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世界城市更新
城 市公园是 城 市 绿化美化、改善更是重要,是城市 环境的重要载体,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 且对局部小气候改造有明 显效果,在改善现代城市生态和居住环境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看不同城市公园中的景观案例,看 不同主题、诉求、风格 下的城市风景,是如何内嵌到市民们的生活之中的。
1、海岸线改造
椒江南岸滨江位于台州湾入海口西侧的椒江南岸的城市核心区段,以“聚椒江岸,和合生活”为主题,改造为一条集超级安全,超级链接,超级生态,超级记忆,超级乐活于一身的“超级海塘”,在提高防护标准的同时,植入复合的城市功能,践行生态保护理念,同时也推动椒江南岸公共空间向“生活秀带”的转变。
改造前原始驳岸 ?原作设计工作室
改造后生态固坡 ?原作设计工作室
改造在安全方面考虑的非常之周全,设计以 海塘提标 改造为基础,加设二级生态护坡,将防护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同时采用生态固坡技术将硬质驳岸生态化,形成呼应潮水涨落的消落带。
这样设计护坡坚固耐冲刷,在生态化的同时有效的增强滩涂的稳定性,极大改善海塘的安全。
江岸原址大规模沙石场及传送带 ?原作设计工作室
结合二级防汛平台的“超级碗”系统 ?章鱼见筑
保留原址沿岸留下的沙石堆场,对其进行原型研究,提取沙丘状单元及线性传送带元素呼应场所记忆,沙丘转变为绿丘,履带升级为步道。
在原址的生态本底欠佳的场地上,植入 人工湿地系统 ,促使江岸由棕转绿,生态团队创新性地提出“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沉水植物塘 ”组合工艺,形成完整的净化体系。
双闸驿站原始场景 ?原作设计工作室
双闸驿站—永宁河视角 ?章鱼见筑
双闸驿站市民活动场景 ?章鱼见筑
设计充分利用永宁河口两座水闸之间的缝隙空间,打造 多层观景平台 ,多级平台以七组斜向楼梯作为主要支撑构件,将结构形式与漫游路径相结合,各层间置入通透的玻璃打消上下之间的隔离感,屋顶全天候开放,为市民提供远眺椒江的最佳观赏点。
还有一座百米长桥跨越海塘,伸入永宁河口滩涂,链接江河,提供更为亲近自然的独特游览体验。
百米长桥夜景 ?章鱼见筑
超级海塘夜景 ?章鱼见筑
项目通过打通断点,江城链接, 三道贯通 ,功能引入,结构创新的方式,原本孤立的水工设施转变成具有温度的滨江公共空间节点,使江岸的灰色地带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绽放地带,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多维度,有温度,有记忆,有活力的滨水空间体验。
深圳坪山儿童公园位于坪山区碧岭街道沙湖社区,占地面积约5.7万平方米,南依马峦山风景区,社区生活成熟,自然风景优美,是深圳第一个区级专类儿童公园。
原场地是一处没有开发的自然山貌,公园在改造中坚持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的理念,充分利用了场地原有的 地形地貌与山体资源 ,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自然山貌和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特征。
局部鸟瞰,依山而建的丰富设施 ?Holi河狸景观摄影
按照原生态、近自然、少迁树的原则,公园完全保留了建设范围内原有的荔枝林,并通过底层植被梳理、辅以平衡木等设施,营造成可供儿童游玩、休憩、攀爬的林下亲子游乐空间。
活力城堡爬行玩沙区 ?孙成
依地形而建的沙漠爬梯 ?孙成
巧妙地将自然地形地貌与儿童游乐设施相融合,通过 梯级平台与空中连廊 弥补高差,利用高差设置了爬梯、滑索等游乐设施。利用 山体自然走势 ,打造科普湿地,雨水花园,生态旱溪,将自然生态规律融入儿童教育中。
枝林秘境幼儿活动区 ?孙成
自然课堂区概览 ?孙成
结合现状自然基底及活动内容,打造不同主题的游乐分区: 丛林探险区、自然课堂区、山林溪谷区 ,使用木材、石材和大量天然材料,激发触感和刺激,树木、树桩、石头、水、沙子及绳索等游乐互动增强了儿童对真实自然材料的认知。
