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笔者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各处洋溢的健康氛围和气息:平日街上随处可见外出畅行的老年人,手拎健身包、身着运动服饰的学生、上班族,周末更是到处都有身着冲锋衣、背负登山包的徒步爱好者,头戴安全盔、身骑脚踏车的亲子家庭;商业区、地铁站、居民组屋底层遍布诊所与药店;社区中设置了体育综合体、球场、健身房、户外健身设施等丰富的运动场所;住宅与公园间蜿蜒着绿意盎然的步道。充满活力的居民、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便捷可达的医疗与运动设施,让人不禁赞叹新加坡的健康生活触手可及(图1)。
2014年新加坡健康促进局( HPB: Health Promotion Board )发布的《健康生活总体规划》( The Healthy Living Master Pla n)中提出了“地方—人—价格”( Place-People-Price )框架,从物质空间、社会文化、服务价格三个层次对健康城市建设提出要求。笔者认为,该框架所涵盖的健康服务场景与我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载的“治疗显病、及早治疗、预防为主”的三重境界不谋而合(表1)。首先,对于日常出行受到不同程度阻碍的老龄、残障人群,如何保障城市的健康宜居性?新加坡完善的无障碍基础设施物质空间、妥帖周到的公共服务质量、包容人性化的社会氛围,为不同活动能力的城市居民提供了独立出行的自由、城市公共资源获取的公平甚至心灵的富足与平等。其次,如何为患有疾病的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及时可获取的医疗服务?如何减轻居民个体医疗负担,保障医疗服务资源的供给效率?新加坡健康城市从医疗设施空间布局、医疗服务价格保障、社区医疗公众参与三方面实施了精准有效的对策。最后,预防胜于治疗,最高级的健康城市运营在于培育居民健康生活方式。新加坡的绿色宜居环境、收费激励措施以及根植于基层社区的健康体育氛围,为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提供了“沃土”。
表1 健康的三重境界与三个层级
2.1 为所有人的城市生活消除障碍的通用性建成环境
图2 通用性设计指数评级
图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4]绘制
注:符合《建筑环境无障碍设计规范》最低要求的可获得一颗星。在此基础上,依据建筑的用户友好程度逐级增星,最多可额外获得四颗星。
图3 通用性设计中用户友好等级
图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4]绘制
2.2 妥帖周到的公共服务
完善贴心的设施服务运营为无障碍空间设施增添了人性温度。拿公交的无障碍服务举例。驾驶员需要协助轮椅使用者延展收纳式坡道。由于驾驶员同时需要监督其他乘客上车刷卡,因此驾驶员通常会先协助轮椅使用者上下车,再组织其他乘客上下车(图4)。这套程序听起来似乎不算什么,但当你看到在7~9点的早高峰时期,公交车内外上学赶工的乘客排着拥挤长队,默契地耐心等候司机细致服务轮椅使用者时,定会印象深刻。在大众心中,无障碍服务具有极高的优先级,这份充盈在日常生活中的温暖善意着实令人感动。
图4 享受公交无障碍服务独自乘轮椅出行的老人
2.3 包容平等的社会氛围
换句话说,空间权益关照的对象不是既定的,而是依据场景流动的。我们可以在新加坡“无障碍设计—通用性设计—包容性设计”的政策演变中窥见一斑 [6] 。1990年、1995年先后发布的两版《建筑物无障碍准则》( Code on Barrier-Free Accessibility in Buildings )主要着眼于提升建筑中轮椅使用者的无障碍通行能力;2002年《建筑物无障碍准则》中的惠及群体增加了老年人与行动受到限制的非轮椅使用群体,并以附录的形式,为残疾儿童、老年人和体弱者、视障人士、婴幼儿家庭的建筑无障碍使用提出了建议性的设计指南;2007年,为使所有年龄和身体状况的群体融入主流社会,过上积极正常的生活,《建成环境无障碍准则》( Code on Accessibility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以轮椅使用者的出行刚性需求为出发点,将无障碍适用范围扩大到整个建成环境,强调建筑物彼此之间、建筑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由此,准则的命名从“建筑物”变更为“建成环境”。在新加坡人口快速老龄化背景下,2013年发布的《建成环境无障碍准则》明确了“通用性设计”的理念,并引入了更多强制性要求,例如:剧院音乐厅等场所应为听障人士提供听力增强系统;楼梯和公共卫生间应为视障人士增加盲文和触觉信息标志;婴幼儿家庭出入频繁的建筑物应提供儿童友好型卫生间和母婴室等。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移动载具的发展、无障碍环境品质的提升,2019版《建成环境无障碍准则》对更多建筑类型和场景提出了强制性无障碍设计要求,推动建成环境为各类城市居民提供更广泛优质的服务。正是在长期无障碍实践中,新加坡逐步丰富关照群体、细化空间场景、提升设计标准,形成了如今各类人群均可自由畅行的建成环境和包容友好的社会氛围(图5)。
