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结构施工图 \ TRD小角度转弯施工技术研究

TRD小角度转弯施工技术研究

发布于:2025-02-18 11:29:18 来自:建筑结构/结构施工图 [复制转发]

 

1 工程概况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包括城市副中心剧院、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北侧毗邻京杭大运河,东南侧为东方化工厂旧址。总占地面积约70hm2,规划建筑规模约59万m 2 ,基坑深度达到34.9m,止水帷幕为水泥土连续墙,墙厚0.8m,帷幕底进入⑨层隔水层,帷幕底标高-29.000m/-30.000m,深度达到49~55m,整个项目地下连续墙体施工长达2127.6m。基坑内坑中坑较多,要求止水帷幕效果好,距离东方厂污水处理原址,仅160m,地下水保护责任大。

工程处于潮白河故道下游,地层分布复杂,土层岩性以粘性土、粉土和沙土交互沉积层为主,地层均匀性较差,地下水丰富,在地表下45m范围内无连续隔水层,标贯度大于100。

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1 工程地质条件

本工程场区位于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下部,地层以粘性土、粉土和砂土交互沉积层为主。场区地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和第四纪沉积层三大类。新近沉积层主要有粉砂、细砂②层和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③层。

第四纪沉积层依次为细砂、中砂④层;粘土、重粉质粘土⑤层;细砂、中砂⑥层;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⑦层;细砂、中砂⑧层;重粉质粘土、粉质粘土⑨层。细砂、中砂④层和细砂、中砂⑧层厚度达7~8m,密实,标贯度比较高,最大标贯度达115。

2.2 水文地质条件

通过勘察,各层地下水类型及钻探期间实测水位情况见表1。工程场区潜水–承压水天然动态类型属渗入-蒸发、径流型,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地下水侧向径流及地表水体渗漏等方式补给,以蒸发及地下水侧向径流等方式排泄;其水位年动态变化规律一般为:6~9月水位较高,其他月份水位相对较低,其水位年变化幅度一般为1~2m。

表1 地下含水层

工程场区承压水天然动态类型属渗入–径流型,主要接受地下水侧向径流及越流等方式补给,以地下水侧向径流和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其水位年动态变化规律一般为:11月至次年3月份水位较高,其他月份水位相对较低,其水位年变化幅度一般为2~3m。

3 止水帷幕施工

三大项目整体TRD墙体长度共2127.6m,深度49~55m。TRD施工选用TRD–III型,机械设备选型见表2。

表2 TRD机械设备选型

3.1 三维模拟

施工前对三大项目整体基坑工程建立长×宽×高为1150m×1150m×150m的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图1),土体采用摩尔库仑本构,上部结构采用荷载的形式施加,地下水深度约为地表下6m处,采用压力水头设置,施工区域周边采用地下连续墙的形式设置了截水帷幕。

图1 止水帷幕施工模型

(a)模型1;(b)模型2

3.2 三步成墙施工

切割箱钻至预定深度,注入挖掘液先行挖掘、松动土层一段距离,然后回撤挖掘至原处,再注入固化液向前推进搅拌成墙;对地基土充分混合、搅拌松动后再进行固化成墙搅拌,控制推进速度0.2~2.0m/h,控制回撤切割推进速度5~10m/h,控制成墙搅拌推进速度1.0~3.0m/h。

三步施工法成墙工序:先行切割→回撤切割→搭接成型部50cm→成墙搅拌→退避挖掘→反复操作,重复第2至第5环节。具体示意如图2所示。

图2 三步施工法成墙工序示意

4 转折点止水帷幕施工

4.1 传统TRD转折点施工

传统TRD工法止水帷幕施工至转角部位需要进行切割箱拔出分解工序,应形成十字形搭接形式,对已成型墙体充分切割,再次进行成墙搅拌,确保冷接缝施工质量。切割箱自行打入挖掘工序需要20h,水泥土墙体现行挖掘需要120~160min/m,回撤挖掘需要30~50min/m,成墙搅拌需要40~60min/m,切割箱拔出分解工序需要12h,由此可知TRD工法施工综合功效每日可施工约5m。

4.2 小角度折线转弯成墙施工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转折点较多,在TRD墙体2127.6m长度中,共有17处转折点,其中转折点最小角度为108°,最大角度为166°。由于TRD设备通常只能直线切割掘进,在遇到折线时需要拔出切割箱,待先行施工的墙体达到一定强度后,再重新下切割箱进行下一段墙体的施工,折线节点处施工周期长,如图3所示。

图3 小角度成墙工序示意

(a)第一次角度回撤;(b)第二次角度切割;(c)第一次角度切割;(d)第三次角度回撤;(e)第二次角度回撤;(f)第三次角度切割

4.2.1 刀具加宽

TRD施工直线切割时,采用的切割刀具为250mm、550mm、450mm、500mm、504mm、550mm、310mm、360mm、600mm、650mm、700mm、750mm、800mm、850mm,为实现转折点处土体切割转弯,对其中550mm、650mm、750mm、850mm刀具进行加宽30mm。

4.2.2 循环切割

进行墙体1直线切割→第一次小角度回撤→小角度直墙一次切割→第二次小角度回撤→小角度直墙二次切割→第三次小角度回撤→墙体2直线切割。先行切割和回撤切割都应超出帷幕墙一幅刀箱宽度,墙体1与墙体2循环切割搭接长度不小于350mm。当箱体由墙体1转至墙体2方向后,再一次喷浆成墙。

4.3 墙体转角计算

刀具加宽30mm,墙体第一次角度回撤角度偏移约0.086,通过正切角度计算约为5?°每次切割回撤偏转角度为10°,共循环切割3次,偏转角度为30°,可实现转折点≥150?°角连续墙体施工。通过上述施工方法,在TRD地下连续墙体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机械角度,来回切割土体,实现角度大于150°补角且不大于30°的小角度转角施工。通过试验可知:下切割箱20h,先行挖掘每小时可前进0.43m、回撤挖掘每小时可前进2m、成墙搅拌每小时可前进1m,拔下切割箱12h,综合功效每日可施工约7m,平均每个转折点节约时间32h,全长转折点17处(图4),角度大于150°转折15处,节约时间20d。

图4 小角度转弯节点

5 结束语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属于地标性建筑,工期紧任务重,在基坑施工阶段,通过采用TRD小角度转弯施工技术,保证了止水帷幕的连续性,在施工过程中,转角处每日连续施工7m,比传统转角每日施工5m增加了2m,单处节点可节约32h,本工程中共节约20d,为基坑顺利完工打下了良好基础。

摘自《建筑技术》2023年9月, 刘进伟,李振波

来源:建筑技术杂志社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结构施工图

返回版块

57.56 万条内容 · 106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首都博物馆东馆母线槽穿越隔振沟技术分析

  随着大型建筑的增多,国家对抗震措施的重视,大楼抗震振措施越来越普遍。地震时大楼平行摆动,两个不同地理位置物体会产生伸拉距离,对不同地理位置电气设施造成损坏,施工技术难度也越来越大,采用传统工艺直跨越隔振沟无法满足抗震要求。对于穿越隔振沟采用柔性连接和同等级物体代替方式,一种是设施常规式伸缩架、膨胀节等,另一种则是采用同等级材料代替原物体,确保使用功能和满足抗震要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