如华兹华斯所说:“以自然为师”,大树学园润物细无声般的自然而然的自然教育,将激发儿童热爱自然的情怀及终身受益的自由探索精神。
在城市不断演进中,结合新与旧,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城市更新已经是必不可缺的,与历史共情,让旧空间、旧场地焕发新的生机,带来新的体验。
如徐汇跑道公园,本项目是由一条机场跑道改造成为高楼大厦间的线性公园,该项目开创了 创新型城市复兴建设 的新范式,是一个创新的城市复兴项目。
其前身是解放前上海唯一的民用机场——运营超过80年的龙华机场的跑道,这条混凝土跑道修建于1948年,长1,830米、宽80米。直至2011年机场关闭,其承载飞机起降的使命才正式宣告结束。
公园的各空间中规划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如自行车道、慢跑道、跑道游乐场、跑道喷泉区,还有可容纳3,500人进行活动的多功能草坪。
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 ?Insaw Photography
在道路设计方面, 公园改造设计效仿机场跑道的动态特质,为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创造了多样化的线性空间,将街道和公园组织成一个统一的跑道系统。
地铁站处的下沉花园 ?Insaw Photography, Sasaki
公园街道断面中设计了专用的自行车道,完善了轨道交通和最终目的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通勤。公园地铁站和相邻开发地块之间打造了 下沉花园 ,环绕下沉花园布置的零售商业,既有利于带动人气,又可为公园创造收益以补贴日常运营和维护开支。
历史跑道的新生 ?Insaw Photography, Sasaki
公园的主要人行通道,是原有机场跑道的混凝土铺面,其上指示飞机升降的标线依然清晰可见。在公园北端,大片的混凝土跑道铺面与观鸟林相结合,形成错落有致的休息空间。
现代生活的跑道 ?Insaw Photography
公园场地中大大小小的设施都和场地的航空和工业历史有关,如机翼形状的灯杆、飞机局部造型的室外家具等,与机场的历史遥相呼应。
公园在景观方面,将丰富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与景观融为一体,运用全部来自长江三角洲的植物品种创造了陆生和水生栖息地。 观鸟林、蝴蝶园、芳香园、湿地边缘、人工软质驳岸与漂浮湿地 ,营造了优美的陆生环境和健康的水生环境。
园内一共种植了82种植物,包括 2,227棵乔木,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矗立在保留的跑道两旁的三角枫,布置有序的落叶乔木为园中近七成的硬质景观提供了林荫,在这一片后工业场地上营造了舒适的户外环境,同时缓减了城市热岛效应。
雨水管理、栖息地和材料选择 ?Insaw Photography, Sasaki
项目中大多数建筑材料是从当地采购的,如,在设计公园的长凳、木栈道与河畔观景台时,设计团队未使用常见的热带硬木,而是以竹木代替。
适合所有年龄和群体的多样功能 ? Insaw Photography, Fan Zhang
徐汇跑道公园设计概念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将珍贵的历史记忆在现代的城市公共空间中生动重现。
张家口的工业文化主题公园,随着作为2022冬奥会重要交通保障的京张高铁开通,张家口南站成为这座城市新的枢纽,同时服务逾百年的北站功成身退,站与南站之间的铁路已渐次停用,加上沿线的煤机厂、探机场面临清退拆迁,逐渐沦为杂乱荒芜的废墟,而且周边还是大面积的住宅区。
场地原状 ?FLA
场地原状 ?FLA
所以政府决定将这片区域重新设计为公共景观空间,用于提升市民的居住环境,决定将其设计为一所纪念张家口工业历史的 文化主题公园 。
结合铁路创造景观记忆点 ?FLA
京张铁路车站纪念牌 ?FLA
在这次设计中,保留了 完整的铁道 :依据场地内现存两条主要的铁路走向,形成公园的人字形布局,东西向为人文轴线,展现张家口工业历史进程;南北向为运动轴线,结合冬奥会主题,以体育运动休闲公园作为主要功能形态。
