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3月4日晚10点,普利兹克建筑奖官方网站公布:中国建筑师 刘家琨 获得第47届普利兹克建筑奖,是该奖项的第54位获得者,是中国继王澍之后 第二位 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
普利兹克 建筑 奖
2025年获奖者
刘家琨
中国
建筑应该揭示一些东西——它应该概括、凝练和展示地方的内在品质。它有能力塑造人类行为和营造氛围,提供宁静和诗意的感觉,唤起同情心和仁爱,培养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
—— 刘家琨
西村大院, 2015
成都,中国
西村大院将建筑、基础设施、景观和公共空间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同一环境中。高密度与开放空间在这里并不对立,建筑师重新思考了市民空间的作用,以支持多元化社会更广泛的需求。这是一个覆盖了整个街区的五层建筑,从视觉观感和周边环境上看,与典型的中高层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为骑行者和行人设计了既开放又围合的坡度小径,环绕着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其中可以举办各种文化、体育、娱乐、公务和商业活动,同时又让公众透过外立面能观赏周边的自然和建筑环境。源自本地和野生的植物也是一大亮点,建筑师用当地常见的竹子为人们打造了阴凉的休憩区,还巧妙地将空心砖竖立铺设,让草可以从孔洞内生长出来。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摄影:陈忱
照片由浅深摄影提供
照片由浅深摄影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浅深摄影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浅深摄影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摄影:李自强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家琨建筑提供
照片由贝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重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楼 , 2004
重庆,中国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楼将空间利用最大化,其上部体量向外悬挑,以拓展在狭小基地上的可用面积。铁锈色调的外观与附近红色的教学楼和厂房相呼应,尊重了既有环境的建筑语言。采用重庆传统砂浆抹灰工艺形成的漩涡纹理被特意保留。双层空心墙体可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实现最大程度的通风。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摄影:毕克俭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摄影:毕克俭
“城市倾向于将不同的功能分区规划,但刘家琨反其道而行之,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整合在一起,并保持了微妙的平衡。”评委会主席、2016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评论道:“在这个容易形成无穷无尽乏味边缘的世界中,他找到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能够同时营造出楼宇、基础设施、景观和公共空间。在这个城市快速发展的时代,他的作品有可能为我们提供富有影响力的新思路,以应对城市化自身所带来的挑战。”
刘家琨的作品中始终展现对文化、历史和自然的敬畏。在铭刻时代变迁的同时,通过对中国经典建筑学的现代诠释,用熟悉的氛围让居住者得到慰藉。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的平檐 (中国苏州,2016年) 和白鹭湾生态湿地揽翠阁的窗墙(中国成都,2013年)重新构想了有数千年历史的阁的造型。 诺华上海园区C6楼(中国上海,2014年) 的层叠阳台让人联想到代表着众多历史王朝的楼阁。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中国成都,2002年) 用于收藏佛教雕塑和文物,其设计仿照中国传统园林,在水体和石头之间寻求平衡,以反映自然景观。他相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建筑兴亡皆因周遭环境,正如他设计的 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项目(中国泸州,2021年) ,就融于天宝山郁郁葱葱的悬崖景观中。他的所有作品都凸显着本地和野生的植被,例如砖块被倒置铺设,好让小草能够穿过砖块的中心孔茁壮成长;在新建地点种植本土特有的竹林;以及地板和天花板留出开口,让现有树木的枝干能贯穿其中。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2016