图5 通用性设计中的使用者群体
图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7]绘制
“看病难、看病贵”是城市居民医疗健康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新加坡的医疗服务体系以其高效、便捷、可负担享誉国际。
3.1 高效运转的分级分类医疗体系
响应老龄社会老年群体常态化健康管理需求是新加坡医疗体系面临现实需求。为减轻综合医院医疗服务压力,方便居民获取健康服务,新加坡卫生部在2011年提出“基础医疗服务网络”( Primary Care Networks )计划,将长期护理从医院转移到基层社区,并为全科医生提供资金和行政支持。该计划在基层社区设立护士顾问、护理协调员、慢性病登记处、全科医生,即建立了共享患者护理实践的平台——当患者疾病超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时,将会无缝转诊到高级别医疗机构;医生能够在国家电子健康记录系统中查看患者在其他医疗设施点的诊疗情况。
3.2 依托社区组团的医疗设施空间布局
医疗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对患者获取健康服务非常重要。新加坡医疗资源空间布局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所处的城市结构形态背景。与其他许多公共服务设施一样,新加坡的医疗服务设施依附于“新镇—邻里—组团”的三层骨架,基本能够保证新镇内设有综合诊所,邻里设有小的诊所,每个小的组团单元设有药店、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等便民设施 [8] 。除了牙科诊所、专科诊所外,诊所主要由初级医疗服务设施组成,毗邻组屋食阁/餐饮场所、市场、社区中心、地铁站等设置。不同于新加坡综合医院中公立高达八成的占比,在初级保健服务设施中,私营诊所约占八成,极大补充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供给。此外,新加坡晟菘、 FairPrice 等国民级连锁超市,佳宁( Guardian )药店以及7-11等便利店中通常设有开放医药货架,方便居民购买用于治疗普通感冒、跌打损伤、蚊虫叮咬等轻症病痛的药品和保健品。
3.3 可负担的医疗服务价格
除了对医疗设施资源进行高效统筹与分配,公共财政支持的医疗保障体系使得居民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新加坡采用医疗储蓄的全民免费医疗模式,实现医疗费用融资,来源包含新加坡政府补贴、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的 Medisave 账户强制性储蓄 【Medisave是新加坡的强制医疗储蓄账户,由中央公积金管理。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必须按一定比例将其每月工资存入Medisave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和直系亲属的住院费、特定门诊费用和医保费。缴费比例与居民的年龄和收入有关。存入账户的资金可以累积并获得利息】 和国民医疗保险。为抵御复杂医疗风险,新加坡政府还设立了 Medifund 【即新加坡政府于1993年设立的医疗援助基金,旨在确保所有新加坡公民无论其经济状况如何,都能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Medifund主要为居民支付住院和门诊医疗费用,特别是那些无法通过Medisave账户和医疗保险支付的费用。Medifund由政府提供资金,每年会根据需要和申请情况进行评估并调整】 和额外补贴,以应对低收入者、老年群体、重病患者的医疗难题。
正所谓 “预防胜于治疗”。新加坡非常注重国民健康生活方式和身体素质的提高。2022年,新加坡推出的 Healthier SG 计划正是致力于通过注册家庭医生、健康计划、社区参与、补贴奖励等多种方式,塑造居民健康生活方式。此外,新加坡在塑造支持慢行的城市建成环境、公共健康激励措施,支持健康文化的社会活动和观念上,均对国民健康生活方式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4.1 支持慢行的城市建成环境
