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本手册旨在为活性污泥驯化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导,使活性污泥能够适应特定污水水质,高效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类污水处理厂(站)对活性污泥进行驯化,尤其是处理工业废水或含有难降解物质、有毒有害物质污水的活性污泥系统。
三、前期准备
资料收集:全面了解待处理污水的水质、水量、成分,包括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总磷、酸碱度(pH)、重金属含量、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及浓度等信息;同时收集污水处理厂(站)的设计参数、工艺流程、设备运行参数等资料。
设备检查:对曝气系统、搅拌设备、水泵、监测仪器仪表(如溶解氧仪、pH计、污泥浓度计等)、污泥回流系统、排水系统等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仪器仪表准确可靠。
接种污泥准备:优先选择性质相同或相近污水处理站的剩余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可提高驯化效果,缩短驯化时间;若无法获取此类污泥,也可选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接种污泥的投加量一般不少于曝气池有效容积的5%,对于处理难度较大的污水,可适当增加投加量 。污泥投加前需进行预处理,如脱水污泥可加水搅拌均匀,使其呈悬浮状态;若污泥中含有大块杂质,需进行过滤去除。
营养物质准备:根据污水水质分析结果,按照BOD?:N:P = 100:5:1的比例准备氮源(如氯化铵、尿素等)、磷源(如磷酸二氢钾等)及其他必要的微量元素,以满足微生物生长需求。
安全防护措施:操作人员应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如手套、护目镜、防护服、防毒面具等,熟悉污水处理厂(站)的安全操作规程,了解污水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及应急处理方法。
四、驯化方法
异步驯化法
- 活性污泥培养:向曝气池中注入适量的清水或生活污水(若为处理工业废水,可先加入少量易降解的有机废水),投加接种污泥,启动曝气系统进行闷曝(不进水、不排水)。闷曝期间,控制溶解氧(DO)在1 - 2mg/L,水温保持在15 - 35℃,pH值维持在6.5 - 8.5 。每天对曝气池混合液进行镜检,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同时检测污泥沉降比(SV)、污泥浓度(MLSS)等指标。闷曝2 - 3天后,停止曝气,静置沉淀1小时,排出部分上清液,再加入新鲜污水或营养液,继续闷曝,重复上述操作,逐步增加进水次数和进水量。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污泥浓度逐渐升高,当MLSS达到1000mg/L以上,且出现明显的絮状污泥时,活性污泥培养阶段结束。
- 活性污泥驯化:在活性污泥培养成熟后,开始在进水中逐渐加入待处理污水,初始加入量为设计流量的10% - 20%,随着活性污泥对污水的适应,逐步提高待处理污水的比例,每次增加幅度为设计流量的10% - 20%,每增加一次,稳定运行2 - 3天,观察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微生物相变化以及处理效果(如COD、BOD、氨氮等去除率)。若处理效果良好,继续增加待处理污水比例;若处理效果变差,应暂停增加进水量,维持当前运行状态,直至处理效果恢复稳定。直至待处理污水达到满负荷,活性污泥驯化完成。
同步驯化法: 将活性污泥培养和驯化两个阶段合并进行。在曝气池中加入适量清水或生活污水,投加接种污泥后,立即开始加入少量待处理污水,同时启动曝气系统进行曝气。控制进水水质、水量,使混合液中有机物浓度适中,避免对微生物造成冲击。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逐步增加待处理污水的比例和进水量,同时调整曝气强度和其他运行参数,确保微生物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能够正常生长和代谢。同步驯化过程中,密切关注活性污泥的各项指标和处理效果,及时调整运行参数,直至活性污泥能够适应满负荷的待处理污水。
接种驯化法: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直接从附近污水处理厂引入剩余污泥作为种泥进行曝气培养驯化;若能从性质类似的污水处理站引来剩余污泥,则更能提高驯化效果,缩短驯化时间。接种污泥的投加量和操作步骤与异步驯化法中的活性污泥培养阶段类似,但由于接种污泥已经适应了类似污水环境,驯化过程可能相对较快。在驯化过程中,同样需要逐步增加待处理污水的比例,观察活性污泥的适应情况和处理效果,及时调整运行参数。
五、运行参数控制
溶解氧(DO) :在驯化初期,DO控制在1 - 2mg/L,此时菌胶团尚未形成良好的絮状结构,过高的溶解氧会使微生物代谢活动过强,营养供应不足,导致污泥自身氧化,促使污泥老化;随着活性污泥的生长和驯化,逐渐将DO提高到3 - 4mg/L,以满足微生物对氧的需求,确保污泥絮体内部微生物也能得到充足的氧,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和处理效果。通过调节曝气设备的风量、曝气时间或曝气方式来控制DO浓度。
水温 :微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0 - 40℃,最佳温度为20 - 30℃ 。在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水温在适宜范围内,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对微生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当水温低于10℃时,微生物代谢速率减缓,生长繁殖受到抑制,驯化时间会延长;当水温高于40℃时,部分微生物可能会受到热损伤甚至死亡。可通过采取保温措施(如对曝气池进行保温覆盖)或调节进水温度(如与其他温度适宜的水混合)来控制水温。
pH值 :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曝气系统中,菌胶团细菌适宜的pH值范围为6.5 - 8.5 。在此pH值条件下,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物质代谢能够正常进行,且菌胶团细菌可产生较多粘性物质,有利于活性污泥形成良好的絮状物。若pH值低于6.5或高于8.5,会影响微生物的酶活性和细胞膜的稳定性,导致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当pH值超出适宜范围时,可通过投加酸(如硫酸、盐酸)或碱(如氢氧化钠)进行调节。