苏州,中国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坐落于相城区,在保护明清时期历史遗迹的同时,也唤起人们对晚清帝国时代的记忆。博物馆内巨大的立柱支撑起三层空间,六大展区由斜坡通道串联,展示了曾用于铺设故宫、颐和园和明十三陵地面的金砖,及其古窑和制作工艺。跨越千年历史的砖块贯穿整个展览,最终来到一处被天光照亮的螺旋楼梯,引导游客前往屋顶的特别展览、公共活动和研讨会区域。
摄影:姚力
摄影:姚力
照片由家琨建筑提供
摄影:刘剑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家琨建筑提供
摄影:刘剑
诺华上海园区C6楼 ,2014
上海,中国
诺华上海园区C6楼突出的屋檐和悬挑阳台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典楼阁,以现代手法重新诠释。开放的布局和非固定功能区域,包括中央花园、内部庭院和室内休闲空间,为有意或无意的相遇提供了灵活的办公空间。垂直中庭的楼梯旁设有一面绿植墙,从地面延伸至六层的天花板,高度超过31米;建筑还包含两层地下空间。地上各层的环廊均配备可旋转的层压竹制百叶窗,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民居的上悬窗设计,能够根据需求调节自然光。建筑采用“再生砖”(来自2008年汶川地震)和高效的低辐射玻璃,光线可透过顶部和三个体量之间的空隙进入室内。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2002
成都,中国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佛教雕塑和文物,设计将传统中式园林融入整个观展动线中。这座无窗建筑通过体量的留白分隔,使自然光线得以从缝隙中照进博物馆的开敞空间。自然与人工景观在此交融,石材与当地的河卵石在水景与绿意的映衬下相得益彰。清水混凝土墙面作为石质文物的背景,砖墙内暗埋管线,地面与屋顶内铺设空心管材,以提升保温性能及减轻重量。
摄影:毕克俭
摄影:毕克俭
摄影:毕克俭
摄影:毕克俭
摄影:毕克俭
摄影:毕克俭
摄影:毕克俭
照片由家琨建筑提供
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 2021
泸州,中国
二郎镇天宝洞位于天宝峰葱郁的悬崖景观中,既与山水相融,又跳脱自然,展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扁平舒展的屋檐重新诠释了数千年前的亭台形式,而钢与竹建构的入口花架则定义了空间的尺度。悬挑的接待大厅提供了俯瞰全景的视角,让人沉浸于自然美景中,同时在镜像的展厅内更能感受空间的无限广阔。水庭院中设有一处静谧的倒影池,树庭院则让原有的古树自然融入空间。源自当地的樱花点缀着露台,一座廊桥轻盈延伸,邀人漫步于自然之中。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他的建筑以诚实的态度展现了纹理材料和加工工艺的本质,展示了一种随着时间流逝而愈发珍贵的“不完美”。他不喜欢采用成品建材,更青睐于传统工艺,经常使用本地原材料来实现建筑的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做到“为社区而建,由社区来建”。雕塑系教学楼展现了本真的重庆砂浆抹灰手工艺漩涡状细节,它们并未打磨,而是被刻意保 留了下来。他从2008年汶川地震的废墟中回收利用——同时复活了材料和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并用当地麦秆纤维和水泥进行强化,生产出物理强度和经济效益均高于原生材料的砖块。这种“再生砖”被广泛用于诺华大楼 、 水井坊博物馆(中国成都,2013年) 和西村大院等项目(后者是他体量最大的作品)。那场不幸还催生了他迄今为止体量最小的作品 —— 胡慧姗纪念馆(中国成都,2009年) ,建筑造型是永久性水泥构筑的救灾帐篷,其意义不仅在于纪念在地震中遇难的一名15岁女孩,也铭记了整个国家的集体哀思。
水井坊博物馆, 2013
成都,中国
一系列新建的混凝土结构将原始的木构建筑围合起来,分别展示现代酿酒工艺和古代发酵工艺,无论从象征意义还是实际功能上都在保护活态文化遗产。宽阔庭院中新建的两层建筑,阳光通过其双坡屋顶洒下狭长的光束,再现了原始酒窖的通风采光方式,这些酒窖曾用于存放窑炉、发酵器具以及明清时期的文物。博物馆采用多种建筑材料,从层压竹到2008年汶川地震废墟制成的环保“再生砖”,为参观者提供了一场跨越古今的沉浸式时空之旅。
照片由家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摄影:Chin Hyosook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胡慧姗纪念馆,2009
成都,中国
胡慧姗纪念馆建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其原型为临时的救灾帐篷,却以耐久的抹灰砂浆来呈现。内部以胡慧姗生前最爱的粉色装饰,并陈列着她的个人物品。纪念馆不对外开放,参观者仅能通过一个小孔观察内部,有时会看到一束阳光正好照亮一张空凳子。建筑坐落于自然的林木之间,不仅是为了纪念一位15岁的少女,更是为了铭记整个民族在哀悼中的集体记忆,彰显每一个生命的珍贵价值。
摄影:Iwan Baan
摄影:Iwan Baan
摄影:毕克俭
照片由家琨建筑提供
照片由家琨建筑提供
奖项主办方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评论道:“ 刘家琨从建造过程和建筑功能这两方面来提升精神境界,并培育联结社区的情感纽带。他的建筑蕴含着智慧,哲学地超越表面,揭示了历史、材料和自然是共生的。 ”
