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的帮助下,我获取了一些日本官方研究报告并将其转换成中文。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日本建筑业现状的陈述,不掺杂个人观点;第二部分结合我国建筑业现状进行对比,并分享一些个人看法。
第一部分:辛苦又不赚钱,日本年轻人才不干建筑业(详述)
建设投资与就业人数概况
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MLIT)2023年12月最新发布的《建设业(技术人员制度)的现状》报告,我们得以一窥日本建筑业的投资与就业情况的全貌。从建设投资来看,日本的建设投资额在1992年达到了历史巅峰,高达84兆日元。然而,随后的岁月里,这一数字经历了剧烈的波动,2011年跌至谷底,仅为42兆日元,这一数额仅为巅峰时期的47%(经通胀调整后)。值得注意的是,到了2023年,投资额有所回升,达到了67兆日元,这相当于1992年峰值的71%(同样经通胀调整)。
在投资组成方面,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92年,政府投资是民间投资的1.6倍,而到了2011年,民间投资反超政府投资,成为了主导,为政府投资的1.6倍。这一趋势在2023年进一步加剧,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的比例扩大至1.9倍。
就业人数方面,建筑业的就业人数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从1992年的618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493万人,再到2023年的479万人。与此同时,就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也在上升,较1997年增长了5-10岁。尽管整体就业人数下滑,但“建设技术人员”(包括工程设计人员等)的数量却相对稳定并有所增长,从2002年的27万人增长到了2023年的37万人。
人均产值方面,也经历了起伏。1992年人均产值为1357.03万日元,折合人民币65.4万;到了2002年,人均产值下降至1084.14万日元,折合人民币52万;2011年更是下降到851万日元,折合人民币仅41万,约为高峰时期的63%。然而,到了2023年,人均产值有所回升,达到了125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67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15年日本将建筑维修纳入了投资统计范畴,因此2015年的相关数据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增长。
行业老龄化问题也日益凸显。过去20年间,29岁以下从业者的占比从20%下降到了10%左右;而55岁以下从业者的占比则从25%上升到了35%以上。
行业新增就业与离职情况
在新增就业方面,2022年日本建筑业的新增就业人数约为22万人,这一数字比2002年减少了六成,从整体趋势来看,建筑行业的吸引力显著下降。
离职率方面,建筑业的离职率远高于制造业,是制造业的1.5倍至2倍。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水平对从业者的稳定性有着显著的影响。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从业者离职率显著低于未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从业者。未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从业者离职率呈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50%下降到了42.5%;而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从业者离职率则基本保持稳定,为30%。
监理人员变化趋势也不容忽视。监理资格证持有者的数量在2001年(平成13年)之前增长迅速,此后趋于稳定,长期保持在70万人左右。然而,持证者的平均年龄却在不断上升,显示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
工作时间与休息情况
日本建筑业从业者的工作时间也显著高于其他产业。从工作天数来看,2023年建筑业从业者每年比其他行业多工作12天,比制造业多14天,且这一趋势已经持续多年。从劳动时间来看,建筑业从业者的年劳动时间比制造业多50小时,比其他行业多68小时。在休息方面,建筑从业者每月平均休息6天,加班2天的情况较为普遍。
从业者收入与加班限制
从收入曲线来看,建筑业从业者的收入在经历过低谷后,正逐渐向社会平均产业(除部分外)回归。需要提醒的是,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收入在过去十年相较其他行业确实有反弹的趋势。
为了保障从业者的权益,2018年日本出台了《劳动基本法》,对加班时间作出了严格规定。基本原则是每天不超过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加班需签署“36协议”。加班时间限制为每月加班不得超过45小时,每年加班不得超过360小时;即使有特别条款,全年加班也不得超过720小时,每月平均不得超过60小时。若违反规定,雇主将面临6个月以下监禁或30万日元以下罚金。
第二部分:我们会是下一个日本么?(深度探讨)
中日建筑业的异同点剖析
在探讨中国建筑业的未来时,我们不得不先深入了解中日两国在建筑业和土地政策上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在土地性质方面,日本土地及土地上的建筑物可归属私人所有,因此即使在城市最繁华的街头,也可能看到破败的老旧私人住宅。而中国土地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个人仅拥有使用权,新房的真正受益者是地方财政。