污泥浓度(MLSS) :根据污水处理工艺和水质要求,合理控制曝气池中MLSS浓度。一般来说,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时,需保持较高的污泥浓度,通常在3000 - 5000mg/L之间;处理低浓度污水时,MLSS浓度可适当降低。在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通过调整污泥回流比、剩余污泥排放量等方式来控制MLSS浓度,使其逐渐达到设计要求。
污泥沉降比(SV) :SV是衡量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重要指标,一般控制在15% - 30%之间。在驯化过程中,定期测量SV,观察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变化。若SV过高,可能表示污泥膨胀或污泥沉降性能变差,需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大曝气量、调整水质、投加絮凝剂等;若SV过低,可能表示污泥浓度不足或微生物生长不良,需适当增加接种污泥量或调整运行参数,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
营养物质比例 :按照BOD?:N:P = 100:5:1的比例,确保污水中营养物质充足且平衡。定期检测污水中的BOD、氨氮、总磷等指标,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氮源、磷源及其他微量元素。若营养物质比例失衡,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降低活性污泥的处理效果。例如,氮源不足会导致微生物蛋白质合成受阻,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磷源不足会影响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和细胞结构的稳定性。
六、监测与记录
水质监测 :每天对进水、曝气池混合液、二沉池出水的水质进行检测,分析项目包括COD、BOD、氨氮、总磷、pH值、悬浮物(SS)等。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运行参数,确保处理效果稳定达标。
活性污泥指标监测 :定期检测曝气池混合液的MLSS、SV、污泥体积指数(SVI)、溶解氧(DO)等指标,每周至少进行1 - 2次活性污泥的生物相镜检,观察微生物种类、数量、形态及活性污泥絮体结构的变化,判断活性污泥的生长状况和驯化效果。
设备运行参数记录 :详细记录曝气系统、搅拌设备、水泵、污泥回流系统等设备的运行参数,如风量、搅拌速度、流量、扬程、运行时间等,以及设备的维护保养情况和故障维修记录。通过对设备运行参数的分析,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环境参数记录 :记录每天的气温、水温等环境参数,分析环境因素对活性污泥驯化和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七、注意事项
防止污泥膨胀 :在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污泥膨胀是常见问题之一。污泥膨胀会导致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变差,出水水质恶化。为防止污泥膨胀,应严格控制运行参数,保持水质、水量稳定,避免水质冲击;确保DO充足,避免缺氧环境;控制营养物质比例,防止氮、磷等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若发现污泥膨胀迹象,可采取加大曝气量、投加絮凝剂、调整水质等措施进行处理。
避免微生物中毒 :若污水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酚类、氰化物等),可能会导致微生物中毒,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在驯化前,应对污水进行预处理,降低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在驯化过程中,密切关注微生物的生长状况和处理效果,若发现微生物中毒现象,应立即停止进水,采取相应的解毒措施,如投加化学药剂、稀释污水等,待微生物恢复活性后,再逐步恢复进水。
及时调整运行参数 :活性污泥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应根据水质、水量变化以及活性污泥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运行参数,如曝气强度、进水流量、污泥回流比、营养物质投加量等。确保活性污泥始终处于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驯化效果和污水处理效率。
安全操作 :在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防止发生中毒、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如在接触污水、污泥或化学药剂时,应佩戴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在操作电气设备时,应确保设备接地良好,避免触电事故发生;在进行设备维护保养时,应停机并切断电源,防止机械伤害。
污泥处置 :在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剩余污泥。剩余污泥应按照相关环保要求进行妥善处置,可采用污泥脱水、填埋、焚烧、堆肥等方式。避免剩余污泥随意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污泥处理
返回版块2.73 万条内容 · 307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低温下迅速恢复曝气池污泥活性的方法低温下迅速恢复曝气池污泥活性的方法 中国北方天气寒冷,企业因停产等原因导致曝气池水温下降,好氧细菌大量死亡,曝气池活性污泥量急剧减少,活性污泥沉降比大大降低?在此情况下,如何在开产后迅速提高活性污泥量,使处理后的废水及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在此方面,我公司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以期为类似企业提供借鉴? 1 恢复前状况:山西临汾某公司是一家生产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的精细化工企业,企业废水处理工艺如下:物理化学预处理一厌氧生化一好氧生化一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一外排或回用? 2013年2月1日至2月24日企业放假期间最低气温为一4 ℃,2月25日开产后,曝气池水温降至10℃左右?长时间的低温环境致使曝气池微生物大量死亡,种类和数量都急剧减少,活性污泥沉降比降至2%左右,生化设施无法正常运行?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资料不错,学习了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