新加坡具有非常好的步行环境。以本人为例,笔者每日步行数轻松可达1万以上,重要的是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新加坡的建成环境便于居民以步行、骑行的慢行交通到达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类设施,并享受周围城市与自然交织的美好生活体验。新加坡“新镇—社区—组团”的城市结构将城市“化整为零”,即将宏大的城市空间转化为与居民生活匹配的微观单元,并配以充足且多样的生活服务设施;“小街区,密路网”的交通道路网络结合以密集分布的公交、地铁站点,使得“步行+公交”成为便捷的出行方式;街道沿线设置有风雨棚,加之各类绿植密布“遮蔽天日”,行走在街道上无惧烈日风雨,心旷神怡,安全感拉满(图6)。
4.2 以价格收费为工具的公共健康激励/管理措施
惩罚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引导公众做出健康生活的选择。在新加坡的超市中,饮用商品会根据其营养价值注明“A、B、C、D”分级标识,提示消费者做出更健康的购买选择。此外,许多食堂、餐厅的菜单上都会注明食品热量,帮助消费者进行身材和健康管理(图8)。
运动是生命健康的源泉。为帮助居民养成运动习惯,新加坡投入大量公共资金用于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举办各类体育课程以及供给健身费用补贴。2014年,新加坡提出 ActiveSG 计划,旨在打造体育生活方式目的地,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充足的体育机会体验和运动生活乐趣。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通过注册 ActiveSG ,可以获取100新加坡元的运动补贴,并以最低80新加坡元/年的价格使用计划的健身房 ActiveGYM ?;游泳场馆价格更加优惠,成年会员价格为10新加坡元/月,儿童、老人则能享受半价甚至更低价格 [10-1 1] 。
4.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健康文化的社会活动与观念
为了居民个体更好地获取健康信息与健康管理服务,新加坡卫生部推出了国家级健康门户网站和应用程序 HealthHub 。民众登录网站可获取健康科普和教育信息,查看个人医疗就诊记录,预约医疗服务,获取BMI热量计算服务等(图9)。
图9 HealthHub的全民健康教育
依托信息平台组织丰富的社会体育活动是新加坡健身文化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新加坡体育局在2014年开展了 ActiveSG 倡议,并开发在线平台,发布全民开展的体育活动信息(图10)。居民可以依托平台实现设施预订、活动注册、追踪健身动态消息等。2022年 ActiveSG 学院和俱乐部的定期参与人数每季度增长至7000人,尤其集中在篮球、乒乓球、皮划艇等运动。
图10 ActiveSG组织的丰富活动
图源:参考文献[14]
与新加坡相比,我国国土空间、社会人口、治理体系等各领域体量更为庞大、现实基础更为复杂,彼此之间相互交织,因此照单全收新加坡的经验是不现实甚至是有害的。那么我们可以从新加坡健康城市运营经验中学到什么?笔者认为,是新加坡健康城市的建设运营中涵盖的无障碍城市生活、疾病诊疗与健康生活方式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场景。换言之,是健康环境对居民个体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由个体到社会辐射扩散的涟漪效应。只有当城市空间环境、社区服务、价格激励等外部环境引导并支持居民个体健康的生活方式时,居民个体健康强壮的身躯体魄、蓬勃昂扬的生命力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发,进而在全社会层面形成注重健康的价值观念。
作者: 柴頔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chaidisheng@163.com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15.38 万条内容 · 24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机构空间均衡识别1 背景及综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养老服务的发展程度将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之一。然而,我国养老机构建设水平的提升速度却落后于人口老龄化速度,仍普遍存在着床位供给不足、空置率高和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因此,优化养老机构空间配置以推动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