在国家体量与城市体系方面,日本呈现出“一超多核”的城市体系,东京大都市圈(包含东京、千叶、埼玉、神奈川等地)集中了日本1/3以上的人口和经济。而中国则是“四大城市群”并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城市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高度发达,而西部部分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两国也面临着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国均属于东亚文化圈,储蓄率较高;其次,两国均面临人口见顶和老龄化问题;再者,中国似乎正在经历日本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资产缩水、负债不变,导致净资产下降和消费能力萎缩。这种状态将抑制社会整体消费需求,降低买房意愿,从而对建筑业造成一定冲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东京核心商业区的土地价格在2020年左右回到了泡沫经济高峰,即1990年的水平。
中日建筑业数据对比与分析
结合报告内数据以及收集到的部分宏观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从日本人口与建筑业产值的关系来看,日本建筑业的顶峰出现在1992年,而人口的顶峰则出现在2008年,中间相隔了16年;而日本建筑业的底部则恰巧出现在其人口的顶峰时期,即2010年。如果观察日本行业高峰与人口高峰的关系,我们似乎可以合理解释万科在2018年喊出“活下去”的缘由。
子图3说明:日本数据为1976-2023年建筑业数据,我国为2001-2024,横坐标我国2021对日本1996。日本数据来源为报告提取,我国相关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
再来看我国建筑业与人口的关系。我国建筑业见顶时间是2021年,峰值为14.7万亿,而一年后人口总数也达到了峰值。假如将中国和日本行业见顶时间重叠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中国建筑业经历了一个相较日本更剧烈的上涨过程,随后也迎来了一个更剧烈的下跌趋势。这或许意味着当前中国建筑业所面临的困难超过了30年前的日本;同时,行业老龄化问题也可能较日本更加严重。需要明确的是,疫情并不是导致行业进入下行通道的根本原因。
日本建筑业对我国的启示
结合日本的建筑业数据和规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启示:
首先,从业者人数变化滞后于行业总量变化。在行业扩张时期,从业者不足会导致价格上涨、人均产值上升;而在行业收缩时期,从业者退出速度往往慢于市场收缩速度,从而导致人均产值下滑更快。由于企业支出中存在刚性部分,因此当收入下降30%时,员工薪酬收入可能会下降得更多。
其次,行业趋势的变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日本建筑业从1976年到2021年经历了25年的高速增长、20年的快速下滑以及接下来的15年缓慢恢复。中国建筑业的趋势也可能以十年为界的缓慢变化过程。
再者,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保持稳定。过去20年里,日本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几乎未变,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员的入行门槛较高、退出行业的沉没成本较大。因此,中国建筑业也应关注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保留问题。
此外,行业老龄化严重、新入职人数持续减少也是一大问题。日本建筑业29岁以下从业者仅占12%,而55岁以上占比高达36%。中国建筑业同样面临类似的老龄化问题,并且随着行业收益的下降,各大院校建筑、土木等专业报考也遇到了冷遇。
同时,总投资最低点对应工资最低点这一规律也值得我们关注。日本建筑业的投资谷底出现在2012年,与从业者平均工资的最低点一致。这表明行业投资活力直接影响从业者薪资水平。因此,中国建筑业也需密切关注投资与薪资之间的关系。
另外,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年龄增长幅度也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过去十多年里,日本建筑业平均工资仅增长了22%,而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却增长了5-10岁。一般而言,从业年龄的增长通常伴随着收入的增长。然而,在建筑业中,尽管从业人员平均年龄持续上升,但收入增长幅度却明显落后。这种情况在中国建筑业中也需引起足够重视。
最后,行业过度竞争与创伤性均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某些市场中,由于需求大幅减少导致的过度竞争会导致企业不断削减价格和利润,直到行业中出现大规模破产或退出(“流干最后一滴血”)才能实现新的均衡状态。这种过程又被称为创伤性均衡(Scarring Equilibrium)。如果行业持续下行,这种情况将会普遍存在。
总结:建筑业还有未来么?
如果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轨迹与日本相似,那么也有一个好消息:即使在日本建筑业最为艰难的时期,其投资的最低点仍保持在高点的50%左右。换句话说,即使我们身处于行业寒冬之中,行业整体规模仍然可观。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施工
返回版块65.89 万条内容 · 1606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的好资料。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