广场以铁轨为中轴,自北向南布置奥运树、火车头喷泉广场、龙门吊主题区、小蛮腰文化区四个部分,两侧为银杏+白蜡的林下空间。
设计师将一台产于1983年的上游型蒸汽机车放置于旱喷泉广场中央,两侧则是用旧起重机机械臂改造的灯柱,两者呼应,形成了工业感十足的特色场域。
龙门吊主题区将原先煤机厂与探机厂的龙门吊天车置于场地之中,放置了一系列大型生产设备,布置上一定程度重现了当年生产车间的场景,计进一步强化了工业感。
另外还用集装箱、给水水管、枕木、古城砖等构建了一处咖啡休闲区,将粗重的工业感与现代时尚揉和在一起。
工业元素的点缀 ?FLA
广场夜景 ?FLA
46米高的废弃水塔,用钢构进行包裹,同时在钢构上配置分时控制的LED照明系统。
公园的东西轴线设计为以时间为线索的景观叙事。自西向东分别为詹天佑文化区、蒸汽朋克乐园、内燃动力剧场、电力时代广场,串连出张家口这一城市的工业文明脉络。
2018年,京张铁路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这里的工业历史,离不开对京张铁路的纪念。
西安城市运动公园,是2006年以西安行政组团北迁、城运为机诞生的,是城北首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水绿环园的 生态型运动主题公园 。随着时间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城运公园需要进行一次探索式的更新。
东入口改造前,景墙、水景老化严重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在改造提升中,首先提出的原则是对于使用15年的运动功能属性基底及生境组团布局不做过多的干扰,其次在最大尺度满足现有生活习惯及诉求的基础上,对于场地局部区域进行 二次复苏 。
首先是公园边界的重塑,在最大限度保留空间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水、绿边界,水映新颜,重启崭新的城运风貌。在本次更新过程中,通过引入长安十二时辰和时钟的概念,使场地运动属性的时针随光转动。
南入口改造前为长期闲置的水景,更新意图通过简洁的形态,重塑新貌。乳白色的冲孔透光logo墙,依托公园内绿色打底,白绿交辉相映,增加南入口的活力性、昭示性及吸引力。
生态打底的基础上,城运logo作为中央的生态浮岛 ?张锦
城运的自然水系统经过了15年的自然涵养,除了形成相对稳定的生境之外,部分基础设施老化导致水质不良,淤积严重,本次更新调养生态的持续性及循环性,从 水质净化、水生态修复、底泥整治 三个层面入手。
在对原始生态基底不做干扰的前提下,综合分析地表径流、生物滞留、生态水生植物体系后,增补湿生、挺水、沉水植物,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水中氨氮含量,抑制藻类生长,试图打造水下森林,并将过多淤泥梳理后作为植物养料进行储备。
提高水域的流动性,恢复水底的生态基地,实现蓝绿空间的自然过渡和无界交融。
滑轮场原设施老旧,梳理场地空间,大面积进行基础设施的更新,增补与场地相呼应的构筑物-“折所曲廊”,在满足遮阴功能的基础上,激活场地活力。改造后的滑轮场已经成为公园内的流量场所。
“折所曲廊”的夜景呈现 ?张锦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场地东侧的“折所曲廊”,在提供遮阴的同时,也创造出一种动态的观感。结合结构造型基础上照明设计,在夜间为公园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分析使用人群的活动诉求的基础上,重新梳理环湖跑道功能,打破传统单一、线性的跑道构图,载入多样功能的跑道空间,重组功能,丰富色彩,提升活力。
在篮球场区域的改造,以缤纷的地面色彩搭配和艺术造型感的周边围网,营造出一种自由放恣的运动气质。
公园内原有设施因部分老旧,本次改造提升中将对于直饮水、标识等进行提升和增补,满足公园日常使用。
本次设计的策略性更新,在保留城运记忆、展望全运未来的目标下,尝试通过“针灸”的方式,以点带面,结合现今全生命周期对于生活及运动的诉求,保留生态基底、焕活自然活力,达到对于整体公园区域的二次复苏,从城运到全运,重启北城运动未来。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