塘生态化),推动行业标准化。
结论
龟鳖养殖废水处理需根据养殖规模、地理条件和经济能力选择组合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如生物浮床、人工湿地)在可持续性和成本效益上优势显著,而化学法可作为辅助手段。未来需强化政策引导与技术集成,推动废水处理向高效、低碳、资源化方向发展。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43 万条内容 · 145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工业废水有结晶析出蒸发器的探讨工业废水有结晶析出蒸发器的探讨 结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传热、传质过程。在溶液和晶体并存的悬浮液中,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向晶体转移(结晶),同时晶体的分子也在向溶液扩散(溶解)。在未饱和溶液中溶解速度大于结晶速度,从宏观上看这个过程就是溶解;在过饱和溶液中结晶速度大于溶解速度,从宏观上看这个过程就是结晶。所以,结晶的前提是溶液必须有一定的过饱和度。 工业废水成分复杂,由于杂质的存在对结晶物晶核的形成及结晶速度都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也可能会使结晶速度减慢或加快,还可能造成结晶效果不佳,只能在生产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找出影响因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和工艺,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