刘家琨的职业生涯横亘约四十载,完成了三十多个项目,涵盖学术和文化机构、城市空间、商业建筑和城市规划,遍布全国各地。他的重要作品还包括 建川博物馆聚落之钟博物馆(中国成都,2007年) ; 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系(中国重庆,2006年) 、南京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客房中心(中国南京,2012年)、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交流中心(中国成都,2010年)和 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中国丽水,2020年) 等。
建川博物馆聚落之钟博物馆, 2007
成都,中国
作为独立的建川博物馆聚落的一部分,静谧的聚落之钟博物馆被繁华的商业单元环绕,呼应了中国传统城市中寺庙与其周边商业和居住区之间的鲜明关系。红砖与那个时代的砌体建筑相呼应,裸露的红砖和混凝土构成了三个展厅,分别以几何形状方形、圆形和十字形为主题,贯穿整个空间。宏大的尺度增强了沉浸式体验,弯曲的墙面与地板的直线边缘形成对比,内嵌的矩形壁龛则陈列着众多历史钟表。方形的展览空间引导游客沿周边行进,形成一种矩形的观展流线。展览的终点是一处砖墙围合的圆形庭院,阳光与阴影穿过其顶部的空洞,营造出日晷般的意象,伴随回声效果,让游客“感受声音、光影与时间的交织”。
摄影:毕克俭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系, 2006
重庆,中国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系由七栋建筑组成,与重庆的工业景象形成对话。西侧、南侧和东北侧的建筑分别采用拱形、坡形和蝶形屋顶,而另外四栋建筑的缓坡屋顶则为使用者提供了户外空间和山城景观。连接建筑群的架空平台形成了灵活的空间和宽敞的通道。线性的外部楼梯统一了各栋建筑的设计语言,同时与由页岩砖、黏土砖和水泥构成的体量形成鲜明对比。
照片由家琨建筑提供
摄影:徐浪
照片由家琨建筑提供
摄影:吕恒中
照片由家琨建筑提供
摄影:徐浪
摄影:徐浪
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 2020
丽水,中国
在松阳一条繁华街道的入口背后,隐藏着一片宁静之地,新旧元素在此融合,曾经作为精神与文化中心的两座寺庙,如今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化身为博物馆、酒店、咖啡馆和书店。原有的小路与新建的宽阔耐候钢走廊彼此交织,在遗迹和古树四周蜿蜒环绕,通向广场和公共文化活动区域。开放的亭台、玻璃围合的露台为人们提供通透的视野,可以一览周围的景色,形成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对话。顶板和屋檐上预留的孔洞让树木得以继续生长,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摄影:王厅
刘家琨是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第54位获得者。他出生于中国成都,是1999年成立的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至今仍在家乡生活和工作。颁奖典礼将于今年春天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阿布扎比举行,颁奖视频将于今年秋天面向全球发布。5月还将举行2025年获奖者讲座和专题讨论会,届时将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同步向公众开放。
评审辞
获奖者简介
刘家琨的建筑之路既非循序渐进,也非意料之中。
1956年,他出生于成都,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成都第二人民医院里度过的,他母亲是那里的一名内科医生。他几乎所有的直系亲属都是医务工作者,而他本人却对创造性艺术表现出了兴趣,不断通过绘画和文学实践探索世界,最终在一位教师的引导下,选择了建筑作为专业。
十七岁那年,他作为一名知青被分配到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在那时,他觉得生活无足轻重,到1978年他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后更名为重庆大学)录取。毋庸讳言,当时他并不完全理解成为一名建筑师意味着什么,只是“就像一场梦,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变得重要了”。
刘家琨于1982年毕业,获得建筑学工程学士学位,并成为转型时期第一批肩负重建国家重任的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初期,他被分配到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并自愿短期外派到了位于世界屋脊之上的西藏那曲(1984-1986年)。他回忆道:“当时我主要的长处是好像什么都不怕,另外我还能画画和写作。”在那曲以及此后的几年里,他白天干建筑设计,晚上则是作家,全神贯注于文学创作。
