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钢结构工程 \ 大型博物馆钢结构施工过程防变形控制与实现技术研究

大型博物馆钢结构施工过程防变形控制与实现技术研究

发布于:2025-02-18 11:26:18 来自:建筑结构/钢结构工程

来源:建筑技术杂志社

|

作者:李?欣,等

[复制转发]

 

1 工程概况

首都博物馆东馆工程由主楼、共享大厅两个框架单体及其间连廊结构组成,主楼结构形式为地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3层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面为单层曲面钢结构(图1)。

     

图1 主楼钢结构示意

主楼单层曲面钢结构由6根大型梭形柱分成5个单元。投影尺寸:北侧总长185.2m、南侧总长228m,南北向长度78m。整体东高西低、北高南低,钢梁最高点标高49.000m、最低点标高24.000m。梭形柱最大标高58.000m,单根梭形柱最大重量82t,分两段吊装,梭形截面为700~1500mm×40mm,柱脚采用铸钢球铰支座,上部与人字梁采用大型销轴 连接。

主楼屋盖均采用弧形梁,弧形梁最大跨度38m。北侧20根梭形抗风柱,箱形截面600~ 1200mm×450mm×40mm,下端销轴连接,上部插芯连接。

本工程中梭形柱最大安装标高为58.000m,屋面弧形梁最大跨度38m,南侧最大悬挑9m。梭形柱为摇摆柱、屋面弧形梁、南侧悬挑梁,若不采取防变形控制措施,很难达到设计要求,且存在很大的安全、质量风险。

正常的胎架支撑,没有预判变形量及防变形控制措施,不利于钢结构现场安装的安全、质量以及整体成型的控制。

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主楼施工前先做施工全过程分析,认真分析结构安装过程中、结构安装完成后的最大变形,记录这些特殊部位的数值,安装过程中利用预起拱及反向增加挠度值或位移值,提前把变形量赋予结构,最终与结构自重及荷载变形值抵消,达到设计控制范围内,质量、安全、工期和施工整体成型控制等均有利。预起拱值将通过加工时改变原来弧形梁的弧度或现场拼装实现,反向增加挠度值或位移值控制支撑胎架。

2 技术创新

主楼屋面、梭形柱钢结构施工前进行施工全过程模拟分析,根据施工先后顺序,分析施工过程中胎架的变形量和应力比,选择胎架的规格和预拱值;分析屋面钢梁的挠度,方便加工时钢梁的预起拱。

通过预判,做出防变形措施,保证结构的安装质量和外观成型。施工安装全过程分析完成后进行施工卸载。主楼屋面、梭形柱采用支撑胎架安装,待结构安装到位后进行卸载,分析卸载过程中结构变形及受力情况,得出胎架支撑点处的位移变化情况。

通过卸载分析,得出每次刀板切除量和卸载次数,得出卸载过程中构件的挠度值(或位移)和应力比,以保证结构安全。

3 关键技术内容

3.1 主楼屋面、梭形柱钢结构施工全过程模拟分析

整体建模计算分析→分析施工荷载及自重作用下结构变形→采取支撑胎架反变形安装分析(结构安全性)→按照分析结果实际安装→支撑胎架卸载→卸载完成后测量分析。

(1)建立结构计算模型,分析在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构件变形状况。梭形柱与人字梁连接处的标高下降约-10mm;梭形柱柱间弧形梁东西挠度约-100mm,中间4根弧形梁挠度约-30mm;人字梁挠度约-60mm;南侧悬挑钢梁0~-20mm,两端未与钢柱连接,挠度约-60mm。

(2)建立结构计算模型,分析在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构件的应力比0.381,满足设计规范)。

(3)由于现场布置塔式起重机起吊能力不能满足钢梁整体安装,采取胎架支撑,分段安装。

(4)根据现场情况,模拟安装。钢梁安装时采用支撑胎架预起拱30mm,南侧悬挑钢梁南侧采用支撑胎架,预起拱20mm,两端悬挑端部预起拱60mm。

(5)构件、胎架应力比均小于0.5,小于1.0,满足设计标准要求。

(6)梭形柱安装时,支撑胎架预起标高10.000mm,梭形柱之间弧形梁两端预起拱100mm(胎架支撑),中间预起拱30mm(胎架支撑)。

(7)胎架支撑下通过结构计算模型分析,在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构件的应力比0.372,满足设计规范。

3.2 主体结构安装前置条件

(1)通过计算分析支撑胎架支撑点的挠度值,用于反变形。

(2)支撑胎架下基础、预埋件、转换梁通过计算,满足要求并安装完毕。满足上述要求,方可进行安装。

1)南侧悬挑钢梁南侧采用支撑胎架,预起拱20mm,两端悬挑端部预起拱60mm。

2) 人字梁安装时采用支撑胎架,拼装时预起拱60mm(人字梁制作拼装时,把预起拱值赋予构件)。

3)梭形柱安装时,采用支撑胎架支撑,预起标高10.000mm。梭形柱间弧形梁安装采用支撑胎架支撑,两端弧形梁预起拱100mm,中间弧形梁预起拱30mm(弧形梁制作拼装时,把预起拱值赋予构件)。

3.3 卸载分析及卸载

3.3.1 卸载分析

分析结果变形值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应力比小于1,结构卸载过程安全。

3.3.2 卸载

按照分析结果的顺序和次数进行卸载。

(1)梭形柱之间弧形梁卸载,从中间向两侧卸 载,中间3根弧形梁分3次卸载,每次10~15mm; 两端分5次卸载,每次10~20mm。

卸载过程分析最大变形102mm,小于L/250=144.276mm。应力比最大0.688,小于1,满足设计要求。

(2)梭形柱卸载,先下部后上部,从中间向两侧依次卸载。分2次卸载,每次5mm;卸载过程梭形柱变形微小,中间弧形梁变形加大到110mm,小于L/250=144.276mm。应力比最大0.384,小于1,满足设计要求。

卸载过程整体变形微小。应力比最大0.381,小于1,满足设计要求。

3.4 钢结构施工过程防变形控制结果

(1)主楼北侧屋面弧形梁支撑胎架卸载后变形监测结果两侧挠度较大,最大值38mm,未超设计允许值。由于梭形柱为摇摆柱,东西高,中间低,弧形梁挠度中间小,两侧大,符合现场结构形式。

(2)其余测量点挠度小于15mm,局部出现正误差,预起拱效果较好,防变形控制技术可行。

4 结束语

首都博物馆东馆项目通过施工过程防变形控制措施,采用支撑胎架,充分利用现场机械分段安装。采用胎架支撑吊装工法,有效减少了现场高空的对接时间,将吊装关键线路工期分解到胎架上校正调整时间,大幅节约了机械费及人工费,经济效益明显,为其他类似结构工程提供了一种新的吊装思路与实例借鉴。

通过施工过程防变形控制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使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了项目的外观成形效果、施工技术的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效率,保证了项目的施工质量、工程工期和施工安全。


摘自《建筑技术》2023年9月, 李 欣, 贾成亮, 韦 娴

来源:建筑技术杂志社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钢结构工程

返回版块

46.5 万条内容 · 117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大跨径拼装H型钢叠合梁桥孔群制作精度控制技术

  1 工程概况 某项目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和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之间,大桥横跨赤水河,主桥为双塔双索面组合梁斜拉桥,桥跨布置(83.5+173.5)m+575m+(173.5+83.5)m,总长为1089m,宽为38m(不含气动翼板)。 单节段采用双边工字形边主梁与横梁、小纵梁通过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形成钢梁格框架,在其上安装预制混凝土桥面板。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