他一度几乎完全放弃了建筑专业,直到1993年参加自己大学同窗汤桦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个展时,才重新燃起了对建筑的热情,并激发出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态:自己也可以从主流的社会美学中偏离。在他看来,这种认知上的转变——即建筑环境可以作为个人表达的媒介——是自己建筑生涯真正萌发的时刻。他很快就迎来了思想成长最显著的阶段,与同时代的艺术家罗中立、何多苓和诗人翟永明等人共同切磋建筑的作用和力量。
“我一直渴望能像水一样,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形式,渗透到当地的环境和场地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会逐渐凝固,化为建筑——甚至有可能演化为人类精神创造的最高形式。然而,它仍然保留了那个地方的所有特性——无论是好是坏。”
刘家琨于1999年在成都成立了家琨建筑师事务所,他坚定地秉承着建筑的超越性力量,同时又认识到它是社区、精神、传统和现状的产物。“身份的定义既关乎个人,也关乎人们对特定地方的集体归属感。刘家琨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摒弃了怀旧与含糊,而是将其作为通往创新的跳板,”2025年度评委会在评审辞中指出:“他创造的这些全新建筑既是历史记录,也是基础设施;既是景观,也是非凡的公共空间。”
在约四十年间,刘家琨和他的团队在中国各地打造出三十多个项目,涵盖了学术和文化机构、城市空间、商业建筑和城市规划,并被选中负责蛇形画廊首次巡展北京展亭(2018年)的设计工作。
“写小说和做建筑设计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我并没有刻意将两者结合起来。然而,或许是由于我的双重背景,它们在我的作品中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我在设计中对于叙事性和诗意的追求。”建筑师表示。
他的文字作品包括探索乌托邦与人类生活的冲突的《明月构想》(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年)、《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此时此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以及《我在西部做建筑吗?》(今天编辑部,2009年)。
刘家琨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展览,其中包括“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性作品展”(1999年,中国北京);“土木:中国青年建筑师展”(2001年,德国柏林);“都市营造——2002上海双年展”(2002年,中国上海);第一届、第三届和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005年、2009年和2017年,中国深圳);第11届、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08年和2016年,意大利威尼斯);第56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2015年,意大利威尼斯);“此时此地-成都|刘家琨:选集”(2015,德国柏林);“超融体——成都双年展”(2021,中国成都)。
目前,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并曾在法国巴黎建筑与遗产之城、美国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英国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以及国内领先学术机构发表演讲。他所获奖项包括:远东建筑奖——杰出奖(2007年和2017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2009年);《建筑实录》第三届“好设计创造好效益”中国奖(2010年);WA中国建筑奖——WA城市贡献奖优胜奖(2016年);2020自然建造——实践成就奖(2020年);2020三联人文城市奖——公共空间奖(2020年);以及2021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之遗产文脉新设计奖(2021年)。
刘家琨在成都生活和工作,通过自己的作品惠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施工
返回版块65.87 万条内容 · 159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实测实量怎么做?中建 中天 万科,行业标杆可视化教学实测实量,是指应用测量工具,通过现场测试、丈量,得到能真实反映产品质量的数据,把误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的方法。实测实量项目涵盖了主体结构阶段、砌筑阶段、抹灰阶段和装修阶段的主要工序。 中建三局集团对于实测实量做法的交底演示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